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地名里存在許多傳說。
就像位于景山北面,地安門南邊,皇城東北角的黃化門。
明明就是條小胡同,在明清時期還一直是太監們聚居的地方,卻偏偏堂而皇之的叫做“大街”。
這里面也就有了講兒。
有人傳言說,黃化門大街京城教育學院這個地方,曾經住過康熙他奶奶孝莊皇太后的后人,官居三品。
雖說是三品官,可好歹也是皇親國戚,出門也得用八抬大轎。
可是呢,當時在黃化門街通往地安門大街的那扇街門沒有那么大。
從紫禁城里出來不能通過這八抬大轎,于是這孝莊的后人就向皇帝請求,想把街門給加寬。
皇帝看在孝莊太后的情份上,答應了他的要求。
在這之后,此地就因這段故事而得名為“皇劃門大街”。
意為皇帝給劃得門,再后來,這里就又慢慢地變成了“黃化門大街”。
還有人考證說,慈禧老娘們的大內總管李蓮英的宅子就在這條街里。
據他們說,原先這里原本是叫做黃化胡同的,可隨著李蓮英步步高升,九門提督都得聽他的了。
于是這些底下的官兒們,為了拍大總管的馬屁,就把胡同規格給升為了大街,以示尊崇。
但實際上呢,這兩種說法,完全都站不住腳。
因為只要仔細琢磨琢磨就會知道這兩種傳說多么不切實際。
像第一種說法兒,孝莊的后人居然要為自己轎子通行的屁事兒,請皇上下恩旨擴街門?
這根本是狗膽包天啊,也太張狂了!
皇上每天要處理多少軍國大事啊?連王爺貝勒都不敢這樣持寵而驕。
一個三品官兒要能干出這事兒來,這是活膩味了還是失心瘋了?
就憑這智商,還別說當官了,能養活大了都是奇跡。
而第二種說法兒就更扯淡了。
當官兒的即便要攀附李蓮英,拍大總管的馬屁,也犯不上弄這個改地名兒的手段。
因為首先李蓮英是個大富翁,人家宅子太多了。
從內城到外城,他擁有涵蓋了大半個京城的許多處宅院。
改這里的名兒,其他地方改不改?
更何況李蓮英,也非常會做人。
他之所以上位是因為待下屬親善,處事細心,辦事周全。
何況他又知道安德海是怎么死的。
就沖這前車之鑒,如果要有官兒真打算這么辦。
非得讓李總管誤認為是要給自己下套,把這官兒給踹死不可。
所以到底怎么回事啊,那還得按照文史資料上的記載,才能作數。
依據乾隆朝英廉編纂的《欽定日下舊聞考》為證,黃化門應為黃瓦門,此名見于大佛堂碑刻。俗稱的黃化門、黃華門均為音之訛変。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此處才始稱黃化門大街,1949年后沿用了此稱,直到1965年整頓地名時才改稱黃化門街。
但即便是如此,也終究沒有任何資料能解釋明白,這條不大寬的胡同為什么要被叫做“街”。
甚至與之類似的情況還有呢,像煙袋斜街,和騎河樓街都是更窄更小的胡同,偏偏也叫街。
這或許就是屬于京城歷史的“特科”了,屬于永遠破不了的謎題。
哪怕是梁思成復生,大概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只能干瞪眼。
總之,黃化門這條“街”,實在名不符實。
走進這里,一點熱鬧勁兒沒有,反倒冷清的很。
整條街正經買賣家兒也就一個副食店。
據說六十年代之前,這里曾是個早市,靠著眾多烤燒餅,賣菜賣魚的小販熱鬧過一陣。
但現在,往昔的情景已經沒有一點痕跡了。
能看見的只有陳舊的灰磚墻,到處可見的民居雜合院兒的門戶。
說白了,怎么也不像是個利于做買賣的地界兒。
別說寧衛民家門口的前門大街和大柵欄了,就連鼓樓、西四、東四也比不了。
實際上,當天來看房的時候,引著寧衛民和張士慧來的邊建功,自己就先含糊了。
好不容易打聽到了這個地兒了,可還沒進去呢,邊建功就準備放棄了。
他在院兒門口一把拉住了寧衛民,特別不好意思地小聲說。
“衛民啊,我也是第一次來。沒想到到這地兒這么背。看來是不合適了,讓你們白跑一趟。干脆呀,算了吧。你們就別進去了,沒必要耽擱你們的工夫。”
可他沒想到,寧衛民和張士慧互相看看,卻都搖搖頭。
因為從人情世故上講,他們認為絕不能這么辦事。
“別介啊,咱們這來都來了,不進去看看,說不過去啊。人家怎么想我們?言而無信?”
“就是,建功,別這么客氣。成不成單說,本來說好來看房,那就看了再說。我們要這就扭頭走,不給你撂這兒了嗎?”
而邊建功聽他們這么說,卻有點急眼了。
一咽吐沫,干脆把實話全抖落了。
“你們有所不知。要是普通人啊,咱們進去那無所謂,買賣不成仁義在嘛。可問題是,這房主啊,是個生、梗、澀,特別不好打交道。”
“他是我們廠專門給廠領導做飯的廚子,大號鮮有人知,我們當面叫他張師傅。背后都叫他‘張大勺’。”
“那老家伙仗著自己手藝好,廠領導吃他這套,脾氣大極了。在廠里簡直橫行無忌,是屬螃蟹的。”
“真要談不成,我就怕他會摔咧子。當面給你們幾句難聽的。那又何必呢?咱們進去不是自找不痛快嗎?還不如回頭我給他賣兩瓶二鍋頭算是賠罪,這事兒也就過去了。”
但這些話依然沒用。
張士慧聽著雖然有點意動,寧衛民可依舊沒有回心轉意的苗頭。
“瞧你這說的,什么話。假使這位爺脾氣真像你說的那么差勁,就沖你這么干,你送他多少瓶二鍋頭也沒用,他能把酒都摔你臉上去。”
“放心吧,其實你能找著這房,帶我們來看,我們哥兒倆就很承你的情了。還沒聽說過保媒的管了娶親,還得管生兒子的。要真因為沒談成,真挨人家句難聽的,這事兒也賴不著你,只能說這主忒不講理。”
“再說了,我看這房還行啊。這條街冷清是冷清了點,可這房不是街口嘛。離公共汽車站也不遠,這都是好處。我還真想進去瞅瞅呢。未必就一定談不成啊。”
甚至說完這些話,寧衛民還對這“張大勺”還起了好奇心,竟然詳細跟邊建功打聽起了這主兒的情況。
“哎,話說回來了,一般有能耐的人,好像脾氣都大哎。建功,你們這張師傅…他手藝怎么個好法兒?脾氣又怎么個大法兒啊?你跟我好好說說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