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康默記還要試圖說服李天衢,莫要以為如今魏朝占盡上風,可是執意還要打下去,非但滅不了契丹,也只會陷入戰爭的泥潭當中...然而李天衢擺明了就是要契丹直接為魏朝吞并,不答應便一否之,也根本不予契丹來使任何商量的余地。
就連交涉談判的前提條件都無法接受,李天衢遂慵懶地揮了揮手,告知康默記你再多廢唇舌也毫無用處,還是早些回去轉告耶律德光,就等著我朝大軍殺至臨潢府西樓吧...就相當于直接下了逐客令,既然沒得談,那也就不必再談下去了。
康默記自知也根本不必再來回奔走幾次,再由國主耶律德光定奪是否還應該與魏朝再談判下去...因為對方在交涉之前開出的條件便太過無理,契丹方面根本不可能接受,所以也只得悻悻離去了。
雖說對手還是契丹,不過耶律阿保機含恨抱憾地離世,如今敵國的君主,已經換成年富力強的耶律德光了......
李天衢心中暗念,打發走了契丹使臣康默記之后,便又召喚一員文臣前來覲見,待那人奉宣召前來時,便單刀直入地問道:
“方今契丹已由耶律德光繼承帝位,他雖年不過三旬,但是受其父阿保機栽培,也可說是年少成名。而耶律德光刻意拉攏你為其效忠,曾意圖視為心腹,你當初也時常在他身邊聽命...有道是傍觀必審,按你想來,那耶律德光,是否又算得上明君雄主?”
李天衢召見詢問那人,自然便是本來官居翰林承旨兼吏部尚書,先前卻因契丹兵馬于退返塞外之際大肆燒殺擄掠,遂號召燕云北隅幾處州府的漢人軍民據城死守的漢臣張礪。
便如耶律阿保機本來將漢臣韓延徽視為心腹,耶律德光見張礪剛強正直,頗具文采,也打算將他從一眾漢臣當中提拔出來,做自己身邊的近臣。
只是與韓延徽相同的是,張礪與他雖然分別深受契丹父子兩代的器重,只不過他們思鄉心切,本意都不愿為外族效力,逮著個機會就往南跑...只不過史載線的韓延徽遂投到后唐朝廷,卻因被同僚記恨迫害,只得又逃回契丹,耶律阿保機也沒有怪罪于他,反而大喜過望,賜名于韓延徽為匣列(契丹語復來之意),而對他更為重用;
張礪則是被抓了回去,耶律德光也沒有怪罪于他,倒以懲罰仗責安插在其身邊翻譯的方式市恩賈義,而將張礪留在了契丹。
然而如今從契丹叛逃出走的韓延徽直接被魏朝接受,張礪則是眼見契丹全盤潰敗,卻仍要侵害漢民的暴行,中原正朔魏朝,也遠比正史軌跡中與契丹結成父子邦交的后晉朝廷更為強盛、更為硬氣,有漢家強大的靠山倚仗,遂直接被逼反了,徹底于契丹決裂,而重歸中原王朝......
雖然較之原本的命途軌跡有所不同,可通過長期就在身邊的察觀色,若論眼下在魏朝中最為了解契丹新主耶律德光的臣子,也必然是這張礪無疑。
而張礪趕赴內殿覲見,聽魏帝李天衢開門見山,直接詢問他對于當初彼此還結成過君臣之誼的耶律德光作何評價...思慮片刻之后,張礪便恭聲回復道:
“臣觀耶律德光抱負不凡、知人善用。陛下垂詢,也自當知無不、無不盡,不敢有分毫隱瞞,方今契丹新主,的確稱得上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雄主。只不過...自古能成大業者,非但須有經綸濟世之才、安邦定國之略,遇大事而鎮定自若,秉性沉著鎮靜。
耶律德光則好驕矜,孫子有勝不妄喜、敗不惶餒,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將軍。而方今契丹新主...為人強取強求、好侵好奪,按臣看來勝易驕、敗易餒,也著實難以力挽危局。”
聽過張礪說罷,李天衢也不住的連連點頭...因為按他想來,對于新近繼承契丹皇位的耶律德光差不多也會做出類似的評價。
誠然按史載線契丹由耶律德光在位期間,非但改國號為遼,國家于官制、歷法、軍事、農業、文化...等諸多方面都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也正是由他大力進行社會改革,在史書中對耶律德光的評價,他這個遼朝太宗皇帝,差不多與其父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以及遼圣宗耶律隆緒可以并稱為遼朝最為杰出的三個皇帝之一。
而也正是因為耶律德光繼位之后,契丹才一改先前為后唐挫敗,而無法向南擴張疆土的局面。不但拿下了燕云十六州,開始對中原王朝形成壓制之勢,并且扶植并覆滅后晉政權,一度占據汴梁,揮軍直接控制中原大片疆土...所以從后世的評價看來,耶律德光身為遼國北朝的皇帝所開創的成就,還要在其父耶律阿保機之上。
不過在李天衢看來,由于耶律德光的兄長耶律倍癡迷漢學,主張契丹進行全盤漢化,遂與母后述律后的理念沖突,母子之間嫌隙漸深,而三弟耶律李胡又是個典型的兇殘渾人...那么他為述律平欽定,成為契丹帝國的繼承人。便由那強勢毒辣的母親,以簡單粗暴的方式掃清一切阻礙,期間耶律德光本人也沒有經歷什么嚴峻的考驗.......
而且耶律德光繼承一個疆域遼闊的帝國,也屬于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先前是由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打天下開辟江山,耶律德光登基后也不必摸著石頭過河,汲取漢家治國之道,重用漢臣進行改革...就按著他那父親在位時的大方向治理國家,那么基本便能保證契丹不斷的發展強盛。
至于吞并燕云十六州,與中原王朝的關系,也漸漸地處于強勢的一方...耶律德光仍是如同開局時幸運直接加滿,全靠對手襯托,也不必由他多做什么,諸如石敬瑭、趙德鈞之流,便爭相強著向契丹爭相示好,以盼能夠得到扶植......
而耶律德光在位的那段時期,也正值后唐明宗李嗣源身故之后,中原正朔王朝又經歷李從珂、石敬瑭篡位叛亂,內部亂成一鍋粥而自相消耗。國家不復莊宗皇帝李存勖在位時節,曾暴揍痛擊大舉南下的契丹那般強橫...隨著大批能征善戰的名將凋零,以后相繼掌權的,卻多有不忌諱引狼入室,面對外族大軍便直接選擇投降的敗類。
所以正史中的遼太宗耶律德光,他的確善于治國用兵。只是按其經歷看來,也可以說他實在是太過幸運了...他出生包括李克用膝下十三太保在內,后唐大批能臣名將或是逝世,或是因內斗身死的時期,所面對中原王朝治下,又涌現出了大批的投降派。
李天衢心說以史為鑒,耶律德光大舉南下,覆亡后晉政權,占據汴梁而改國號為遼時,可以說是他人生最為高光的時候。然而恰恰就是在那段時期,耶律德光卻也暴露出了許多身為人君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