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關外,分水嶺一代。
一支兩千人的騎兵正在暗夜里疾行,沒有旗幟也沒有標識,只點了少量的火把,馬蹄踏起處,聲音好像也比往常小了很多,都穿著厚重的棉甲,看起來好像是蒙古騎兵,但如果離近了看就可以知道,這其實是一支大明騎兵。
一人雙馬,從黃崖關出關,疾行到分水嶺,一百里的路程,只走了半天多一點。
在隊伍的中間,一名三十歲左右的明軍大將正策馬疾馳,前行的火把照著他的臉。
正是吳三桂。
“長伯,有一個極為兇險的任務,需要有一名勇將擔任,不知道你可愿意?”
墻子嶺戰役結束,吳三桂跟隨太子來到薊州的第一天晚上,太子秘密召見,吳三桂不敢怠慢,急急來見,令他惶恐的是,太子居然為他在帳中準備了專門的桌子和酒菜,太子甚至親自端起酒杯,向他敬酒。
吳三桂絕不是一個輕易能被感動的人,但這一刻,他真的有點動容。
能得大明儲君,未來的皇帝敬酒,就他所知,崇禎一朝,還沒有人呢。
更何況,經過潮白河和墻子嶺一戰,他對太子運籌帷幄,掌控全局的能力,已經是相當佩服,而戰役結束之后,太子更是沒有虧待參戰的所有將士,受傷士兵有賞銀,戰死有撫恤,都是現場就給,所獲戰利品,從戰馬甲胄到棉服鞋帽,一律優先給予吳三桂馬科唐通和白廣恩四個總兵,至于四總兵本人,更是都得到了重賞,尤其吳三桂,因為有誘敵之功,被太子列在了首位。
吳三桂頗為感激。
雖然在歷史上吳三桂是一個大漢奸,但如果沒有甲申之變,京畿安寧,吳三桂是絕對不會降清的,即便是到了崇禎十六年,內外一片蕭條之時,他也依然堅守寧遠,擊潰了建虜對寧遠的猛攻。這期間,從多爾袞到祖大壽,各種勸降書信連綿不絕,多爾袞甚至許以封侯,但吳三桂一概拒絕,書信之間雖有一些婉轉,但不妨礙他的堅守之心。
當然了,如果以一個純臣的標準來計算,吳三桂大約只有及格,像周遇吉那樣死守寧武關,寧死不降的才是百分百,但世界上又有多少危難之中也能保持赤誠的純臣?但是有能力,及格分以上之人,就都是可用之臣。
不過朱慈烺對吳三桂還是有點不放心,也因此,他在牛欄山伏擊戰中,給了吳三桂一個危險的任務,用以測試吳三桂的忠心和勇武。
當誘餌,假扮成昌平兵,引誘正紅旗來攻。
這個任務有相當的危險,畢竟正紅旗加上蒙古騎一共有六千多人,尤其是四千蒙古騎,都是輕騎兵,速度奇快,一個不慎就有可能陷入重圍,朱慈烺當時死死盯著吳三桂,如果吳三桂露出猶豫,甚至是不敢領命,那他以后就絕對不會再用吳三桂,甚至要想辦法扒了吳三桂寧遠團練總兵的職務。
不過吳三桂沒有令他失望,毫不猶豫的領取了任務,并且完美的達成。
牛欄山伏擊能完成,吳三桂居功至偉。
而在沖擊阿巴泰大陣的最后時刻,吳三桂率領關寧鐵騎沖擊在前,身先士卒,高呼酣戰,其戰力明顯強過唐通和白廣恩部,朱慈烺用千里鏡觀察的很清楚,心想怪不得吳三桂能成變曹文詔之后的大明第一將,戰力確實是有的。
戰后,朱慈烺將阿巴泰的坐騎賞給了吳三桂。
吳三桂更為感激。
而朱慈烺所想的那個危險任務,自然也非吳三桂和他麾下的關寧鐵騎莫屬。也因此,才有今晚的酒宴。
“臣愿意!”
太子話音不落,也不管太子要分派什么任務,吳三桂立刻站起,到帳中向太子抱拳躬身。
太子欣慰的點頭:“好,就知道長伯不會讓本宮失望,唐亮,取地圖來…”
唐亮取來地圖。
就著地圖,太子將自己的謀劃說出。
吳三桂表面平靜,心中卻是苦笑:太子殿下這個任務,果然是危險。
但表面上卻無所畏懼,一抱拳:“臣明白,臣必完成。”
“嗯。”太子點頭微笑,明亮的眼睛望著他:“此功若成,本宮必親自上疏陛下,為你請功!”
