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二百七十九章:民族文化

  大草原的搬遷工作開始有條不紊的進行起來,朱允炆也在東勝衛等到了自己的一眾后妃。

  果然,出宮巡游這種事只有零次和無數次。

  自從出了南京城之后,如非必然,朱允炆是真的不喜歡再悶在皇宮紅墻琉璃瓦之中,那里太悶了,他都恨不得一年都呆在外面。

  甫一見面,馬恩慧就急匆匆的抱住站在朱允炆身后的朱文奎,然后前后左右轉著圈的仔細打量,嘴里還一迭聲的責怪道。

  “你這小子好不懂事,怎么能善做主張的離開侍衛的保護呢,你知不知道都快擔心死為娘了。”

  經歷了那次生死間的驚魂,朱文奎看起來似是沉穩了許多,沒有像馬恩慧哭屈,反而主動寬慰起來。

  “母后勿驚,有父皇保護著,兒臣哪里會有什么意外。”

  馬恩慧這才起身,向著朱允炆見禮,被后者一把扶起。

  “文奎也是朕的兒子,應該的。”

  做皇帝的親臨險地,以身擋箭,僅這一點足堪的上一句慈父了。

  “這幾個月,朝廷里有什么大事嗎?”

  接下了自己的媳婦,翻篇往事后開口說的第一句話,朱允炆還是先問了國事。

  “朝中的事都給您帶了奏本。”

  深知自己丈夫的秉性,馬恩慧便喚人從自己的鳳輦上捧著一摞奏本呈稟。

  “幾位閣老還有高熾都寫了,主要說了一下今年科舉的事,您不在,點一甲的事內閣跟六部碰頭,一起定了下來,狀元是一個名叫曾棨的江西學子。”

  “科舉事關國家未來,他們能坐一起商量著來,慎重處置是好事。”

  朱允炆頷首,當先拿下的便是楊士奇的奏本。

  開篇還是熟悉的歌功頌德,翻到后面來看,也只是著重筆墨說起科舉的事,包括殿試的考定和關于一甲三人的一些簡單介紹。

  曾棨、周述、周孟簡。

  全是江西籍!

  更可怕的便是,三甲進士一百余人,江西籍近八十!

  如果不是朱允炆,建文二年的一甲金榜也會被江西學子包攬,而眼下建文五年的殿試,江西黨還是最大的勝利方。

  朱允炆當場就皺起了眉頭,楊士奇身為江西籍出身的內閣首輔,難道不知道這份金榜會引起的輿論風波嗎,全天下會怎么風言這次科舉?

  而且以朱允炆對后者的了解來說,楊士奇生性謹慎,不可能跟這些老家的士子暗中搞門下籠絡的套路來扶持,他就不怕皇帝心里膈應?

  內閣和六部開碰頭會,大家伙一起定的這份名單,那就是問心無愧。

  “這周述和周孟簡還是親兄弟,兄弟二人同登鼎甲,倒也不失為一段佳話了。”

  放下楊士奇的奏本,朱允炆呵呵一笑,算是把這件事揭了過去。

  朝堂之上,江西勢大,這必是十年之內的大趨勢,要怪,也只能怪其他的省份學子不爭氣。

  當然,這次科舉三甲進士江西士子超七成也很正常,因為這次殿試的選題,就是議江西的士子運動啊。

  那作為運動的發起地,這批科舉入進的士子,可都是當年參加過批孔倒儒運動和神化皇權的革命派,這種殿試考題對他們而言簡直就是送分題。

  如果不是內閣領著六部開會,可能這次三甲錄進就被江西霸榜了。

  而郁新的奏本就只提起了眼下半載朝廷的財政狀況,一句話概括:收成喜人。

  一年兩熟的地方已經開始陸續壓糧入庫,而幾大朝廷官辦的鹽鐵專市也是生意紅火,稅收喜人。

  “行吧,大事小情也就如此了。”

  只匆匆看了幾本,朱允炆便擱置下來,笑著起身:“走,朕帶你們逛逛這呼倫貝爾草原。”

  “這還是妾等這么多年來第一回來到這大草原呢。”

  一行六七人上了朱允炆的駕輅,興致勃勃的開始了這次草原踏青的家庭旅行。

  “以往只在史書的字里行間窺探過草原的光景,今日一看,真的是讓人心曠神怡。”

  漫山遍野的牛羊,充斥眼球的蒼穹碧浪,唯一變化的,便是看不到穿著袍服、氈靴的草原人,取而代之的成了束發青衫的大明人。

  “以后這片土地,世世代代都會是咱們漢人的了。”

  自古以來的領土宣稱權可能才是朱允炆留給后世改朝換代最寶貴的財富?

