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柔大呼道:“狹路相逢勇者勝!”
一舉精矛,縱馬馳向徐晃軍。
圍繞在他身邊的騎士多為閻家部曲,忠心耿耿,也都奮然相隨。
雙方距離不到三里,又是相向疾馳,眨眼間就撞在一起。
徐晃組成的乃是雁形陣,兩翼齊飛,夾擊閻柔。
閻柔本處于行軍狀態,正好組成鋒矢陣,意在沖破截殺。
徐晃以有心算無意,準備充分。
閻柔則是驟然遇襲,即使反應再快,也不能保證所有人全心一意。
閻家部曲沖鋒最為堅決,原屬蘇烈、沮飛的騎士勉強跟上,新招的騎兵則拖在后面。
交戰不到一刻,崩潰先從閻柔新招士兵開始了。
或四散,或投降。
蘇烈、沮飛對望一樣,打馬就逃。
閻柔軍立時瓦解。
在這種大平原上,殲滅戰是比較難的。閻柔軍四散突圍,徐晃也只能追上大部。
截殺驟然而起,又驟然結束。
殺敵三百余人,俘虜一千七百多人。
約有千余騎向四面八方逃散。
徐晃將大部分騎兵派出追殺,只留下數百騎打掃戰場,收降俘虜。
到了傍晚,派出的追騎陸續回轉。
匯總戰果,又擊殺兩百多人,俘虜四百多人。
薛倫斬殺蘇烈。
張南生擒沮飛。
卻逃脫了閻柔。
閻巡率領步卒在后進發,剛踏冰過了巨馬水十幾里,就接到閻柔前鋒騎兵慘敗的消息,大駭,進退失據。
徐晃略做休整即提兵南下,快如閃電,在易縣外追上狼狽撤回的閻巡,立即發動攻擊。
閻巡七千步卒瞬間崩潰。
閻巡死于亂軍之中。
徐晃輕取易縣,派人向南與呂虔、臧霸建立起聯系。
河間北部的鄚縣、高陽等城或斬殺魏國官員,或干脆是魏官帶領,歸降徐晃,呈獻糧谷。
漢軍在中山、博陵、河間、渤海連成一片。
魏國朝廷能夠控制的區域只剩下常山南部、巨鹿、趙國、安平及魏郡北部,風雨飄搖,朝不保夕。
徐晃戰報送到劉備手中時,時間已是章武四年正月,劉備已經渡過黃河,至蕩陰前線勞軍。
洹水、清河是漢魏的分界線。
袁紹建國后,魏郡被他改名“京兆”,劉備奪得魏郡南部黎陽、內黃、繁陽等八縣后,以鄭渾為魏郡太守。
鄭渾自章武二年春在殿試高中頭名后,在京畿某縣歷練三月,直接任命為某一個下縣的縣令。
任職一年有余,頗有治績。
第一次殿試的士子都是在劉備心中掛了號的。
這半個魏郡需要設一太守來治理,劉備第一個就想到了鄭渾。
鄭渾等士子的飛黃騰達,使得科舉更加深入人心。
劉備也順應民間呼聲,進一步擴大科舉名額,將中小地主牢牢綁在自己戰車上。
徐晃戰報中寫道閻柔只身遁走,不知所蹤。
劉備微喟道:“一念之差,可謂天淵之別。
當年我在幽州,遍訪豪杰,求賢若渴,曾與閻柔兄弟有過一面之緣。
閻柔志向不淺,有招攬我之意。
雖然被我拒絕,卻也不能惱怒,反贈我以錢帛。
有此交情,我幾次三番寫信招他,可惜都石沉大海。
閻柔勇武機敏,堪為大將。可惜、可惜!”
郭嘉卻評價道:“閻柔目光短淺,昧于眼前名利,不識天時大勢,非良將也。”
又道:“聞其投奔烏丸,更是寡謀少智。中國強橫,四夷皆服,閻柔又豈能在烏丸存身?”