此時,在策馬奔馳之中,吳三桂的腦海里卻依然在回想著皇太子溫和的笑容和明亮的眼神,笑容令他親近,恍惚中有一種自己即將成為“李如松”那種簡在帝心的名將的幸福和沖動,而太子明亮的眼神,卻又令他有點發虛:難道自己心中的那點膽怯,已經被皇太子看出來了嗎?
“總鎮”
馬蹄急促,一名年輕將領從前面轉了回來,到了吳三桂面前勒馬站住,喘息報道:“將士們已經連續行軍三個時辰了,是否停下歇一會?”
卻是他手下的悍將郭云龍,郭云龍今年剛二十五歲,是吳三桂從下層士卒中選出來的一名勇武之士。
吳三桂看了看天,又看了看右邊隱藏在夜色中,看不到的層疊山巒和山巒上的綿連長城,毅然否決道:“不行,這里距離馬蘭峪不到一百里,極易被建虜發現,令全軍加速前進,行五十里再休息。”
“是”郭云龍得令而去。
夜色中,騎兵大隊一直向東而去…
馬蘭峪。
第二日中午,擔任前鋒的兩黃旗兵馬趕到了馬蘭峪,然后迅速占據關隘,在關前左右扎下營寨,并向薊州派出大量偵騎。黃昏時分,多鐸率領的建虜主力出現在馬蘭峪關前。
馬蘭峪是明軍主動放棄的,沒有經過戰事,從城墻關門到關中的軍舍房屋,都保存完整,也因此,多鐸就將自己的大帳,安在了關內,當天色大黑,篝火熊熊之時,多鐸在大賬內召集眾將,商議下一步。
從馬蘭峪和點魚關出關的道路都很崎嶇狹窄,十萬大軍,最少需要兩到三天才能全部出關完畢,而東面的大安口和羅文峪,道路更加難走,因此建虜大軍沒有其他選擇,只能從這兩個地方出關。
出關已經定下,沒什么好議的,出關之后的戰略才是多鐸召集眾將商議的重點。
到現在,阿巴泰的偏師全軍覆沒的消息,已經在全軍漸漸傳開,建虜八旗聽了都是憤怒無比,各級將領連連請命,要為滿達海報仇,蒙古旗和漢軍旗就沒有那么“雀躍”了,尤其是漢軍旗,軍心士氣都比較低落連續圍攻玉田,戰死戰傷一萬多人,碰了一個鼻青臉腫,卻沒有拿下玉田,信心受到很大打擊,現在又要出關,在不明白建虜主子用意的同時,心中都不免有些忐忑:難道是要撤了?撤了就是敗了,這次入關可是毛都沒有搶到啊。
漢軍旗士氣不高,但各個旗主在多鐸面前,卻不敢表現出一絲一毫的懈怠。他們都正襟危坐,滿臉戰意,等著多鐸分派命令。
多鐸坐在帥案后的虎皮大椅中,面無表情的環視眾人,明亮的火燭下,清楚看到他臉色發白,但眼珠子卻發紅從前日到今日,多鐸一共只睡了兩個時辰,偏師阿巴泰的全軍覆沒,玉田久攻不下,令他憤怒狂躁,根本難以入睡,他雖然沒有中明國太子的激將之計,但明國太子信中的那些話,卻是深深刺激到了他,尤其是明國太子提到了他的母親,烏拉那拉氏阿巴亥,被黃太吉暗活施詭計,活活逼死,被迫殉葬的往事,更是令他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痛。
也因此,昨天到今日,他幾乎很少說話,身邊的各個奴才更是大氣都不敢出,只恐一個不慎,就觸了主子的霉頭。
軍議開始。
兩個奴才張著明國地圖,就站在多鐸左側,以作為眾將提出建議時的參考。
英俄爾岱首先發言。
雖然阿巴泰的偏師已經全軍覆沒,但英俄爾岱并沒有退卻的意思,照他的意思,破關入塞不受影響,十萬大軍繞過薊州,從墻子嶺或者古北口一代入塞,明人倚仗的不過就是城墻和工事,只要破了城墻入了關,一切就都任由大清鐵騎馳騁了。
滿將基本都是這樣的心理,尼堪更是大喊贊同。
至于如何破關,英俄爾岱還是采取老辦法,那就是沿著長城往西走,多派偵騎,但發現明軍防守薄弱之處,立刻一擁而上,拆墻破關,雖然現在明軍一定是重兵防守薊州以西的所有長城關口,但就過去的經驗來看,長城太長了,明軍根本做不到處處重兵,只能是重點防守,所以只要有耐心,就一定能找到明軍防守的弱點,一旦大清勇士登關破城,突破了一點,進入明國內陸,明國的長城就沒用有了。
眾將聽得連連點頭。
多鐸面無表情,他看到漢軍鑲藍旗的副都統張存仁低頭不語,心知張存仁對英俄爾岱的計劃有所保留的。張存仁是黃太吉的親信,也是黃太吉非常倚仗的一個智囊,多鐸表面不屑,但心中對張存仁卻也是看重的,尤其是現在,當阿巴泰的偏師全軍覆沒,入塞面臨困境,進退兩難之時,他就更想聽聽張存仁的真實建議了,于是他冷冷道:“張存仁,你怎么不說話?是不是對英俄爾岱的計劃有意見?”