  一想到這,朱允炆也不禁笑了起來,果然,對于土地的貪婪性,無論哪一個民族亦或者政府都是一樣的德行。

  “這生活在草原上可跟中原內陸不一樣,穿著寬袍襟帶不太方便吧。”

  駕輅里的朱文奎順著車窗往外看,倒也是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看法。

  明服,也稱明制漢服,款式在‘上承周漢、下取唐宋’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細節上的改變,重新制定。

  漢族服飾的特點就是堂皇大氣,即使是一般士子的儒生素衫,也是長袍寬袖,以系扣、襟帶等為系結物,而像錦衣衛等將校卒勇,還要下著裙甲,便服的話會套襦裙。

  實事求是的來說,麻煩和極大的不方便!

  朱允炆在后宮的便服是他自己魔改的服裝,款式已經非常貼合后世的現代服飾,所以他老是在想,他這算不算是皇帝帶頭毀滅民族的傳統文化?

  也因為糾結這一點,他一直沒有敢于摻和服飾改制這件事上,因為怕被罵。

  今天朱文奎能自己看到這一點,他還是很欣慰的。

  “小家伙,你說咱們袍衫襟帶不適合草原上的生活,那你倒是說說應該怎么改啊。”

  說著還揉了揉朱文奎的腦袋:“你看那些草原人,他們的服飾不也是這般的寬袍長服,具有他們民族特色的服裝嗎?”

  “不一樣。”

  朱文奎搖著腦袋說道:“兒臣仔細看了一下,他們都是各部的酋長在覲見父皇的時候才會這么穿,平素里都是窄袖短衣,方便他們放牧游獵。”

  “胡扯。”

  朱允炆假意一瞪眼:“你是想讓咱們漢人也去如蠻夷那般嗎?”

  “不過一件衣服而已,何至于牽扯到民族?”

  郭倩這時候插了一句嘴,抱著孩子納悶:“妾家里叔伯兄弟多,都是從軍入伍的,他們在家里鍛煉操訓的時候,也是穿的便捷舒適的短衣,只有家里來客時才會換,爺爺生前點將,家里的叔伯穿的也都是方便于打仗,哪有穿長袍寬袖的。”

  說著話,看到朱允炆目光不悅,忙嚇得閉上嘴巴,小心翼翼打量起來。

  “父皇,你別生氣。”

  瞅著朱允炆面色不善,朱文奎主動解釋道:“昔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是因趙國屢受胡人侵擾,而周服繁冗,不適合馬上作戰,為了保國安民,趙武靈王主動帶頭易服更容,自此國力大興,趙國也于戰國時期一躍而起,成為軍事力量鼎盛的大國。

  所謂變法變法,因時制宜而施行,既然法都可以變,一些旁支細節的東西,難道還比國家百姓更重要嗎?”

  朱允炆詫異的挑起眉頭:“這話是誰教你說的?”

  這般說辭,可不像一個七歲黃口小兒應該有的認知。

  “孩兒自年關后搬入乾清宮,見父皇動行舉止皆于青史君王有異,所以大膽翻看了父皇放在暖閣內的一些批辭。”

  說到這,朱文奎跪在車廂內頓首:“所以兒臣這些微末淺見,都是受到父皇平素里操勞國事的啟發,大膽揣測。”

  “好你一個小東西,還敢看老子批復的奏本了。”

  朱允炆撫掌大笑,反而是頗為滿意。

  “你說的對,一件衣服而已,當然是怎么舒服怎么穿,難不成讓種地的農民三伏天也穿長袍寬袖才叫熱愛民族?他們光著脊梁,面朝黃土背朝天,可比那些整天叫嚷著民族文化重于泰山的嘴炮黨更加愛國。

  只有那些嚴重缺乏文化自信的人,才會天天惦記著靠一件裝束來搞文化復興,一件衣服穿在身上就是愛國愛民族了?荒謬!

  好孩子,你說的很對。趙武靈王如果不易服更容,趙國要死去多少無辜的百姓,咱們不變革不圖強,如何強國富民,到時候一旦有異族入侵,生靈涂炭國破家亡,穿著這身衣服見祖宗去臉上就有光了?

  咱們民族的服飾要弘揚更要保護,但不應該讓這身衣服成為咱們的思想牢籠,重大的節日和場合我們應該穿著祂保護祂,但在其他的時間或者不同的環境,我們就應該穿更適合的服飾,來給予咱們方便。”

  朱允炆至今沒有想過動服飾改革或者說發型改革,因為他會被人罵死!

