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1212章 光復臺灣

  隨著明軍的登城和濟爾哈朗的死,城中建虜再也沒有了斗志,紛紛跪地投降,但晚了,明軍事先有勸降,事中又有命令,鏖戰之中,又已經是殺紅了眼,因此,不論投降與否,一律斬殺。

  一時人頭滾滾,血流成河。

待孫傳庭傳下命令,城中建虜只剩下幾百人  與此同時,進城的明軍迅速接管建虜在城中的糧倉和銀庫。

  糧倉空空如也。

  銀庫卻是堆積了百萬兩的銀子,都是建虜從大明掠奪,多爾袞分批從沈陽運出,秘密儲藏在赫圖那拉,以備東山再起之用的,只是,大明來的太快,多爾袞和順治從赫圖那拉逃亡時慌里慌張,車馬有限,只能攜帶黃金和珠寶,這些銀子,就只能留在赫圖那拉,無奈的成了大明的戰利品。

  “萬勝,萬勝!”

  克復赫圖那拉,拔除建虜在遼東的最后一個據點,完成了克復遼東的最后一步,洗刷薩爾滸之戰的恥辱,雖然走了多爾袞和順治偽皇帝,但依然是大明朝在遼東的輝煌勝利,同時也可以為遼東戰事暫時化上一個句號。

  消息傳到京師,《三文日報》社論:百年事業,完成于當代。則我國家雖忍痛至此,雖犧牲至此,復又何憾?

  京師歡騰,群臣紛紛為隆武陛下賀。

  朱慈烺心情也是大好,多爾袞和順治雖然逃了,但已經是無根之草,無源之水,蹦跶不了多長時間了,孫傳庭派吳三桂和馬科兩人追擊倒也頗為合適,尤其是吳三桂,就前世的歷史,他可是對永歷帝窮追不舍,從桂林一直追到了緬甸的。

  這一世換成了順治。

  就讓吳三桂追吧。

  就算是追到天涯海角,天荒地老,都必須把多爾袞和順治兩人抓到。

  不是為了斬草除根,但確是為了永絕后患。

遼東勝利,孫傳庭率領大軍班師回朝,高斗樞升遼東經略,籌劃遼東修建和恢復民生  原遼東巡撫黎玉田的行轅從寧遠遷到沈陽,山海關總兵劉肇基改為遼東總兵。

  朝廷加封吳三桂為征東前將軍,馬科為后將軍,令二人統帥所部,繼續追擊。

  朝廷鼓勵往遼東移民,一人三十畝,三免五減,一年種子的消息傳出后,天下轟動,特別是和遼東隔海相望、人口密集的山東半島,很多無地的百姓聽聞消息,都是心動了,但第一只螃蟹敢吃的人并不多,雖然心動的人很多,但真正立刻動身,前往遼東的人卻并不多,所有人都是觀望,直到去到遼東的人寫來信件,興奮的說明遼東的良好條件和官府的言出必行之后,遲疑的人這才放下猶豫,

  紛紛攜家帶口,推著小車,往遼東而去。

  一時,道路幾乎斷絕。

  隆武七年十二月中旬。

  年關之前,孫傳庭的大軍班師回朝。

  安定門。

  畫角齊鳴,軍樂高奏,日月軍旗獵獵飄揚,長槍鳥銃林立,鐵甲在冬日的映照下,泛著粼粼之光,從遼東征來的各部將士,沿著大官道,軍容整肅,士氣高昂,如滾滾的鋼鐵洪流,源源不斷的而來。

  官道兩邊來熱鬧的百姓,不住的發出興奮的驚呼聲。

  大明有如此威武雄壯之師,何愁天下不平?

  軍旗過后,一輛特大的纛旗車開了過來,車中豎起孫傳庭的大纛。

  高兩丈,字大如斗。

  武英殿大學士兵部尚書薊遼總督孫!

  纛旗車后,孫傳庭緋袍黑帽,披著大氅,騎在一匹高頭大馬之上,在幾十名雄健無比的甲士護衛之中,緩緩而行。

  冬日的陽光照著他,感覺他比出京之時,滄桑了許久,皺紋增加了不少,但眼神卻是明亮,嘴角帶著笑意,顯現心情極為愉快。

  “孫閣部!”

