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一千零五十章 柴窯燒制難可估

  同樣想哭的還有拿到報紙的其他倭國人,他們花了很大的代價,僅僅是去看流程。

  轉眼李易把方法給寫在報紙上,那些錢啊!

  早知道這樣,等幾天多好?

  “太好了,李易變傻了,他敢公開水泥技術,我們吐蕃可以自己燒水泥了。”

  鴻臚寺吐蕃人的住所,伯訛興奮得大喊大叫。

  旁邊的伊辛巴剛開始一樣高興,他知道拿水泥修路、蓋房子速度有多快。

  吐蕃那么多的人,制造出來水泥,用來修城。

  等他繼續看,看到下面介紹說用煤的時候,他又苦惱起來。

  吐蕃沒有煤,拿什么燒?木頭?

  報紙上的水泥窯,用柴火燒,似乎不行,柴窯結構不一樣。

  “伯訛,伯訛,往后看。”伊辛巴對著在那里咧嘴笑的伯訛說。

  “啊?啊!你說李易怎么想的,他敢把保密的水泥制造方法給放出來,我看看怎么做的。”

  伯訛還是那么高興,繼續看,看呀看。

  他的笑容漸漸消失,眉頭開始往一起蹙。

  “嗯”看完,他從鼻子里發出長聲,攥攥拳頭:“李易!”

  同一時間,許多人都在嘆氣,他們是各個地方的使臣。

  其實包括倭國使臣,他們學到了,現在發現,沒有煤,只能用很多柴火來燒。

  高樹純一郎知道煤和柴火的區別,煤是放一次可以燒很長時間,柴火需要不停地加柴。

  煤焦更好用,用木頭的話,只能是很多干的粗一點的劈柴或粗木炭。

  與其費那么大的勁燒水泥,不如燒磚。

  “煤,為什么我日本沒有煤?”阿倍仲麻呂難過,日本缺東西,大唐那么多的煤,日本根本看不到。

  他不知道,有人知道他那里哪處有煤礦,北海道。

  現在不叫北海道,同時又不歸他們管,當地冬天很冷。

  “用柴火能燒,瓷器都能燒,何況是水泥。叫其他的國家進貢。”

  藤原馬養想到了天皇下命令,告訴其他分封的國家進攻水泥。

  有了水泥修城墻、修路,至少平城京的路面要好好修。

  學大唐的長安,然后再學整個京兆府。

  差不多的時間,其他地方的使臣想到了同樣的辦法,只要人手足夠,怕什么?

  長安城里的富豪們看著報紙動心了,允許自己燒?

  煤的話,有,有很多。

  除了專門給李家莊子和朝廷的煤,其他的就賣,花錢買,燒好了水泥再賣。

  就是要求有點多,跟之前的石灰窯的要求一樣。

  必須給人戴上口罩,常備菜籽油。

  灰進到眼睛里面,需要用菜籽油沖洗,不準用水沖,等拿油沖干凈了,才允許拿大量的水沖。

  同時要給干活的人戴帽子、緊的衣服、手套、靴子,盡量不要讓皮膚長時間接觸。

  不然逮到了,官府抓人,沒收窯,罰錢。

  這可全是成本,一身衣服就不少錢,關鍵是磨損大,要有換洗的。

  口罩更是,手套總干活,能用多長時間?

  “終于放出來了,派人帶著技術和錢去前線,讓前線尋找小易提供的煤礦。”

  畢構在政事堂看著報紙,知道開始了。

  為了把黃河流域給占住,配方公布,大家自己就可以燒,不用非得官方保密。

  會有更多的有錢人投資建窯,百姓也能使用上水泥。

  用水泥修山路的臺階比石頭方便,石頭如果不是大塊的,小碎石,踩一踩就壞了。

  運大塊的時候哪有運水泥方便?加上小石子和沙子,混合在一起,又結實又快。

  “他怎么知道那么多的礦?”蘇颋還琢磨著李易的本事究竟從哪來的問題。

  “他知道還不好?”畢構根本不去想,沒意義。

  他只需要清楚李易是大唐人,而且不會想著當皇帝就行。

  “黃河流域。”宋璟看著墻上的地圖嘟囔。

  墻上現在有隴右到姊妹湖的地圖,旁邊還有介紹的文字。

  說當地氣候、平均海拔高度、植物、動物、當地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會遇到的困難,等!

  這個是后來補充的,畢構上次丟人了,趕緊跟李易學,就是讓李易寫個冊子送過來。

  李易連著給羽林飛騎們的圖也送過來,貼在政事堂的墻上,政事堂的人必須全學會。

  必須知道戰爭的地方是何情況,別一問三不知。

  其中就有煤的介紹,卻沒說在哪,怕有人看了傳出去。

  等占下來再提供,到時候從那里直接建窯,想燒什么就燒什么。

  “蜀道難行,用水泥。”畢構又說一個用途。

  “上下坡還行,棧道用不上。倒是拿出來制作墩子,拴鐵鏈子搭懸橋可以。”

  蘇颋想到了蒲津渡的墩子,節省了許多鐵。

  修橋要看距離遠近,距離近的話,用弓箭帶著細繩子射過去,細繩子一端連上粗點的繩子,繩子逐漸加粗。

  接著把竹筒穿在粗的繩子上,鐵鏈掛在竹筒上,拉竹筒,鐵鏈就拉過去了。

  一端先固定住,另一斷用絞盤絞緊,也固定住。

  遠的呢,就是把繩子先順下去,到了下面有河流的話,用船送過去,沒有河流就走過去。

  然后再爬山,或對面扔下繩子把這邊的繩子帶上去。

  現在似乎不用,有熱氣球,等著風向好的時候,把細繩子放到熱氣球上,飛過去。

  “不知道能不能用水泥建橋墩?若可行,黃河等到了枯水期,在河里面建。”宋璟想到了修橋的事情。

  懸橋不如有橋墩的橋好用,他以為水泥都是一樣的,并不清楚李易想修橋墩,會有別的水泥。

  “問問小易,在蒲津渡那里能不能修?冬天!”畢構準備嘗試,先修一個瞧瞧。

  距離近一點,水淺一點,然后…

  他也不知道然后怎么辦,一般情況下是用石頭堆,一個接一個橋墩堆。

  有的地方趁枯水,有的地方需要暫時攔一點河,修一個墩子,攔一個位置。

  那么用水泥難道是先弄個墩子出來,用船給送過去?多重的墩子?多大的船?

  吊的時候使用很多個手葫蘆?會不會翻?

  畢構對于修橋是一腦袋的問號,他并不專業,他想修橋,只能找工部的人。

  估計李易能會,抽空問問。

大熊貓文學    帶著系統來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