  天下的士子和百姓不會罵他,但會有一群天外天看著他的人來罵他。

  動這兩樣就是背叛祖宗,這是多么缺乏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的表現?

  什么時候,偉大的漢民族淪落到要靠一頭長發和一身長袍寬袖才能證明民族的存在感了?

  朱允炆前世的時候,因為他的身份,他認識很多文化領域的大牛,看著那些號召天下人復古的權威,參加某些重要會議之前,都往往先鄭重其事的理個發,然后換上一身帥氣西裝。

  你還真是夠不要臉的。

  工人頂著一頭長發在工廠的流水線上發生意外,你給錢嗎?

  救生員穿著厚重的衣服還救哪門子的人?

  當年國家為了快速的富強,帶領全國人民擺脫殖民者的統治,堅定不移的走變法圖強道路,多少祖宗的文化被時代所淘汰和證明了其落后性,這難道不算背叛祖宗嗎?

  不改,亡國滅種。

  朱允炆很了解這么一群叫嚷著復古權威的心態,因為他們覺得一件衣服影響不了亡國滅種這種大事,所以改不改的不重要。

  而恰恰是因為大量的民族文化已經在朝代的演變中被淘汰和變革掉,所以后世人在看到少民節日時那穿著傳統服飾載歌載舞的場面時會有一種緊迫感:他們竟然會因此覺得漢民族的文化快要滅亡了。

  他們唯恐天下不亂的放大這件事情,然后開始呼吁拯救我們的民族。

  朱允炆真的只想說一句:“這些少民保存的服裝很好看,所以他們是少民!”

  漢民族自上古先民時期誕生,幾千年一直在變,在瀕臨滅亡之前,我們一定會迅速的找到最佳的改變方式,而后便迅速的富強起來,存活下去。

  好像變色龍一般。

  “孩子,你知道我們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什么嗎?”

  朱允炆拉起朱文奎,讓他坐到自己的身邊,語重心長的說道:“因為我們民族骨子里有著一股子傲氣,我們自詡天朝上國,所以我們在盛世的時候不屑于學習蠻夷的生活習俗。

  但同樣是因為這一股傲氣,我們更無法忍受被蠻夷滅亡,一旦到了生死間抉擇的地步,我們就會尋求最佳的救亡圖存的辦法。為了民族的延續,我們可以改變,繼而衍生出新的,更璀璨的文明。

  衣服只是用來御寒的,嫘祖創造衣服的初心也只是用來御寒的,一件衣服承受不住民族文明這個重擔,換一身衣服更不應該戴上背叛民族這么重的帽子。

  不要讓一件衣服蒙住你的心,束縛住你的思想,君王不應該被舊有的文化束縛腳步,不然咱們的國家就會閉關鎖國,固步自封。”

  “既然父皇也有這種看法,為什么父皇不愿意推行這項變革呢。”

  朱文奎昂起小腦袋,滿滿的疑惑不解。

  朱允炆便無奈的搖搖頭,嘆了口氣:“這就好比你小的時候,朕不讓你爬高,你卻非要爬,摔倒了知道疼也就不爬了是一個道理。

  他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只有漸漸被時代的發展所淘汰時他們自然而然就會改變,外力強迫他們改變,只會引來謾罵和不理解。

  鄉野的農民你見有幾個像朕這般的密發?烈日當頭,可是會中暑而死的。

  江河邊的纖夫你見有幾個穿著衣裳?因為水會加重他們的負擔,也會使他們花錢買的衣服潰爛。

  所以只要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變革,這些咱們生活中的一些習俗會自然而然的逐漸改變,既然早晚都會變,朕又為什么還要來做這個罪人呢?”

  等到將來大明有了工廠,當出現第一個因為頭發而傷亡的工人,不用朝廷出面,工人自己也會開始控制頭發的長度。

  提前要求改變,雖然會減少傷亡,但一樣會被罵個狗血噴頭。

  既然你們頭鐵,那就讓你們自己去變吧。

  朱允炆身旁的馬恩慧捂嘴笑了起來:“陛下這是拿百姓當孩子來養啊。”

  “朕是天下人的君父,這天下百姓可不就是朕的孩子嗎。”

  談笑聲中,一行人總算來到了一處清空的牧場,雙喜在外面報了一聲。

  “陛下,幾位娘娘,咱們到了。”

  “走。”

  朱允炆一揮手:“咱們騎騎馬,逛逛草原,晚上朕給你們烤羊肉串吃。”

  燒烤皇帝模式上線。

大熊貓文學    日月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