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不敢相信,但多鐸還是毅然決定。立刻掉頭,往三河殺去和薊州相比,明太子更重要,不止是因為明太子是明國儲君,更因為明太子是時下明軍的統帥,又有去年的戰敗之辱,多鐸比任何人要想要打敗明太子,加上薊州總兵佟瀚邦已經逃回薊州,攻打薊州的可能性在降低,因此,多鐸不認為自己掉頭殺向三河是違背黃太吉的命令。
不過多鐸心中是有懷疑的,那就是,狡詐無比的明太子,真的會被豪格圍在三河城里嗎?
這一份的懷疑,一直持續到了豪格帳中,當豪格將整個經過向他詳細講述,并且信心十足的保證,明太子一定就在三河城中之后,他心中的懷疑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是增多了明太子絕不是這么容易能對付的,更不可能為了掩護三河的百姓,而在三河城外游離不去,以至于被豪格的兵馬堵到了三河城中。
這里面一定有問題。
因此,多鐸有八成的把握,豪格看到的乃是假象,明太子應該不在三河城中。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多鐸也不敢百分百的否定豪格的判斷,萬一事情出了什么意外,明太子真的在三河城中,那就是一個驚天大漏勺,如果這個大漏勺最后被豪格搶到了,那豪格的地位和影響,將無可置疑,他們三兄弟將永無出頭之日。
也因此,多鐸故意激怒豪格,令豪格攬下了一切,如此,不論違抗黃太吉命令的責任,還是攻城的損失,都由豪格承擔,他多鐸沒有損失,但如果明太子真在三河城,那這驚天的大功勞,卻少不了他多鐸的。
攻城其實也是一種試探,如果明國大軍傾巢出動,往三河來救援,那就證明,明太子確實就在三河城中;反之,如果只有十幾里之外的白廣恩部,明國其他兵馬都按兵不動,持續觀望,那么,三河城所有的一切就都是假象…
想到明太子,去年的失敗和屈辱,一下就涌上心頭,多鐸一仰脖子,將杯中的酒,一飲而盡,冷冷說道:“明太子,不管你在不在三河,只要遇上我,定叫你好看!”
晚間,多鐸聽到豪格營中傳來的喧嘩,隨即得到消息,豪格麾下的蒙古正黃旗已經傾巢出動,往周邊區域,搜捕明國百姓去了,心知定是何洛會的毒計,想要捉拿炮灰,驅趕明國百姓攻城,多鐸不管他,喝完美酒,倒頭就睡。
清晨,多鐸在帳中召集眾將,令固山額真英俄爾岱和蒙古正紅旗固山額真恩格圖各領一軍,左右包抄,準備給白廣恩來一個突擊豪格兵少,以圍困三河為第一,因此對十幾里之外的白廣恩有所容忍,多鐸卻不能容忍,同時的,也是一種試探,他要從白廣恩的真實反應中,判斷明太子究竟在不在三河城中。
至于其他兵馬,則在他親自統領下,和豪格的兵馬一起攻城。
命令發下去,稍加準備,多鐸在奴才們服侍下披上甲胄,正要出帳上馬之時,忽然聽見賬外馬蹄聲急促,隨即,一個滿是灰塵的白甲兵氣喘吁吁地奔了進來,雙手捧著信箋,單膝下跪:“十五爺,我家主子的信!”
多鐸一看是哥哥多爾袞麾下的親信白甲兵,心知一定是有緊急情況,于是急忙接過了撕開看。
原來,豪格在三河城圍住明太子的消息,昨天黃昏就已經傳到了多爾袞的耳中,此次建虜大軍入塞,多鐸領偏師,豪格為前鋒,黃太吉和多爾袞領中軍,不過因為身體的原因,黃太吉其實是落在最后面的,真正領中軍的是多爾袞。
和多鐸的猶豫不同,多爾袞得到消息之后,立刻就作出了判斷,也料到弟弟多鐸一定會在三河城下停留,和豪格爭功,于是急忙寫了這一封密信,令親信白甲兵,不分日夜,星馳兼程送到多鐸面前。
多爾袞的密信有兩個重點,第一,明太子在三河之事,十有仈Jiǔ是明太子的緩兵詭計,為的就是延續大清南下的速度,多鐸你切不可中計,而是要遵從黃太吉最初的命令,入塞之后,帶領大軍迅速南下,搶占運河渡口,不給明軍反應的時間和機會!
