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二百一十章:兩件事(下)

  內閣空出來一個閣臣的位置,誰來補上?

  這件事被朱允炆拋出來之后,整個奉天殿里的人可就沒心情去操心剛才上不上稅的事情了。

  交稅是全天下人一起遭罪,同意還是反對也要大家伙一起合計,但是能不能補位進入內閣,那可是只有一個位子的事。

  “士奇啊,你是內閣首輔,你先說吧。”

  內閣選臣這第一個推薦權,朱允炆還是點了楊士奇的名字。

  所有人的目光便齊刷刷的看向楊士奇,同時腦子里都活泛起來,而解縉更是下意識的想到了兵部尚書齊泰。

  后者可是在當初推薦內閣首輔這件事上聽楊士奇的話擺了郁新一道的,有這份交情在這里,加上齊泰本身又是朱允炆的潛邸之臣,于情于理都應該推薦吧。

  楊士奇沒有太多的猶豫就開了口:“臣舉薦工部尚書嚴震直。”

  朱允炆笑了起來。

  扭頭看向郁新:“郁閣老的意見呢?”

  這是我的鐵桿莫逆啊,我能有什么意見?

  郁新現在就覺得自己腦子里懵懵的,更是怎么都摸不透楊士奇的套路和想法。

  朝堂之上所有人都知道這嚴震直是他郁新一手引進做官的,自打朱允炆設立內閣之后,這幾年也一直都是以他郁敦本的門生身份立足,楊士奇這個人出名的吃相難看,他會那么好心?

  腦子里神思電轉,短短幾個呼吸之間的功夫,郁新便把握住了楊士奇的心思,果斷開口道:“臣沒有意見。”

  “解卿的意見呢?”

  解大紳現在還處在茫然狀態,聞言忙站出來支吾了兩聲后也應了下來。

  “臣沒有意見。”

  雖然他暫時沒搞懂楊士奇的心思但長久以來養成的習慣,還是讓他選擇了繼續相信,反正他是篤定楊士奇就不是一個吃虧的主。

  內閣三人都允了下來,朱允炆再把目光移向朝堂百官時,這些人哪里還有什么不同意見,就算有個別幾個跟嚴震直不對付的官員也不會在這個時候站出來,大多數都還是表了支持的態度。

  “那就這么定了,嚴震直加大學士銜,不在擔任工部尚書。”

  朱允炆金口欽定,這事就算坐實了。

  嚴震直激動的跑出班列匍匐謝恩,但從頭到尾都沒有看過楊士奇一眼。

  楊士奇舉薦他跟示好一丁點的關系都沒有。

  內閣現在四個人,去掉朱棣這個掛名不問事的以外只剩下他郁新、楊士奇和解縉三人,楊士奇跟解縉是同鄉兼同黨,可以說內閣里的大小事務現在都是江西楊黨一手操持,為了平衡政局,補進來的就不能再是江西籍,更不能是楊士奇的人。

  嚴震直是他郁新的人又是浙江籍,算是符合了平衡的基本條件,這樣一來算是楊士奇的自保。

  另外參考一下嚴震直的出身,嚴震直是浙江的糧長出身,屬于地主豪紳階級的代表,皇帝剛剛下令要清查天下的田畝之數,這不僅是掘士子階級的墳墓,也是侵害了天下的糧長利益,因為田畝數越多稅糧越多,而稅糧越多則損耗越大,他們糧長就要補貼的更多。

  楊士奇這個提議解決掉了這兩個麻煩而已。

  當然,除開這兩個公事上的麻煩以外,楊士奇也是有私心的。

  舉薦嚴震直,怎么也會為他加一點形象分,向外界展示一下他的胸懷寬廣,畢竟好歹他也是內閣首輔了。

  以前為了升遷用手段也好、工心計也罷,弄得自己聲名狼藉,現在為臣子的身法爬到了權利的巔峰,那就該想辦法把自己洗白了。

  無論背后大家伙怎么非議,明面上他楊士奇也是對嚴震直有舉薦之恩的,后者總不能在大庭廣眾再說楊士奇的壞話了。

  皆大歡喜的結局。

  朱允炆看向楊士奇,給了后者一個隱晦的贊許,隨后繼續開口道。

  “工部尚書空了出來,這個人選你們內閣拿主意吧。”

  大家便都明白過來,這是皇帝把工部尚書的位置讓給楊士奇來定了。

  人家楊士奇前腳才舉薦了嚴震直,給了郁新一份大禮,他推薦誰來接任,郁新和嚴震直但凡腦子沒病的情況下都不可能反對。

  念及至此,這些京官看向楊士奇的目光又更加火熱起來。

  要抓緊時間向楊士奇靠攏了,這是條金大腿啊。

  圣眷之隆,連一部尚書的位子皇帝都可以大方的交給他,攀上這個登天梯,說不準下一次大朝會的時候自己的站位又可以往前提幾步。

  “朕的兩件事都說完了,諸位卿家可有本奏的?”

