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000/8000,555,556都已改,556等明天解禁寫到婦產,得說下hv這個東西,詳細內容百度都有,這里列舉一些誤區 高危型的持續感染是宮頸癌和宮頸癌前病變發生的重要原因。高危型檢測有效提高了宮頸癌前病變檢測的靈敏度,顯著降低了漏診率,已成為宮頸癌篩查的重要方法。目前,國際上檢測主要有三大策略:21歲以上細胞學非典型鱗狀細胞()的分流管理、25歲以上初篩、30歲以上與細胞學聯合篩查。此外,還可用于宮頸病變患者治療后療效評估、疫苗注射后效果隨訪等。但在臨床應用中,由于檢測方法眾多,各種檢測方法的設計、原理以及臨床陽性閾值設定存在差異等因素,容易存在以下誤區。
誤區一:檢測低危型具有臨床價值 臨床上我們常看到患者檢測報告上包括低危型,事實上,檢測低危型是一種誤解,誤認為低危型與高危型同樣具有患癌風險。20151126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人瘤病毒()核酸檢測及基因分型、試劑技術審查指導原則》明確了我國檢測的型別范圍——只針對用于宮頸癌相關預期用途的18種基因型核酸檢測。該指導原則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及其他國際組織的研究成果,建議將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共13種基因型列為高危型,26、53、66、73、82共5種基因型列為中等風險型,要求均只針對用于宮頸癌相關預期用途的上述18種基因型核酸檢測;同時專門指出,低危型一般與尖銳濕疣或低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相關,檢測的臨床價值尚不明確。因此,對無法起到宮頸癌篩查作用的低危型進行檢測是一種誤區。
誤區二:檢測的目的在于查找有無病毒 80的婦女一生中都可能感染,其中大多數是一過性感染,能夠被自身免疫系統清除,因而并不產生病變,也就是說感染不等于病變。因此,檢測是用于查找宮頸病變[如宮頸上皮內瘤變()2]的患者,而不是用于查找病毒有無!目前,檢測技術還不能很好滿足臨床需求。理想的檢測方法需要高度的臨床靈敏度和特異度,臨床靈敏度不同于分析靈敏度,前者需要大樣本長時間的臨床驗證試驗才能獲得,而分析靈敏度則是指實驗室條件下檢測方法所能檢測出的最低拷貝數或滴度,前者是針對臨床查找患者,而后者目的在于查找病毒的有無。因此,一個好的臨床檢測方法在保證對2的患者具有非常高的檢出率的同時,盡量減少因未經臨床驗證而無法確定臨床檢測閾值(cutoff)而造成的高假陽性率。在《體外診斷試劑檢測的性能要求》指南中明確指出,一項檢測技術如需獲得審批,必須要有確定的cutoff值,這是臨床檢測判定為陽性和陰性的界限。2013年《宮頸癌篩查和管理指南》中,針對檢測cutoff值的設定有具體建議,推薦高危型檢測cutoff值≥1.0ng/。但是,即使是認證的高危型檢測技術陽性預測值也不夠高(4.3~20.1)。臨床實踐中使用未經過臨床驗證試驗評估的檢測方法易造成過度診療,引起一系列社會問題和醫療成本的增加。
誤區三:定量檢測數值越高,病變越嚴重目前,臨床使用的所有檢測方法尚無定量檢測方法;從現有檢測方法看,難以溯源或重復是無法實現定量檢測的根本原因所在。二代雜交捕獲(thehybridcature,2)檢測技術采用相對光單位/臨床閾值(/,rtivelightunits/cutoff)檢測高危型。不少臨床醫生誤認為/值越高,病變越嚴重,/值越低,病變越輕。事實上,只要陽性(/≥1.0),無論/值高低,均可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