  隨著遼東大勝,全境克復的消息,孫傳庭的名字,早已經是傳遍了天下,亦成了天下人心中的英雄,甚至已經是超過了當年平定寧王之亂的王陽明。

  道邊百姓呼啦啦的跪下。

  孫傳庭之后,史可法,陳奇瑜,李定國,周遇吉,虎大威,佟翰邦,黃得功,劉良佐,陳永福,劉耀仁,王汝成,高杰,李過,王光恩等,副帥軍機,各部總兵和副總兵的將旗,一一出現。

  首輔蔣德璟,次輔倪元璐,閣員錢謙益,路振飛,連同六部堂官,左右都御史,大理寺,理藩院,在京七品以上官員,全部在安定門前迎接。

  待孫傳庭和眾將到,蔣德璟親自宣讀圣旨,犒賞全軍,隨后,參將以上的將官進宮面見隆武陛下。

  在進宮之前,眾將當然要先沐浴更衣。

  午門。

  周王和永王在宮門前親自迎接。

  大明成年的皇子必須出外就藩,京師沒有王爺,也就沒有王爺能代替皇帝,在午門前迎接凱旋的重臣。

  今日是第一次。

  隨后,眾將跟在孫傳庭的身后,魚貫進入武英殿。

  隆武帝在殿中而坐,接受朝拜,待孫傳庭和眾將起身,田守信取出圣旨,大勝宣讀起來。

  不同于城門口的慰勞,這一次是封賞的圣旨。

  孫傳庭,封武安伯。賞蟒袍。

  文臣以軍功封爵,孫傳庭是繼王陽明之后的第四人。此前還有兩人分別為王驥和王越。

  而這也是隆武帝第二個發出的世爵。第一個是鞏永固之子。

  孫傳庭惶恐,謙虛不敢當,

  朱慈烺笑著撫慰。

  孫傳庭之后,眾將都有封賞和拔擢,其中,因為李定國又數次奇襲之功,宮功勞最為卓著,因此加封為安北將軍,左都督,其他眾將,大部分都是前鋒將軍,或者是后將軍一類的。

  朱慈烺在改革宗室的同時,對勛貴封賞的制度,也進行了調整,最重要的是就是明定了一點,非軍功不得封爵,也就是說,像周奎那樣,只因為是國丈,就被封為嘉定伯的事情,以后不可能再發生了,其次,勛貴沒有特權,不論面對納稅還是司法,都和常人無異,過去勛貴犯罪,法外開恩的事情,以后不能有。

  但是觸犯法律,世爵立刻剝奪。

  也就是說,世爵不再是千古不變的金飯碗了。

  圣旨宣讀完畢,孫傳庭史可法帶著眾將謝恩,隨即,美味佳肴端上來,隆武陛下的賜宴開始。

  收復遼東,又都受了封賞,眾將開心,群臣開心,御座上的隆武帝更開心。

  這一次,朱慈烺喝醉了。

  幾乎是酩酊大醉。

  第二日酒醒之后,朱慈烺召見武安伯孫傳庭,就遼東的后續,以及陜西甘肅,還有云貴未來可能的戰事,和孫傳庭進行討論。

  被封為武安伯,孫傳庭感激涕零,也更是明白,隆武陛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沒有猜忌的帝王之心,性子弘毅寬厚,心志堅定,目光遠大,所有討論都不是無的放矢,而是深思熟慮的謀劃,因此,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陛下的知遇和信任之恩,非肝腦涂地,不能報也。

  隨著春節的鐘聲,隆武八年到了。

  這一年,士紳一體納糧,一體當差,將在全國全面展開。

  北方問題不大,士紳力量強大的南方一定會有風波,但朱慈烺不計毀譽,也不怕動搖國本,南方士紳但敢抗拒新政,他是不會客氣的。各地督撫,知府,乃至下面的知縣,都已經收到了他的嚴令,御史監督彈查,但有不能執行,陽奉陰違,疏忽怠慢者,立刻就地免職。

  同時的,另一項的改制,在經過內閣和六部討論之后,也已經有了結果,那就是重訂行省。

  如果只是看史書和地圖,人們都會以為,明朝比之漢唐,疆域大大縮小,但其實也不盡然,在所謂的漢人十八省之外,大明還曾有東北的努爾干都司,西南的烏斯藏都司、關西七衛(甘、青、疆交界處)等地,雖然都只是屬于羈縻性質,但在國域疆界都不是太明確、游牧民族往來游走的年代里,這些土地其實也可以稱作是大明的疆域。

  現在隨著土默特蒙古,張家口塞外三部的歸順,河套的收復,科爾沁蒙古的覆滅,大明實際掌握的疆域,已經大大超過了過往,再按照過去行省設置,比如河套等地仍然歸陜西布政使司衙門節制,已經是不合時宜了。