張存仁吃了一驚,急忙站起抱拳:“回豫郡王,固山額真的計劃很好,末將完全贊同,不過末將想的是軍糧,但今日為止,軍中軍糧已經不多了,一旦明軍在長城沿線防守嚴密,我軍沒有可乘之機,豈不是被逼要強攻?”
帳內靜寂。
軍糧,正是現在從多鐸以下,所有將領都隱隱頭疼的一個問題,十萬大軍,每日人吃馬嚼,需要眾多,偏偏歷來入塞,講究的就是搶掠明人,以戰養戰,所以軍糧都不會攜帶太多,現在被薊州防線阻隔,又在玉田城下浪費了三天,軍糧真的快要見底了。
一旦沒有了糧草,不要說入塞了,就是退兵恐怕也會有所困難。
“無妨,為防萬一,豫郡王已經派人到錦州運糧,還有,蒙古哈刺慎、韃朵、坦顏三旗,豫郡王也已經派去了信使,不需要多,只需要三部能為我大軍運來十到十五日的糧草,再有錦州的糧草,就可以保證我大軍入塞無虞。”英俄爾岱道。
“那一來…就成僵持戰了。”張存仁小聲說了一句。
歷來,建虜入塞都是閃電戰,在明人還沒有反應過來之前,就已經破關入塞,殺近京畿,令明國上下手忙腳亂,在明馬匆忙護衛京師之時,建虜卻又折返南下,往保定山東殺去,一路殺,一路搶,將原本還算富裕的山東之地攪成一片狼煙…
但這一次,閃電戰失敗了,面對明軍在長城沿線的死守,面對可能的攻城戰,更重要的是,面對此次入塞,明軍明顯不同于以往的表現,張存仁隱隱然有點信心不足。
多鐸狼一樣的目光倏的就瞪向了張存仁,冷冷道:“那照你的意思,我軍是不是應該退兵呢?”
張存仁大吃一驚,急忙跪倒:“末將不敢,末將絕沒有退兵的意思!”
“諒你也沒有那樣的狗膽!”多鐸怒:“今日軍議,是讓你出謀劃策,不是讓你賣苦臉的。給本王退下,來日攻堅,你漢軍鑲藍旗為先鋒!”
“輒”
張存仁擦擦額頭的冷汗,起身退回,再不敢多說。
多鐸怒氣未消。
這時,圖爾格站起來,抱拳道:“豫郡王,明軍嚴守薊州以西的長城隘口,墻子嶺和古北口一定是他們重點防守的區域,如果我軍想要從這兩地突破,恐怕非有一場血戰不可,與其如此,倒不如避實就虛…”
“何意?”多鐸問。
圖爾格走到地圖前,指著地圖說道:“如果不出意料,明軍主力兵馬一定集中在密云,平谷,延慶,開平一代的長城,更遠一點的地方,他們未必能顧得上,如果我軍能派出一支偏師,繞行到宣府,從宣府打開缺口,戰局或許就不同了。尤其是此時此刻,在宣府張家口一代,哈刺慎和察哈爾兩部蒙古已經聚集了一萬多兵馬,正試圖呼應我軍,向宣府發動進攻…”
聽到此,多鐸明白了。
明軍重兵防守薊州以西的長城關口,如果想要入關,必然要經歷一場血戰,即使破關,怕也要付出相當損失,但如果能借助哈刺慎和察哈爾兩部蒙古,從宣府打開缺口,戰局就完全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