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三百五十章:這幾章好難寫

  朱允炆突然回京還讓內閣好懸閃了腰。

  皇帝這也沒出去多久啊。

  算算時間,從南京往廣州一個來回,怎么那么快就回來了?

  沒有一丁點通知,等內閣知道朱允炆要回京的時候,后者都已經進入南京城了。

  “廣州朕就沒有去。”

  朱允炆風塵仆仆的回到皇宮,甚至沒有來得及洗漱,就神色匆匆的召見了幾名閣臣。

  “朕在泉州轉了一圈,感觸頗多,所以便直接回來,打算跟你們說一下朕在泉州的見聞。”

  見朱允炆這幅樣子,內閣幾人互相對視一眼,心里都不約而同的浮起一個念頭。

  皇帝又要出幺蛾子了。

  一定是朱允炆在泉州被什么事情刺激到了,這才火急火燎的跑回來跟內閣碰頭,不然以皇帝的性子,這次難得離京,不在外面玩個痛快,那是萬萬不會回來的。

  “陛下都在泉州看到啥了?”

  楊士奇按住笑意,打趣道:“能讓陛下這般心急火燎趕回來,連難得放次假的機會都放棄了。”

  “都坐都坐。”

  朱允炆也懶得端架子,招呼著幾個人落座,自己隨手拎個凳子跟幾人坐到了一起。

  “嘆為觀止,嘆為觀止啊。”

  開口先感慨了一句,朱允炆才娓娓道來:“泉州實在是太富有了,平素里咱們在這南京城里,除了看奏本上那一串串空洞的數字,哪里能知道那些數字背后的泉州,是怎樣的一副光景呢。

  朕一直聽說泉州的百姓生活富庶,而且泉州府的發展一直是熱火朝天,這次親眼去看才知所言不虛。”

  “難不成,這泉州的百姓,還能比這南京城里的百姓還要富庶?”

  哪怕是一直主管國家財政的夏元吉對泉州也談不到多少了解,他只知道泉州年年繳稅位居全國之首。

  這才是他唯一在乎的地方。

  “可比這南京的百姓富庶多了。”

  面對夏元吉這個問題,朱允炆搖頭苦笑一聲:“跟泉州百姓的生活比起來,朕都想要讓這應天府尹去泉州學習了。”

  幾人都覺得有些不信,若說泉州富庶他們承認,但是在泉州的百姓要說比南京天子腳下過活的還要舒適,這就讓人覺得有些難以相信了。

  “泉州人靠做工獲取工錢。

  在那里,沒有文化的可以做水手、纖夫、力工,有點文化會寫字識數的就跟船做文書,無論做什么吧,掙得錢都比種地來的要多。

  而且讓朕啼笑皆非的,便是眼下的泉州隨著國外海商的涌入,在泉州當地,會說外夷話的人最是炙手可熱。

  無論是外夷還是本地的商人,都在大力招攬這些通兩國話的人才。

  有需求就有供給。

  很多讀書識字的讀書人日常生活中也愿意找門路學習外夷語。

  而人有了錢,就舍得花錢。

  泉州注冊的商戶數量極多,雖然都是小規模的,但是自營酒樓、小餐館也如雨后春筍般冒出。”

  在大明,在泉州。

  一個完整的城市體系雛形已經誕生了。

  看著朱允炆一副眉飛色舞的樣子,這乾清宮里的眾人都面面相覷,相互間看到了各自臉上的驚容。

  如果皇帝所言不虛,那這泉州可真是不得了。

  “如果說大明是一艘寶船,朕是船長,你們內閣就是舵手。

  所以朕覺得,不僅朕要知曉天下的事,你們這些內閣輔臣也應該要知曉天下的事。

  天下的事,不應該僅僅只在這南京坐宮,也要多出去轉轉,學習學習開開眼界。”

  大明下一步的工作重心,必然會是經濟領域,那么,下一步內閣需要學習和了解的知識,也應該是在經濟領域。

  “朕打算讓你們內閣定一個輪巡制度。”

  朱允炆說出了自己的一個想法:“你們內閣自己來排這個順序,每年由誰來南行巡視,就沿海這些府縣多走走看看,順便了解一下當地的府縣官員都做些什么,地方的經濟都是推進的。

  而且,過熱的經濟會滋生腐敗,你們輪巡的時候,順道正好監察一下地方的官員存不存在權財交易、官商勾結中的利益輸送問題。”

  幾人心里俱都嘆了口氣。

  就知道皇帝不務正業,現在倒好,皇帝還要帶著他們一起不務正業。

  當官的還要去學經濟。

  入仕學商。

  這算什么事啊。

  “謹遵陛下圣諭。”

  甭管大家伙多不樂意,但還是微微欠身,把這份差事領了下來。

  “除了這事以外,朕還有個想法想跟大家伙通下氣,你們也給朕拿拿主意。”

  這話說的大家伙心里都撇嘴。

  誰不知道皇帝啥德行啊,這么多年來,在國家路線性的大局上,政策的出臺向來都是你朱允炆自說自話,內閣除了拿小本本記下來,誰替皇帝拿過主意?

  見幾人臉上的神情,朱允炆有些訕訕,突然覺得自己是不是有些虛偽了。

  遂輕咳一聲正經道:“此番南巡,朕有感國家歲入之盛,加之海外大量的現銀涌入,錢這方面,朝廷算是底氣十足。

  所以,朕打算取消民間的實物抵稅,一并取消除糧稅、商稅以外的所有苛捐雜稅。”

  幾人都大吃一驚。

  “這…這…”

  夏元吉幾次張嘴,都不知道該說什么。

  洪武年,民間課稅種類繁多,鹽課、鐵課、絹課、茶課算是主類。

  余下的,百姓一戶多子者應出一丁服徭役,無法服勞者要繳丁口稅。

  百姓擅離生產,去打獵、采藥、私紡換取錢財的,被抓住也要繳一筆稅。

  除了這些以外,各省地方還有根據不同的生產設置不同的課稅,而現在皇帝腦子一抽,要砍個干凈?

  這不是一筆小數目啊。

  但夏元吉轉而想想,這又是實打實的利民仁政。

  國家眼下又不是窮的入不敷出,讓利于民的大好事將來史書上記一筆。

  他們這群建文朝的官員也算臉上有光不是。

  “民間申辦自營的鐵礦、布紡和茶園,無須再按照生產的數量按比例繳納課稅。

  朝廷只征收他們實際銷售出去的營收額的比例商稅。

  同理,他們再繳納的商稅一律繳納現銀,或銀行的等價票券。

  實物稅廢止。”

  大明的官倉這些年都快蓄滿了,再收下去,戶部庫倉度支主事招再多都點不過來。

  萬一趕上失火,全成青煙飛灰。

  “廢止實物抵稅也并無不可。”

  想通之后,夏元吉倒也干脆,第一個表態支持:“眼下朝廷不缺錢,這項政策已經不適合眼下的國情。

  因時制宜,停就停了吧而終止一切的雜課,也是為民的仁政,臣無異議。”

  抓財政的夏元吉一開口支持,其他幾人都不知道該怎么勸攔。

  停吧,國家財政又少一塊,對明年五年計劃的考核不利。

  但不停吧,就是攔阻仁政,對名聲不利。

  怎么選?

  (這幾章不太好寫,寫的腦袋都疼了發現也只是表達了大致意思。

  哪位幫作者君算一下,欠多章了…)

大熊貓文學    日月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