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州治所諸城官衙,同舟社總社辦公地點已經移到了這里。
官衙大院門內的照壁更換了內容,朝外的一面,是“天下為公”四個遒勁的大字。
背面還未完工,金大堅正在刻印的,是徐澤當日帶領眾人誦讀的內容。
北海之事已經過去了旬日時間。
當日,徐澤即將領讀“大道之行”篇時,被趙遹打斷。
一慣從容的趙長史竟然大失分寸,痛哭失聲,苦苦哀求社首以同舟社大業為重,切勿行此荒唐之舉。
稍后反應過來的王進也喊出聲,雖未明言勸阻,但看向徐澤眼神的中,也滿是無奈和勸止。
就連原本興奮不已的宗澤也醒悟過來,滿臉糾結,最后還是選擇和趙遹站在一起,勸徐澤慎重考慮。
軍官們的反應倒是“鎮定”一些,剛剛被周畀敲打一頓然沒人敢向社首“逼宮”,但也沒人敢站出來呵斥趙遹等人。
眾人的表現基本沒出徐澤的預料,他能做出此事,自然有后手,不會使之半途而廢。
站在不顯眼角落里的監曹曹首孫石也默默記下了所有人的表現,事后再交給社首。
最終,由徐澤領讀,其余人對著旗幟跟誦改進版的儀式順利完成。
誦讀完畢后,眾人又在社首的提議下,在旗幟反面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其中,還包括與會的羅仲彥、陳規、關勝、張雷等社外人士。
不對,他們當時已經決定加入同舟社了。
那面杏黃旗已經送到遼東,待史進、劉仁瞻等人簽完名,還要送到高麗、海東等地,并最終作為歷史文物妥善收藏。
旗幟不耐久存,徐澤又指示金大堅刻碑以做備份。
但這事還需一段時日,不僅要等旗幟回來,金大堅還要負責同舟社治下所有官衙照壁的制作。
后來,杏黃旗回到諸城的時候,還出了一點小情況。
彼時,北海之事已經傳開,在之罘女學擔任教習的李清照跑到了諸城,觍著臉要求在旗面署上自己的名字。
她還上綱上線,說此等千年未有之盛舉,怎能沒有女子參與其中,待千年之后,后人如何看之類的,巴拉巴拉好一大堆。
當然,李清照也不光是耍賴,其人還帶來了兩首歌頌這一盛事的長短句作為賀禮。
對這位大姐不要臉的要求,徐澤當然是——勉為其難的答應了。
此面旗幟之所以有這么大的魔力,讓眾人產出如此劇烈的反應,當然是因為旗幟上面所書的內容。
實際上,這些內容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就已經出現在經典中,徐澤不過是做了很小范圍的修改而已。
原名的名篇雖然為歷朝文人所傳唱和歌頌,但除了李清照這種生活在天上,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外,極少會有傻子把文中的描述的理想社會當真。
即便是宗澤,也早明白文中的世界至少不可能出現在當世。
其人要是真信了這些空想,也不可能融于俗世,連任四縣都能所任皆治了。
真正讓他們激動的,是徐澤在明確提出今后將會建國,并說“活下去”的層次太低后,迎出這面大旗,而旗面上的“大同”呼應了同舟社的“同”。
至于“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社會治理模式,他們雖然心向往之,卻不敢相信,更害怕社首會相信。
因為數千年以來,勇于實踐的華夏先民早就實驗了各種能想到的社會模型。
其中,自然不會缺少“天下為公”“選賢與能”。
不提只存在于傳說之中,并無詳實文字可考的上古圣王事跡。
通過“選賢與能”走上君位的偉大先行者王莽,用自己的頭顱告訴后來者——千萬別再嘗試“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的空想!
其實,王莽新政的出發點究竟是后世意義的“天下為公”,還是借新政之名,復古三代之政,都有很多疑點。
徐澤不是專家,無法給出準確判斷。
時人的觀點,多是認為王莽實為復古,而非“新”政。
但眾人又不是徐澤肚子里的蛔蟲,誰能確定社首和王莽想的就不是一回事?
而且,一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時期,“公”的含義也九百年后有很大的差異。
既有先公、爵稱、王臣、祖考等意;也為諸侯之稱,如公室、公田;還引申為公共之意,如公宮。
糾結大道為公的“公”是什么具體含義,其實并沒有什么實際意義。
因為,描述的大同社會,本身就和中的神奇小村一樣,都是嚴重脫離社會現實的空想,并不具備可操作性。
不同的是,桃花源這種小國寡民的社會模型,華夏歷史上曾無數次的在偏遠地區出現過。
只不過其真實形態與陶淵明幻想之間的距離,就好比寶相莊嚴的得道高僧和滿身異味的魯智深一樣,遠看都是大和尚,近看完全不一樣。
而大同社會,在不可確定具體時間的未來,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們的修養到達相當高的境界。
也許,可以實現。
至于實現的方法和過程,滿篇空想的并沒有給出一點可操作的地方。
天下大同就是同舟社的最終奮斗目標,至于這個目標達成的時限,徐澤給出的答案是“千年以后吧”。
能夠預測二十年后之事的,都是天下少有的奇才。
千年之后的事,誰能知道?
這世上可有千年不倒的王朝?
同舟社真要能堅持千年,趙遹還不得做夢都要笑醒?
但其人顯然沒有被徐澤忽悠住,堅持要社首慎重考慮。
他的命運已經與同舟社緊緊地綁在了一起,徐澤一旦行差踏錯,趙家也要跟著萬劫不復,由不得他不緊張。
徐澤也不敢做同舟社能存續千年的春秋大夢,跨越近千年時空的后世都不敢奢談天下大同,此時更不敢談。
一代人解決一代事,歷史雖然會在某些時間循環甚至倒退,但終究是要螺旋式上升的。
偃苗助長,人為促使歷史直線上升,只會升得越高,摔得越重。
徐澤清楚自己所處的是怎樣的時代,也清楚自己所領導的是怎樣的團隊,更清楚自己的能力極限,他根本就沒敢奢望同舟社真能在很多年后創造“大同”。
其人只想給后人留下一個可供借鑒的社會模型:
堅持以大道為公、建設大同為立國根基的同舟社,創造了華夏歷史上最鼎盛的王朝,解決了很多前人沒能解決的問題,并開創了遠超歷代的盛世。
證明這條路走得通,而且,比其他的路更有力量。
如此,足矣!
江山代有才人出,要相信后人的智慧不會在前人之下。
更要相信華夏文明的韌性和傳承能力,即便一時的低谷,也總能從過去的歷史中吸取養肥,迅速成長。
即便原本的歷史線,經歷了百年屈辱的華夏,不也浴火重生,堅定地走向復興了嗎?
所以,當日徐澤當場給了趙遹和所有期盼“從龍之功”者以承諾:
同舟社絕不會復古,但人要有理想,國家也要有,我們的政權發展到最高階段后便是天下大同。
但在這之前,同舟社至少還要經歷初級和中級兩個漫長的階段。
而初級階段,仍是封建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