一切果如郭嘉所料。
三年后,劉備北巡燕北,于彈汗山召集北狄、東胡各部落與會。
烏丸首領蹋頓捕殺閻柔,函其首送于朝廷。
田豫、劉猛接到劉備詔書后,立即遵行。
安遠、蕩寇、飛騎迅速整頓軍隊,補充兵馬,三箭齊發,向北進軍,一路拔除不服王化之部落,在河套掀起腥風血雨。
比之三年前徐晃、張遼率萬騎橫行的聲勢更加浩大。
徐、張是沿黃河東側進軍,抄斷曹操后路,一路馬不停蹄。
安遠三軍開始是心無旁騖地追殺鮮卑、屠各殘眾,基本完成任務后則是成扇面散開,拉網般將黃河以西、河套之地給梳理了一遍。
這次不是匆匆經過,而是要徹底收服,建立長久統治。
上郡太守張既帶著大批郡府官員跟在后面,陸續于龜茲、白土等城重建縣治,又四處考察便于筑城之地,準備春暖花開后動工。
三軍分頭進軍,呂布等軍團將領也下到三軍之中。
呂布主動去了安遠軍。
雖然他與張遼更加熟悉,但原為君臣,如今成了同僚,有些尷尬,相處起來很不自在。
閻行是涼州金城人,呂布是并州五原人,皆屬邊地,有些共同語言。
閻行情商不低,對呂國舅曲意逢迎,讓后者大為滿意。
宣教趙云則與張繡一路。
在后世評書中趙云與張繡是師兄弟,當然這不過是評書人一種文學創作。
趙云是冀州常山人,張繡是涼州武威人,八竿子搭不著。
趙云謹慎奉法,勇毅厚重。
張繡乃是降將,謙恭低調。
兩人還算合得來。
參軍荀衍與張遼一起。
兩人交集不多。
荀衍自公元193年歸入劉備麾下,一直負責內政。
直到公元194年冬,荀衍與陳登、于禁等阻擊孫策、保衛彭城,才展露軍事才能,因功升為中郎將,統領清平軍。
后清平軍一分為二,由呂衛、高覽分領,荀衍調任樞密院任職。
今年夏組建騎兵軍團,劉備又讓他跟呂布、趙云搭班子。
荀衍處事干練,頗有智謀,張遼勇武過人,精通兵略,兩人互相欣賞,相處融洽。
章武四年二月初,安遠、蕩寇、飛騎三軍會于美稷。
漢旗獵獵,刀槊如林。
自南匈奴遷居美稷已一百多年,與匈奴雜居的漢民早已胡化,好奇而恐懼地看著這些相貌與典型匈奴人不太一樣的漢軍騎士,滿臉緊張。
美稷乃南匈奴王庭。
呼廚泉自認為南匈奴只剩下數百人,其實是妄自尊大,大錯特錯——美稷仍有數萬匈奴人。
光武帝時,匈奴分裂,南匈奴歸漢,有部眾四五萬人。
有了漢朝這一靠山后,南匈奴頻繁攻擊北匈奴,掠奪人口,部眾日盛。
公元89年,漢軍與南匈奴聯合出兵,大破北匈奴。
這四十年間,北匈奴陸續有四五十萬人歸降。其中部分降眾歸了南匈奴,后者部眾超過二十萬。
但在北匈奴消亡中得益最大的并非南遷的南匈奴,而是原為東胡的鮮卑人。
鮮卑大肆吞并北匈奴殘眾,實力大增。
鮮卑生活的地域更靠北,氣候更寒冷,環境更惡劣,在武器裝備沒有代差的情況下,其個人戰斗力自然就強于在河套生活、日子過得不錯的南匈奴,強力擠壓后者發展空間。
公元156年,檀石槐統一鮮卑諸部,疆域東西一萬四千里,南北七千里,人口六七十萬,成為一個龐然大物。
而經過幾十年發展,南匈奴實力卻沒有明顯增長。
至羌渠單于時,南匈奴僅有部眾一二十萬。
羌渠單于處事不公,又一意阿附漢朝,抽調牧民為漢朝賣命,左部胡遂與北匈奴殘眾演變而成的屠各諸胡聯合,于公元188年攻殺羌渠單于,占據美稷。南匈奴四分五裂。
羌渠單于之子于夫羅有眾數千,滯留在外,不得歸國,自稱“南單于”。于夫羅乃是幫漢朝鎮壓張純及鮮卑而來,朝廷認可其單于稱號,不認可左部胡渠帥須卜骨都侯僭稱的單于。后者不久病死,單于位置空閑,由諸部首領共同秉政。
膚施一戰于夫羅這部分南匈奴部眾被全部消滅。
但美稷仍有南匈奴部眾三四萬人,并未跟隨軻比能南下。
劉備給田豫的詔令是,若美稷主動歸降,就善待之,若是膽敢頑抗,就予以雷霆一擊,一舉殲滅。
這是為了敲山震虎,威懾漠北諸胡。
劉備很清楚,單純從軍事上是難以徹底解決邊患的。
必須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多管齊下,耗費數年、十數年甚至數十年才可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