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兩人喝了一些酒之后,更是將滿腹牢騷發泄出來,立即引起了其他食客的興趣。
在三天前的下午,趙王策馬在城內奔騰,當時有許多百姓親眼目睹,早已在民間傳開了,大家都不知趙王到底去干什么,聽到兩個什長的話才得知,原來是急著趕去井陘大營。
其中,在大廳中間食桌上的中年男子,對兩人的說話最為留意。
左邊食桌的麻臉男子問道:“軍爺,大王真的一夜不睡覺連夜趕路?又那么巧在漢軍即將偷襲前趕到大營?”
什長甲回應道:“這還有假,昨日傳回來的文書就是這么寫的,全城的軍官都知道了。”
大家聽到這么說,紛紛稱贊起趙王來。
官員右邊的年輕食客問道:“漢軍真的那么厲害嗎?我趙國軍隊損失人數比漢軍多得多。”
什長乙回應道:“我趙軍當然不會這么差勁,文書中說,是大將軍出兵時機不對,又不聽大王詔令撤兵,才會吃了大虧。”
公開通告的文書,不屬于什么秘密,兩人更是無所顧忌地說出來。
中間食桌那個中年男子,將兩人的話聽得清清楚楚,他之所以選擇坐在中間食桌,就是便于聽到大廳各個位置的說話聲。
——————
綿蔓河西岸,漢軍大營。
在襄國發生的一些事情,已經通過探子傳遞到這里。
“前來阻止我軍偷襲的,竟是趙王歇。”
韓信為此感到意外。
蒯徹道:“將會,你遇上對手了,想要以少勝多,除非你能創造奇跡。”
韓信心情沉重,嘆道:“我又不是神仙,上次計劃沒有成功,短時間內,很難再創造出機會了。”
他已在大營等待了五天,在這五天時間里,他以知兵事的人統領趙軍作為假想敵,費盡心思,始終沒有找到切實可行的方法。
蒯徹看出他心思,安慰道:“二十余年前,秦國大將王翦,碰上趙國李牧,在戰場上亦無可奈何,還得靠秦王的反間計,借趙王的手除掉李牧。大將軍,你已經做得很好了。”
韓信十分無奈,他是具有高超軍事智慧之人,恢復了原有的理性,淡然道:“承蒙漢王賞識,封我為大將軍。我操練兵馬,統兵還定三秦、兵出滎陽、破魏國和代國,能夠屢戰屢勝,主要還是沒遇上強有力對手。如今戰況,難以速戰速決了。”
蒯徹道:“將軍,此戰雖說你沒勝,但也沒有敗,漢王沒有怪責你的理由。”
韓信在案桌前席地而坐,提筆在竹簡上寫字,他要給漢王一封報告,闡述自身的想法。
——————
滎陽,自從劉邦自彭城狼狽逃回來后,就一直待在這里,項羽長期將大軍部署在滎陽以東。這里,成為了漢軍和楚軍對峙的前線。
蕭何一直待在關中后方處理政務,憑借關中和蜀地這兩個大糧倉,源源不斷地給前方漢軍提供糧草物資。
劉邦先是接到了從襄國傳來的敵情,又收到了韓信給他的書信。
在書信中,韓信跟劉邦說,難以在急切之間攻取趙國,需要先撤兵回魏地,征召十萬以上士卒,由他親自操練幾個月,屆時再統軍出征,最少有九成勝算。
書房內,張良、陳平這兩個智囊被漢王召來。
劉邦將韓信的書信給兩人過目,又再將襄國傳來的情報告訴兩人。
張良和陳平皆是富有謀略的人,很快就想到了其中關鍵。
張良道:“漢王,趙王突然率軍趕往井陘,有兩種可能性。第一,是聽從他人諫言;第二,是漢王自作主張看出陳馀的問題。至于是哪一種,再過些時日,定有消息傳來。”
劉邦點頭認可。
陳平接口道:“但愿是第一種情況。如若趙王自己有如此眼光,又能不辭辛苦晝夜兼程趕路,將陳馀兵權搶到手,趙國有如此君王,那對我們更為不利。”
劉邦問道:“那如之奈何?”
張良謀略超群,是劉邦最信任和倚重的人之一。
秦末時繞過正面戰線,搶先進入關中;入關中后約法三章爭取民心;鴻門宴設法替劉邦解圍;分封后,劉邦南下漢中時火燒棧道麻痹項羽…等等諸如此類,張良給劉邦提出過許多別人提供不了的建議,為了劉邦做出過巨大貢獻。
張良接著道:“如若只是第一種,還可以想辦法除掉,比如用二十余年前除掉李牧此種手段;如若是第二種,有個明君掌管趙國,這會難辦很多。就算如此,我方勝算仍然比較大,漢王有韓信這個軍事天才,就像韓信在書信所說那樣,先返回魏地休整,征召十幾萬士卒由韓信操練,幾個月之后,我大漢多出十幾萬強兵,再讓韓信統領東征,就算趙國出了個明君,我方勝算還是很大。”
劉邦再點頭表示認同,隨即無奈道:“這樣一來,要多耽擱幾個月了。”
他恨不得立即奪取整個北方,然后跟項羽大決戰。控制整個北方,開辟北方戰線,本身就是大戰略當中的重要一環,如果做不到這一點,要徹底消滅項羽就無從談起。
陳平道:“漢國坐擁關中這個最重要之地,又擁有蕭丞相、張先生、韓信大將軍這樣的大才,本身已立于不敗之地,即便多等幾個月,并不影響大局。最終勝者必定是漢王你。”
張良又說道:“在這期間,我們要提防趙國跟楚國聯合。”
陳平道:“臣很了解項羽這個人,他過于自傲自負,原本趙歇被他封為代王,張耳封為常山王。后來陳馀趕走張耳,趙歇自封為趙王,這是挑戰項羽分封所定下的天下秩序。除非趙歇肯向項羽認錯,并且對項羽稱臣,否則項羽是不可能跟趙國聯合。這方面,我們可先靜觀其變。”
劉邦無論是統兵作戰、還是處理內政、又或者是謀略,都沒有過人的才能,不過身為君王,這并不是致命的。劉邦擁有帝王所需具備的“馭人”之能,能夠有效識別和使用人才,只要有足夠的人才,他不擅長的領域,就交給臣子去辦,對于臣子有用的建議,他大多數還是聽得進的。
聽著兩人的分析,劉邦覺得在理。他隨即提筆寫信,讓韓信撤軍,全權負責在魏地的征兵和訓練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