不過這并不表示不可以幫助豪格,多爾袞的意思,將步兵留給豪格就可以了,豪格攻不攻,怎么攻,就和他們兄弟沒關系了。
第二,退一萬步講,即便豪格的情報是真的,明太子真在三河城中,最后豪格破城抓了明太子,但多鐸不爭功,堅決執行軍令、為大局著想的態度,也足以令他們兄弟立于不敗之地了。
最后,多爾袞在信中再一次叮囑弟弟,明太子狡詐,一定要小心謹慎,切不可大意。
看完哥哥的信,多鐸立刻意識到,自己自以為聰明,但細想之下,卻遠沒有哥哥深謀,不覺有點汗顏,急忙轉對身邊的白甲兵說道:“傳令,令漢軍鑲紅旗固山額真石廷柱和他麾下的兵馬,留在三河城,助正藍旗攻城,英俄爾岱和恩格圖的騎兵,原地待命,待我中軍精銳拔營完畢,再一起殺向明國京師!”
“嗻!”
多鐸命令一下,他率領的偏師大軍立刻就行動了起來,大約六千人的漢軍旗留了下來,剩下一萬多人的鑲白旗蒙古旗騎兵和包衣奴才們則是跨上戰馬,往明國京師方向殺去。
聽到多鐸忽然帶兵離去,豪格又怒又急,他不明白,昨天黃昏說的好好,今早怎么忽然就變卦了?而且一句解釋也沒有。
“多鐸!你個言而無信的小人,我一定要將此事告知我皇阿瑪,你等著,終究有一天,我要你好看!”多鐸在帳中暴跳如雷,雖然多鐸留下了六千漢軍旗,但卻帶走了全部的鑲白旗和蒙古旗,圍城兵力,一下就從三萬人變成了一萬多,如果三河城防夠堅固,守軍夠頑強,他們肯定是攻不下來的。
不過這并不表示豪格要放棄攻城的計劃,當何洛會抱拳問道,是否要按照原計劃攻城時,豪格踱了幾步,咬牙切齒的說道:“不能再等了,叫石廷柱那個狗奴才滾過來,想方設法,一定要在皇阿瑪大軍到來之前,拿下三河城!”
“嗻!”
京師。
得到多鐸大軍向京師殺來的消息后,朱慈烺沒有回京師,而是沿著官道直奔通州。
官道之上,逃難的百姓依然絡繹不絕,朱慈烺心有憂慮,雖然戒嚴令和撤退令已經發出去三天了,朝廷對各地官員也是強力督促,但從眼前的情況看,仍有很多百姓還沒有能逃到安全的地方,不止是因為扶老攜幼,更是因為交通和交通工具的不便,一旦建虜殺到,那可如何是好?
京師到通州的官道,就在通惠河邊不遠,其間,朱慈烺數次停下,查看通惠河的水情和守軍防御情況。
感覺通惠河的水位好像是漲了不少,從前最淺處不到一人高,難以行船,現在已經有一人高了,這當然都是天津閘門關閉的功勞。唯一的遺憾,就是閘門關閉之后,河水幾乎不流動,沒有大江大河的湍急,不利于防守。
河岸邊,人頭攢動,精武營的士兵正和民夫們一起動手,構建胸墻,栽設鹿角,設置各種各樣防御登陸的障礙工事,雖然運河水位上漲,在沒有船只的情況下,建虜兵馬難以涉水過河,但應有的警惕卻也是不能少的,因此必須在河岸邊設置障礙物,以防萬一。且每隔五百步,就有一處明軍營帳,駐有五十名的巡河明軍,同時有一座高高的瞭望樓,日夜不停,向運河對岸瞭望,但有敵情,立刻通報。
而每隔一千五百步,就有一處大營寨,駐軍五百,以為周圍的支援。
朱慈烺看了微微憂心:實地探訪之后,他發現,比兵力不足的問題,好像比想象的更嚴重。
現在楊文岳的保定兵,運河的漕兵,兩個戰兵營,加上精武營副將劉耀仁率領的四個千總隊,大明在運河西面的兵馬一共有將近四萬人,運河三百余里,平均一里一百來人,看起來不少,但其實卻遠遠不夠,尤其是通惠河,這里的水位低,極容易被建虜攻擊…
當太子出現時,現場的官員和將領急忙迎接,朱慈烺簡單詢問,又親自到河岸邊,查看鹿角和各種障礙設施,勉勵眾人,然后才繼續前行。