  看到自己打算做的事都得到了圓滿的解決,朱允炆的心情還是很好的,他發現自動勞動閱兵之后,他現在真的是諸事順遂。

  大明一些廣為人知的大的弊政都基本被革除掉,基本盤將來只會是欣欣向榮,剩下的路就都只是一些細節上的小事,也就是社會的方方面面細節調控好就可以了。

  大家伙這才從亂七八糟的想法中回過神,開始按部就班的將各自署衙上個月懸而未決的大事拿出來奏稟。

  這里面,真正棘手的便是新任吏部尚書朱高熾的一份奏本。

  地方官吏的缺口過大。

  先是吏治革新,致仕的紅線定下來之后裁汰了一兩成的官員胥吏,隨后又趕上波及大半個國家的士子運動,光死都死了大幾百號人,更別提因事受傷、辭官的人數,省府一級還好些,地方縣的管理完全是一片亂糟糟的光景,頗有當年空印案的幾分神韻。

  “著翰林院盡快下派一批學子充各縣縣衙的缺。”

  蹙眉想了想,朱允炆果斷下了令:“各省務必在今年中秋前將省考辦起來,擢選出第一批經省考選拔出來的胥吏,包括那些秀才、舉人啥的,告訴他們,朕把他們的免稅田給取消了,將來他們想要穩定的讀學,必須得自己想辦法,而這個省考就是朕給他們選出的一條明路。”

  取消免稅田會不會導致寒門難出貴子?導致朝廷將來會成為那些世家、豪強后代的舞臺。

  畢竟潛心讀學問也是要花錢的。

  太祖搞免稅田的目的就是希望給那些一次考試不中的秀才舉人一個保障,讓他們可以安心的讀學而不用擔心餓死。

  這一點被朱允炆改了條路。

  潛心讀那些收錄的八股文和圣賢書有什么意思,你有這功夫就先去當差,甭管你之前有多瞧不起這胥吏的身份,你想不餓死,想繼續往上考、往上升,你只能這么做。

  看不起胥吏(基層公務員)的身份,老想著一舉中進當縣令,那就餓著吧。

  沒有了免稅田,自然也就不會再有掛靠田,你的鄰里鄉親也就沒必要繼續種地養你。

  要么你自己種地養活自己,要么就拋頭露面的出去做小工掙錢。

  都不愿意,那就凍餓而亡吧。

  好高騖遠的讀書人,要這種人有什么意義?

  朱允炆自身就是公務員出身,他只相信一點。

  只有從基層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走上來,那才是真正懂得治國的干部。

  治國骨子里就是治民。

  “順便走求是報提前宣傳一下,明年癸未科開科,除了今年秋闈鄉試錄取的學子之外,凡在今年省考補招的胥吏,各省給三個名額,也就是省考的前三名自動獲得癸未科科舉資格。”

  在朱允炆的設想里,將來每三年一次的大科舉將會改為一年一次。

  什么鄉試、府試的都會逐漸取消掉。

  像現在禮部左侍郎黃觀這種洪武年的六首狀元就不會在出現了。

  每年深秋時節,各省辦省考招錄基層公員,而省考的前十名將自動參加翌年三月份的大考,用以選拔出進入翰林,也就是所謂中央儲備干部培訓梯隊之中。

  舊儒派都被打倒了,再考禮儀大防、四書五經、孝悌德行之類的空泛內容就沒有了意義,省考只會考地方亟待解決的問題,而國考只會挑懂得全國一盤棋這般的人才。

  也就是省府一級重視實政能力、國家層面重視眼界寬度。

  朱允炆開口道。

  “朝廷為天下選材的事,才是我大明的萬世之基,這件事吏部一定要抓緊時間落實,各省會同南直隸的省考今年必須給朕辦起來,參考的歲數線定在十六至四十周歲區間,而明年的科舉,吏部也要抓緊時間選定考題。”

  朱高熾微微躬身領了下來。

  請:m.lvsetxt

大熊貓文學    日月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