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三百八十二章 人造衛星除塵、拋光、打蠟

  移山號超級火箭的起飛用“驚天地泣鬼神”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那巨大的聲浪可以傳播到極遠的地方!

  那巨大的身影可以讓人目視著它飛向宇宙!

  那巨大的尾焰也讓紅外雷達捕捉的格外清晰!

  反正移山號火箭是跟“巨大”這個詞直接聯系上了,“移山”的名號也沒有人再懷疑。

  甚至有的人感覺:“移山不移山的沒什么,把山直接炸平,那是一點問題都沒有,效果都是一樣的。”

  天塹變通途!

  重力和大氣層就是人類與太空之間的“天塹”,是人類走向未來的“天然形成阻礙交通的大溝”,火箭的出現就是在“天塹”上架起了一座橋梁,越來越大的火箭也就代表著越來越大的橋梁。

  這事天夏人很熟悉,天夏的地理環境過于復雜,人們生活在天南海北,于是天夏人修橋、鋪路、通溝渠,移山、填海、穿隧道,把整個“天下”都串聯到了一塊。

  現在也是一樣,移山號火箭升空,它就是太空時代的“斜拉索大橋”,幫助人類溝通地面與太空。

  “助推器分離!”

  移山號火箭已經飛的很高了,雖然紅外追蹤可以看得很清楚,但是那個畫面對于觀眾來說已經不怎么友好了,所以給觀眾們看的是火箭視角。

  當助推器分離的時候,觀眾們可以看到本來嚴絲合縫的對接處突然分開一個大口子,助推器的尾部也不再冒出火焰,然后助推器旁邊的機動噴口猛地往外噴射,讓它快速遠離了運載器。

  運載器按照慣性向上飛了一下,然后引擎在高空點火,繼續推著它飛向太空。

  一般火箭從起飛到進入太空只需要幾分鐘的時間,移山號火箭自然也不例外。

  當移山號火箭的運載器進入太空,并且還爬升了一段軌道之后,貨艙蓋終于打開了。

  到了現在,人們才知道它里邊裝了什么東西。

  “看模樣…竟然是維修艙模塊?!”

  “我還以為會先發射商業區的模塊呢,沒想到先發射的竟然是工業區的模塊,還是維修艙。”

  “啊,有什么問題嗎,這種發射順序有什么講究嗎?”

  “沒啥問題,具體看領航者的計劃嘍,只是它跳過商業區直接發射工業區,這個維修艙怎么跟旋轉模擬重力艙對接呢?”

  “其實不對接也可以吧,人類又不是沒搞過單體空間站,就當它是單體空間站就行了,等各區的模塊完成了組裝,然后它們再對接到一塊也沒啥。”

  “我估計領航者是打算換路子,不搞商業,開始搞科研了,話說…有這個維修艙人類就可以在太空修衛星了吧?”

  “什么換路子了,我突然想到了一段廣告詞,不知道有沒有哪位仁兄發上來讓大家看一下這也是一個很賺錢的行業呢。”

  “來了廣告詞:高空作業擦洗,衛星表面除塵太陽能板拋光打蠟空間站噴漆翻新,航天飛機保養換三濾。量大、便宜、有發票詳情請咨詢領航者航天公司唐總,電話138…后頭隨便。”

  “哈哈哈這么多年的搞笑段子終于要成真了嗎?不過你這個廣告怎么不全前邊呢?”

  “前邊啥,領航者公司又不是軍火公司,航母、潛艇、核彈頭、戰斗機跟他們又沒關系。”

  “你怎么知道沒關系?你怕是不知道國內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的關系,領航者空間站能造、火箭能造、月球基地能造、軌道穿梭機能造如果想的話你們感覺這些東西可以改裝成什么?”

  “嘶——仔細一想,我驚了!”

  好多年前,網上有一個逗哏的圖片,忘了源頭在哪了,就是有人把流動三輪車上的牌子P成了“專修航母”。

  下面還有一行小字:衛星除塵打蠟核彈頭上油翻新!

  實際牌子上原來就是“修補房頂漏水”之類的字樣。

  因為覺得很有意思,于是就傳開了并且“項目”越補越多,最后變成了純文本模式。

  但是誰能想到看似笑話一樣的衛星打蠟、上油、翻新,卻是未來一個利潤驚人的高科技行業遠比這些年才開始熱起來的還不算太過成熟的火箭重復發射利用項目有前途。

  第一這是因為人類目前的火箭仍然是面臨高溫、高壓、高強度外沖擊大環境的運輸工具,這種運輸工具的一次性利用本身就是在提高可靠性。

  因為所有的部件,只需要最大工作大約不超過30分鐘就能完成本職任務。

  讓一個高風險的發動機系統,從可靠性最大30分鐘強行提高到300分鐘,甚至更多,本身就是非常困難的。

  尤其是在技術不足的時候。

  另外,火箭本身沒有實際經濟利益,火箭最終工作的目的是往軌道上發射有效載荷。

  包括所有的衛星、飛船、空間站和深空探測器等等。

  這才是火箭工作的意義。

  而所有的這些彈道飛行物體,都可以看做各種各樣的“人造衛星”。

  而衛星本身的價值,尤其是那些大型、重型衛星,絕大多數情況下遠遠超過發射它們的火箭的成本。

  對大多數重型衛星來說,哪怕發射他們的火箭可以連續重復使用5次甚至10次,都不如讓這顆衛星能翻新使用一次更有經濟價值。

  以天夏最常見的火箭和衛星為例,長三乙火箭的國際發射報價大概是6000萬到7000萬美元。

  若發射的衛星平臺是東方紅三號,那么成星的售價大概是2億美元左右。

  而以東方紅四號衛星平臺為基礎的成星售價可能超過5億一顆。

  更先進的東方紅五號衛星平臺甚至超過10億美元。

  這還算比價便宜的價格呢,要是采購西方的同類衛星,可能需要15億美元一顆。

  因此,現在哪個國家采購大容量同步通訊衛星,賣衛星的一方干脆都是“買衛星,送發射”的。

  一顆大容量通訊衛星的壽命在10年到15年,等于一年消耗一億美元。

  若能翻新,延長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壽命,就等于創造了5到10億美元的價值。

  而且十幾年過去了,科技肯定向前邁了一大步,這時候給它更新更新設備,讓它更適應現在和未來的任務,那就不是簡單的省錢了。

  先不說延長一次足夠發射多少次火箭的了,單單火箭發射“不是100成功率”這一項就夠很多人猶豫了。

  是啊,萬一發射失敗了,不僅錢被揚了,國家的未來需求也跟著被揚了。

  一顆衛星的推遲升空,可能會影響一個國家未來好幾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發展策略。

  比如有的國家買了一顆氣象衛星,想靠這顆衛星實現自主的天氣預報,擺脫某些國家得天氣預報控制,省的某些國家在提供氣象數據的時候也夾帶私貨,但是當這些衛星發射失敗之后,那往后幾年的時間就必須接著忍耐了。

  但是,當“這顆衛星”已經在太空軌道上那就兩說了。

  只要你不是主動的讓衛星減速,然后讓它快速的進入大氣層燒毀,它是可以在地球軌道上待很長時間呢。

  如果這個時候給它換換零件,加點燃料,讓它從十年前的衛星用起來像是今年的衛星,那豈不是又安全又先進嗎?

  而且還有一個更絕妙的方法。

  A國在太空沒有衛星,不能升級,那么B國甚至可以把自己國家報廢的軌道衛星修一修,升級一下,直接在太空賣給A國!

大熊貓文學    超級科技領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