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和濮杰顯然也注意到了這一點КanhgeCO
老周似乎有點兒明白了,濮杰則上手試了試壺蓋,壺蓋邊緣有一圈明顯的紋路,卻是刻上的,確實打不開。
但是壺嘴明顯是中空的。濮杰不明就里,心說這壺花紋繁復,莫非只是用來觀賞的?看樣子是民窯,民窯的純觀賞器相對少見,而且不像是明清的東西。
這壺是綠釉,釉下有深刻的花紋;壺身是大團的纏枝花卉,壺蓋上則有葉片枝蔓,壺把手本身是枝干狀,上面也有暗刻花紋。
孔老板微笑不語,此時,老周上手,倒轉壺身翻看底部。
壺底露胎,而且還露出了一個不小的圓孔。
濮杰這才恍然大悟,“這個,難道就是傳說中的倒流壺?”
所謂倒流壺,結合這個壺的結構就容易明白了,灌水是從壺底圓孔來的;灌滿水之后,正過來,水卻不會從圓孔流出,而是能從壺嘴倒出。
這種壺,現在瓷器工藝品市場上也不難買到。不過,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這東西并不實用,觀賞和玩樂的成分更多。
余耀點頭,對孔老板說道,“孔老板,這把壺是自留還是要出的?”
“余先生客氣了,我不是藏家,不管收了什么東西,只要價錢合適,都能出。”
此時老周接口,“孔老板,能用水試試么?”
“當然可以!”孔老板點頭。
一試之下,果然如此。這其實也是有點兒奇妙的事情,從底部孔洞灌水,而后正放,水卻流不出來,壺嘴出水卻很順暢。
古人的智慧,實在是不可小覷。
古代還有一種壺,和倒流壺有一點兒相似之處,名叫鴛鴦轉心壺,也叫兩心壺。一壺之中,有兩個“心”,也就是兩處空間;壺底一般會有兩孔,倒酒或者倒水的時候,按住左邊的孔,倒出的是“右心”的液體;按住右邊的孔,倒出的則是“左心”的液體。
鴛鴦轉心壺,有時還被稱為鴛鴦鴆壺,飲鴆止渴的鴆,意思不言而喻。兩個以上的人同用一把壺喝酒,一半有毒酒,一半無毒,倒酒的人能控制斟給誰毒酒。
倒完水,擦干壺,孔老板不由看了看老周。
老周能看出這把壺是老窯,同時是民窯精品,卻很難具體定論窯口;而且既然余耀先問了,他便對孔老板笑了笑,沒說話。
余耀接口,“孔老板,老周的斗彩杯沒買成,這把壺我要是收,也得給個最低價兒啊!”
“余先生確實想要?”
“和你之前說的一樣,價合適的話就能要。”
孔老板哈哈大笑,“咱們先說兩句,這把壺,是宋代的老窯,雖說是民窯,但價錢可不低啊。”
余耀一聽,心里一沉,心說看來這孔老板真是懂瓷器,怕是沒漏兒可撿了,不過他仍是又問了一句,“依孔老板看,是哪個窯口啊?”
“余先生怕是早就看出來了吧?”孔老板輕撫壺身,“這是北宋耀州窯的倒流壺。”
這宋代的窯口,官窯系統有五個,汝官哥鈞定。民窯系統,主要有八個,也是巧了,北方四個,南方四個。其中的鈞窯和定窯,是既有官鈞、官定,也有民鈞、民定。
北方的四個民窯,除了鈞窯、定窯,還有就是磁州窯和耀州窯。而南方的則是饒州窯、吉州窯、建窯、龍泉窯。其中的饒州窯,其實就瓷都的窯口。
孔老板的斷代和窯口之說,分毫不差。余耀不由暗嘆,即便是有眼力,也碰上了好東西,想撿漏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還得貨主看不明白才行。孔老板既然看明白了,那這漏兒定然是不存在的。
余耀同時感嘆的,還有孔老板的眼力。
宋代以青瓷為主,從民窯來看,是南方的名氣大于北方。特別是耀州窯,研究的人不多,能搞明白的就更少了。
能斷代為北宋的耀州窯,主要是從刻花工藝上,線條粗,而且比較深,因為在瓷胚上刻花是斜著來的。若是更早,五代時期的耀州窯,卻不是這種深刻花,而是凸雕;若是晚一些,到南宋(北方被金統治),刻花線條就變得比較細了。
既然說了這么多了,余耀也不差最后一句:“孔老板,這把壺最低什么價兒?”
這件北宋耀州窯的倒流壺,體量略小,工藝算不得最高級的,但整體上還算精美,行價應該在三百萬以上。
孔老板略略沉吟,“蘇比士曾經上拍過一件類似的,當然,比我件要好,當時應該是拍了六十萬美元左右。這一件,如果余先生要,我就給個最低的整價兒,三百萬吧!”
此時,老周和濮杰不由對視一眼,他倆均是心道,這價兒,余耀必不會出手了。
余耀也很干脆,“這個價兒我拿不了。”
孔老板點點頭,正待收起,余耀卻指了指桌上原本放倒流壺的盒子,“孔老板,這盒子挺漂亮,單賣么?”
這個盒子,是孔老板一起拿過來的,先把盒子放到了桌上,才從盒中拿出了這件耀州窯的倒流壺。
盒子的大小倒是合適,但北宋的倒流壺,肯定不會配盒子,這是孔老板自己搭配的。
孔老板聞聲一愣,這盒子倒是個老紅木的,但也就是清末的東西;款式也很簡單,正方體,天地蓋,盒身上下,連個雕花都沒有。
不過,因為這個盒子是天地蓋,開盒是直接拿下盒蓋,所以在兩側中央的結合部位,各有一處圓形凹陷,為的是便于開盒。
就在這兩處圓形凹陷的下方,也就是盒身上,各鑲嵌了一枚“銀片”。
兩枚“銀片”的樣式一樣,上面的圖案是“雙龍捧壽”,中間是圓形團壽紋,兩側各有一條龍。
這兩枚“銀片”的邊緣,還有一圈凸點,很像是銀幣。不過,這“雙龍捧壽”圖案之外,沒有面值和紀年;而另一面鑲嵌在紅木里,也不知道是什么。
對這“雙龍捧壽”圖案,孔老板并不熟悉,依稀覺得像銀幣,但他對此沒什么研究;他所知道的,清末到民國,也就是光緒、宣統時期發行的常見銀元、銅幣,還有后來的袁大頭,這個顯然都不是;而且,既然鑲嵌到紅木盒子上,那也未必是銀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