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此計,等到楚云與曹操的一致贊同。
計謀初定,楚云與郭嘉二人告退后,曹操又陸續喚來荀彧、荀攸、董昭、程昱等諸多謀士,眾謀士都認為對付呂布當以智取勝,而離間計正是理論上最理想的計策。
呂布集團的最大弱點就是所有出謀劃策的活,都指望陳宮一人,若呂布與陳宮生出矛盾,那呂布等同于失了唯一的大腦,對付起來也就容易得多。
出征的前一日,楚云在習劍時,特地與夏侯恩道別,并告之此次征討的對象是呂布。
夏侯恩聽后,僅是面無表情地了三個字:“知道了。”
第二日,曹操便親率眾將,攜十萬大軍出許都,向東北方的沛進發。
楚云則率麾下五千名訓練有成的羽林騎們隨曹操一同出征,甘寧、許褚、吳塵等人摩拳擦掌,早已迫不急待地向參加一場大戰,一展身手。
曹操寵愛楚云、郭嘉二人,親自為二人挑選車駕,行在曹操車駕之后,方便曹操隨時垂詢二人意見。
大軍慢慢悠悠地行進,與曹操以往兵貴神速的用兵方式大有不同。
曹操在等,等自己派去潛入徐州,散播陳宮要出賣呂布投奔曹操之類消息的探子們傳來捷報。
然而,令曹操、楚云還有郭嘉都始料未及的是,大軍用了七日時間,緩慢行進到譙縣時,除了收到呂布時不時跑到沛與陳宮飲酒外,再無所獲。
更令人目瞪口呆的是,當晚,前哨探馬傳來消息,呂布聽從陳宮的建議,派遣高順、張遼各引五千精兵,自沛而出,意圖繞過考城,攻襲雍丘縣。
雍丘縣位于陳留之東,沛之西,夾在陳留與沛之間,是陳留運輸糧草至沛前線最便捷效率的糧道。
眼下曹操的大軍尚未渡河,距離雍丘尚有一段距離,若雍丘提前被攻陷,曹操可謂還未正式開戰就陷入被動的境地。
收到此消息的曹操、楚云與郭嘉三人很郁悶,他們實在不明白一向剛愎自用的呂布,怎么仿佛突然開竅了,非但不猜忌陳宮,還對陳公臺的計謀言聽計從。
夜色已深,大軍在譙縣安營扎寨,曹操、楚云、郭嘉三人卻在帥帳中加開緊急會議。
“想不到這呂奉先忽然腦子靈光了,二位,雍丘輕易不可有失,你們可有良策?”
曹操倒也沒有怪罪楚云與郭嘉獻出的離間計,計策本身沒有問題,之所以沒奏效,只能明眾謀士都覷了呂布,就連向來謹慎微的曹操也不例外。
“主公,雍丘城池雖,卻是重要糧道,易攻難守,若無援軍相助,必為張遼、高順所攻破!
屬下建議,速派一員值得信賴的大將,命其統御一萬精騎,渡河星夜馳援雍丘,趕在張遼、高順二人進攻前,抵達雍丘,如此可保雍丘一時無憂。
待主公率大軍渡河后,便可穿過梁縣,在考城附近扎營,如此一來,張遼、高順的上萬兵馬糧道被斷,更被兩軍夾擊,成了甕中之鱉,彈指可破!”
郭嘉的計策無論是從戰略角度,還是戰術角度,都沒有任何問題,楚云也十分認同地點頭附和。
只是曹操的下一句話,很有問題。
“奉孝言之有理,我即可遣夏侯惇率一萬精騎渡河,星夜火速馳援雍丘!”
楚云一聽這話,身子頓時一個激靈,差點從座位上蹦起來。
郭嘉也是臉上一陣抽搐,只不過反應不似楚云這般強烈罷了。
二人倉促之間閃電般地交換了一個眼神,瞬間讀懂了對方的意思。
本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心態,楚云不忍讓郭嘉進言冒犯曹操,只得自己硬著頭皮挑起這個大梁。
“主公,可否另擇一位將軍支援雍丘…?”楚云內心忐忑地諫言道。
楚云話音未落,一旁的郭嘉已向其暗豎拇指,欽佩不已。
郭嘉佩服楚云的,并不是他知道夏侯惇不善征戰,而是佩服楚云有出這番話的膽量。
夏侯惇是何人?他不僅是曹操的好兄弟,還是曹操事業剛起步時最早的合伙人,在曹氏集團有不可動搖、至高無上的地位。
要此人才能,那也是首屈一指的英才,治州理政對他來是信手拈來,操練兵馬士族更是得心應手,甚至帶著老百姓們開墾農田也不在話下。
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位盲眼的夏侯將軍不但能力出眾,而且品德高尚,從不貪戀錢財,一向清廉儉樸,對曹操更是忠心不二。
一個人能有這么多的優點,確實很了不起,但人無完人,夏侯惇也是有缺點,有不擅長的事務。
那就是打仗。
后世對夏侯惇的記載,將其一生用開玩笑的方式概括,那就是:打仗沒贏過,升官沒停過。
對夏侯惇稍有了解的楚云,屬實不愿看到夏侯惇領著萬余精騎去雍丘給張遼、高順送溫暖。
只不過,曹操并不這么想。
“為何要換?”曹操的語氣中已稍有不快,這還是因為提議之人是楚云,自己的義侄,若不是如郭嘉、楚云、荀彧等最親近的人如此,單憑這一句話,曹操就足以雷霆震怒。
沒辦法,曹操對夏侯惇實在太信任,也太重視了,連他自己都舍不得夏侯惇不好,又豈能容忍旁人三道四。
當然,楚云也沒直言否定夏侯惇領兵作戰的能力,不然的話,只怕曹操現在已經要動怒了。
“額…屬下只是覺得此行雍丘需日夜兼程的趕路,夏侯將軍畢竟有眼傷在身,熬夜太過傷身,所以略有不忍…”
在郭嘉連續拉扯楚云的衣角多次后,楚云只得改口,含糊其辭地辯解道。
聞言,曹操才面色稍緩,道:“不必擔心,元讓此行的任務并不是定要勝過張遼、高順,他只需率眾精騎協助雍丘的守軍抵擋張遼、高順的攻勢即可。”
“主公得是,夏侯將軍定會不負主公所望,成功拖延張遼、高順,直至我等趕到考城,東西夾擊,聚殲賊軍!”
郭嘉也跟著替楚云幫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