第104章:關于建城的暢想 呂武回到封地后歇息了一小段時間,少不了跟幾位夫人干點什么,陪一陪子女,之類的。
等待夏收來臨時,他又需要進入到忙碌的時刻。
華夏圈子中,耕種一直都是頭等大事,再是糊涂的人也明白絕對馬虎不得。
只是,呂武作為家主,是指揮別人干活,并不用親自下場。
他其實也能親自干農活,就是會顯得有些本末倒置。
明明該是統籌全局的人,正事不干去在乎旁枝末節,缺勞力缺到這份上,還是在作秀?
當然,作秀其實也沒什么不好,只是要懂得宣傳,令人知道當局重視什么,能起到一個榜樣和帶頭作用。
春秋時代對“造星工程”還沒有開發,不講究作秀那一套。
主要原因是,除非是真正的火爆事件,才會被自發廣為流傳,不然列國才沒配合的義務,傳播消息不易,無法形成榜樣該有的效果。
“收割后要補種菽。”呂武坐在亭子里面,看著曠野里忙碌的人,不是在交代在場家臣,只是進行思考,想道:“我好像忘記豆子可以弄豆芽了?”
話說,他忘記的事情多了。
想起了豆芽,他卻壓根不知道怎么搞,只是依稀記得用豆子浸泡水?
等等!
他想起了一本小說,里面描述的是用綠豆、荅(小豆)、小麥放入容具內,再倒入一些水,使之生芽?
有個大概的方向,反復試驗就是,失敗多少次不是問題,成功一次就成了。
這一次回來,他又閱覽了一下記錄。
老呂家登記在冊的屬民,數量兩萬兩千余人。
他們有原先“陰”地的原住民,一些是后面歸入戶籍…,也就是曾經跑去當野人,又回來歸入領主統治。
另外的一些則是從其它地方過來投靠,老呂家缺乏勞力進行接納。
呂武并不想有太多的奴隸,抓捕野人,或是收納其它地方的人,只要能提供證明,哪怕來歷不是那么靠譜也是登記為屬民。
至于說其他家混進來?
以為特工或間諜好培養?
再則,以當前的年代而言,想偷技術真容易不到哪去。
首先領主的住宅,真不是誰都能進。
再來,老呂家的分工很明確,真混進來就去干屬民該干的活。
武士的家屬并不被算在屬民的名單。
說白了,屬民是需要給領主交稅的階層。
武士的家庭不用交稅,他們交的是“賦”。
出征之前,老呂家有一千六百二十名武士,他們的家屬攏共有一萬多人。
這一次去會盟,折了十六名武士,有三人終生殘疾。
犧牲和殘廢了的武士,位置會由他們其中的一名兒子來補名額。
父傳子是一種既定規則,不出意外還會子傳孫,一代代地傳下去。
在冊的奴隸則是有一萬六千余人。
呂武知道統計的數量不會太靠譜,合計了一下發現老呂家竟然有五萬多人了!
才多久?
他來到春秋時代也就是兩年不到。
開局一個村,人口數百人。
靠的就是找到正確的大腿來抱,絞盡腦汁花心思展現價值。
“主?”虞顯上身看著很干凈,鞋子以及裙擺則是比較臟。他沒參與農務勞作,需要的是走在田埂上查看進度,看見呂武依然注視著前方,自顧自說道:“產出豐碩,今歲大吉。”
呂武知道虞顯來了,也聽到了在說話。
只是他在想事情,精神有些不集中,隨口說道:“燒了那么多東西,土地肯定會變得肥沃,多收幾斗很應該。”
虞顯大致上能聽得懂,眼睛一亮,問道:“如此,可要再燃些許物?”
“我們要建城了。”呂武繼續想著自己的事情,精神不集中的關系,說話也就用了現代的方式,說道:“到時候可不能排泄物隨便倒,每家每戶弄個桶,再讓人固定時間去收。規劃好了澆肥,比燒什么東西都管用。”
其實,他每次與人交談都是一種折磨,需要先在腦子里過一遍,小心翼翼地不表現得太另類。
虞顯在品味呂武的那些話,越想越困惑。
比如排泄物是什么,又為什么要收集。
明明是排泄物,怎么會稱為“肥”這個字。
這是一種理所當然。
很多詞、字和名稱,都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被創造出來。
跟古人去念元素表,無疑問是聽不懂的。
網絡時代沒到來之前,誰知道什么叫“886”,剛接觸網絡的話,信不信以為是什么暗語?
像是“不明覺厲”,倒是因為自身民族文化的關系,反而好理解了。
呂武在琢磨一件事情。
燒磚窯一直都在產出,似乎有些過剩的樣子。
是不是該幫家臣也蓋一蓋磚瓦房?