快黃昏時,朱慈烺來到了八里橋。
八里橋的本名“永通橋’,因為它坐落在通惠河上,距通州八里地左右,所以人們俗稱為“八里橋”,歷史上,八里橋最有名的就是在這里爆發的八里橋之戰,其時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聯軍從天津登陸,向京師殺來,僧格林沁統率蒙古馬隊七千、步兵萬余名扼守八里橋,和英法聯軍展開血戰,七千蒙古馬隊冒著炮火,向英法聯軍發動猛沖,遭到據壕作戰的英法聯軍步兵密集火力的阻擊和敵炮榴霰彈的轟擊,最后幾乎是全軍覆沒。
蒙古馬隊不可謂不勇,但在犀利的火器面前卻是毫無辦法。
此戰乃是中國歷史上,精銳騎兵被步兵徹底擊敗的第一次,七千蒙古馬隊,生還者不過數百,而英法步兵的傷亡,卻只有十二人,從那以后,滿清最為倚仗的八旗和蒙古騎兵,一蹶不振,在犀利的火槍面前,難有作為,漢人綠林軍漸漸成了大清主力,太平天國后,湘軍崛起,更是將八旗和蒙古兵徹底擠出了歷史舞臺,從那以后,清國得以繼續統治中國的倚仗,不再八旗本身和蒙古騎兵,而是拿著火槍的漢人綠林兵了。
某種意義上講,八里橋之戰是一個轉折點,如果沒有八里橋之戰,八旗和蒙古騎兵,不會那么快的就退出歷史舞臺。
前世讀史,朱慈烺對八里橋之戰的印象非常深刻,穿越之后,幾次前往通州,路過八里橋之時,他都會駐足停留,冥想三百年之后的那場戰役,想著在這三百年之前,大明軍隊是否也可以學習并復制英法聯軍在八里橋的戰術呢。
現在建虜入塞,八里橋是建虜從東面殺向京師的必經之處,雖然過去幾次入塞,建虜都繞京師而過,南下劫掠,沒有直接通過八里橋,京師沒有危險,但這一次不同了,在運河水漲,大明沿著運河嚴密防守,難以渡河的情況下,建虜大軍說不動就會殺向京師,而八里橋就將是他們攻擊的重點。
為了八里橋、通州和整個通惠河的安全,朱慈烺將楊軒的戰兵營布置在了這里。
朱慈烺到八里橋時,遠遠就看見矗立在橋頭這邊的那一座棱堡和堡墻上飄揚的大明軍旗,比起三河城邊和通州城前的大棱堡,八里橋前的棱堡,屬于小型,只能駐兵五百,但因為石橋橋面狹窄,通過不便,擋在石橋之前,前有壕溝,上下兩層,配有大量火炮,所有炮口都瞄著橋面的棱堡對石橋有著絕對的統治力,建虜若想通過,非付出尸山血海的代價不可。
而在棱堡周圍,以棱堡為核心,明軍挖掘壕溝,又建立了一圈外圍防線,不置火炮,只置鳥銃兵和手雷,以免火炮落入敵人之手,但使壕溝堅守不住,立刻就可以退入棱堡之中。
對棱堡戰術,朱慈烺還是比較有信心的,雖然這一世還沒有經過實戰,但歷史卻已經證明了棱堡的效用,今年為了應對建虜入塞,大明朝耗費重金,在京畿第二道防線,一共修建了大小棱堡一十六座,小部分扼守河面,大部分修建在城池防守的要點,而駐守這些棱堡的都是火器精良的精武營,朱慈烺相信,他們一定能讓建虜付出代價。
最初,有朝臣提出,如果建虜入塞,可以炸毀運河上難以拆除的四座石橋,但朱慈烺否定了,一來這個時代炸藥威力有限,石橋都是由石條砌成,每座石橋的修建時間,少則幾年,多則十幾年,絕不是現在的炸藥能炸毀的;第二,人類都有僥幸心理,留下石橋,也等于是給建虜留下了一條去路,面對難于逾越的河水,建虜一定會嘗試走石橋,而窄窄的石橋,將成為他們的墳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