  行省設置非是改動不可了。

  于是新設甘肅省,寧夏省,將他們從陜西分出來,并在未來的時間,籌劃建立青海行省。

  更未來還有西域。

  身為一個穿越者,朱慈烺是不會忘記新疆的,只是現在大明國力還不到,經歷了遼東之戰后,錢糧匱乏,亟需休養。等到國力恢復,兵精糧足了,西域將是另一個進軍的目標。

  湖廣一分為二,分為湖南湖北。

  將安慶徽州一帶從南直隸分離,成立安徽行省。

  遼東現在只設置一個省,隨著移民的增加和疆域的擴大,為來將成為三省,也就是遼寧吉林黑龍江。

  山東巡撫和登萊巡撫合二為一,成為山東巡撫衙門。

  大同巡撫宣府巡撫等一省之地,有兩三個巡撫的現象,未來要逐漸減除。

  京師北方,張家口塞外三部歸順大明已經快要十年了,這十年間,三個蒙古國公只管軍事,民事皆歸于大明派去的官員,從民政到司法,乃至下層的牧民,對大明法治和民治,已經是漸漸接受,雖然大明朝廷還沒有“改土歸流”的正式詔令,但在漢族官吏心照不宣的努力,以及漢民漸漸遷移增多的情況看,成立綏遠省,以張家口為巡撫衙門所在,正式納入大明行省的時間已經是不遠了。

  至于喀喇沁,土默特蒙古,乃是漠北的扎薩克圖蒙古,土謝圖汗蒙古,車臣蒙古,怕還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是五十,一百年的時間。

  正月十二,隆武帝朱慈烺在紫光閣接見東印度公司,紅夷,佛朗機,西班牙,以及去年冬季剛到大明的英吉利王國的代表。

  完后,隆武帝又單獨召見東印度公司的代表,要求交還臺灣。

  內閣和東印度已經數次談判了,東印度公司雖然同意交出臺灣,但卻提出了各種補償,算一算,竟然需要一百萬兩的銀子。

  朱慈烺怎么能忍?

  今日算是最后通牒。

  如果荷蘭人不愿意交出臺灣,那大明只好自己取,一旦開戰,兩國商貿將不復存在。

  三月,吳三桂發來軍報,說已經知道了建虜殘余的行蹤,正在追擊中,只是冬季大雪,道路斷絕,后勤補給嚴重缺乏,為了渡過難關,不得不殺馬,又說遼東廣袤,冰天雪地,士兵凍傷極多。

  朱慈烺看罷,急令兵部加派更好的棉衣,清理道路,盡速為吳三桂送去,又令旅順水師,順著外海北上,伺機接應吳三桂。

  四月。

  馬士英升太子太傅,遷為云貴總督,黃得功和劉良佐督帥所部,進入貴州和云南,分別為貴州總兵和云南總兵。

  一直以來,大明只有兩京一十三省向中央繳納賦稅,云南貴州兩地雖然設置有行省,也有巡撫,但少數民族眾多,時不時的還是有叛亂,為了兩地的安定,朝廷一直都沒有在兩地征稅,也沒有設置總兵,但是叛亂,都是從外省調遣兵馬。現在黃得功和劉良佐忽然統帥兵馬進入,立刻就引起了議論。

  難道遼東之后,朝廷要在西南用兵了?

  議論紛紛,但具體用意,只有內閣軍機處,以及馬士英這個云貴總督自己知道。

  四月下旬。

  福建水師提督鄭森率將士二萬五千、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橫渡臺灣海峽,向臺灣進軍。

  盤踞臺灣的荷蘭人大吃一驚,在這之前,他們還心存僥幸,以為大明不敢強來,但想不到,大明船艦居然真的出現在臺灣外海了。

  臺灣總督揆一請求談判。

  鄭森卻不準,只令他們限期投降。

  時間到了,但荷蘭人卻是不降。

  三日后,利用海水漲潮,鄭森率軍在臺南登陸,攻打普羅民遮城,隨后,福建水師與荷蘭軍艦展開海戰,擊沉其軍艦赫克特號,又在在北線尾地區擊敗荷蘭步兵。其后的戰役中,明軍連連取勝,成功攻下普羅民遮城,隨即包圍荷蘭人在臺灣的最后據點熱蘭遮城。

  眼見明軍不可抵擋,而援兵遲遲不敢來。揆一選擇投降。

  七月,揆一率軍向大明投降。

  臺灣,正式光復。

大熊貓文學    崇禎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