一旦家臣蓋了,武士階層要不要也收買一下。
然后,之前不是一直在收集建城的資源嗎?
眼見著平野上出現那么多的人造土山,有沒有占了該挖下水道的位置。
挖下水道的話,自己作的布局方案靠不靠譜,要不要再詳細地研究一下。
砍伐樹木也多,木頭放著被風吹日曬,會不會損壞。
等等之類的。
虞顯真想不出來,他知道燒灰能增產,就是沒捅破那層‘膜’,問道:“主所言之增肥,何意也?”
“就是…”呂武回過神來,想起了虞顯遲早會辭職走人,改了個話題,說道:“今歲雨季來時,果樹栽種不可延誤。”
虞顯連忙坐正姿勢,答道:“諾!”
現在果樹都是野生。
移植果樹這種事情不是沒人做過,就是不知道規模方面怎么樣。
晏嬰倒是已經出生,并且在齊國還比較活躍。
只是那個“淮南橘淮北枳”的事情當然還沒有發生,卻證明移種植物這種事情的存在。
“建城之事…”呂武捏了捏自己的鼻梁,說道:“還請為我解惑。”
他心目中的城池,長、寬、左、右至少應該各為八里。
以現在長度單位,一里相當于現代的四百米。
他自己算了一下,城池占地面積約是十平方公里。
這樣的城池于目前不算小了。
秦國現在的都城“雍”,也就是這樣的占地面積。
虞顯知道呂武之前只是個小貴族,不知道一些‘常識’能說得過去,道:“天子之城方九里,諸侯禮當降殺,則知公七里,侯伯五里,子男三里。”
什么意思?
也就是說,現在不是想怎么建城就能建,有禮儀制度的約束。
呂武知道有限制,也知道現在很多國家壓根不按照周制,才會想問。
晉國的很多卿,他們建城就沒講究什么周制,國君知道了也沒說什么。
“主為晉下大夫…”虞顯想了想,說道:“可比子男,取三里之數。”
呂武沒覺得意外。
晉國的卿可以位比列國的國君,一些爵位自然也能有對照。
那些“卿”能打破規則,是他們有那個實力去打破,不代表誰都能夠。
呂武點了點頭,說道:“便三里。”
那是一個約現代九公頃的面積。
“住三千人都擁擠!”呂武覺得太小了,又問:“只可建一城?”
虞顯被問得很奇怪,說道:“一‘地’一城足以。”
呂武其實是想問,能不能多建幾座城,再將他們連接起來。
現在的城池,其實真不是用來收納太多人的用途。
用比較好理解的方式,城能當作是領主保護自己的城堡,里面進行駐軍,生活一些比較重視的人才。
屬民則是生活在城池之外的村落(現在村被稱為‘邦’)。
大量的奴隸也會有專門安置他們的地方。
所以了,城池真不是用來收容一名領主治下的所有人。
后面,虞顯搞清楚了呂武的腦回路,一愣一愣地說:“城外可建‘郭’,留有‘町’,不可合閉城墻。”
呂武才是真的腦殼疼。
他的理解中,“郭”不就是城嗎?而“町”是一種商業街道。
這樣一來,虞顯想要表達的意思就非常清楚了。
城池的規模就只能那么大,卻是能在城外繼續進行建設,就是造城墻的時候不能合閉起來,起到保護效果而已。
這算什么?
最早的應付形式?
其實是周王室的制度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可是又不能去打破制度,只好靈活一點地來動腦筋。
說白了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唄。
來到亭子的家臣越來越多。
他們沒有太緊要的事情需要匯報,坐下去聽呂武與虞顯探討,怎么來規劃并建設城池。
要是只能建一個那么小的城池,下水道之類的工程量肯定會減少,只是外面還能建設街道,肯定也需要下水道。
“主,山間可再起一小城。”宋彬扭身指向了霍太山,接著往下說:“為武城。”
霍太山的山,要說十分陡峭的肯定有,卻也有不少十分平緩的山。
多數家臣贊同了宋彬的建議。
呂武想了想同意下來。
所謂“武城”就是要塞唄?
山里面可是有老呂家不少的秘密,可以建立要塞來把住要道,不但能守住那些秘密,危機時刻他們撤進山里,有要塞也能起到阻擋敵軍的作用。
呂武親自去巡查過,里面其實也有能建設成農耕區和放牧區的地方。
他決定看一看情況,真要在山里建造要塞,沒誰規定只能建一座。
要塞形成防御體系,敵軍要是不一一拔除,沒那個膽子入山的。
說難聽點,一旦發生什么不可測的事情,霍太山將成為老呂家避難之所。
也是蓄積力量和審時度勢,等待反攻的基地!
本書作者其他書: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