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十一章 民為本(上)

  九月下旬,在漁陽的官道之上,一只有著數千人的隊伍,正在行進著。

  在這只隊伍的外圍,不斷有燕國的騎兵來回巡視,看護著隊伍中間的民眾。

  這是根據燕、趙兩國的盟約規定,燕國將大河之西的阿城、聊城、莘邑等二十余座,原齊國的城邑劃給趙國。但是這些城邑的民眾,若愿意來燕國者,趙國不得阻攔。

  燕國給予這些,愿意遷徙來燕民眾的承諾是:分房、分田、分發農具,這些民眾來燕國的前兩年免稅,并負責其家庭人口的口糧。

  隨著這么多年來,燕國的農具在不斷改進。

  尤其是八牛犁與耬車的普通推廣與使用,遼地各郡大規模的平原農田開發,不說一般的老百姓,就說建設兵團所耕種的大批農田,田畝與糧食的產量,都是逐年增高。

  燕國各工業區的技術人員,對于“八牛犁”與“耬車”也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進。

  譬如說“八牛犁”,也根據民眾的需求,有了什么“二牛犁”、“四牛犁”等,進入了普通農戶的家中;耬車也分為了大、中、小等多種農具,被普通農戶使用。

  農具如此,肥料更是燕國民眾現在種地的必備之物。

  燕國的變化和發展,不知不覺中,已經大大超過姬康心中的設想。

  尤其是許多行業的發展,更是超過了姬康的預料。

  因為糧食是燕國的控制物資,民眾的糧食只能賣給官府。每年各郡縣官府的糧倉都在擴建,這讓各地官府的官員高興的同時,也痛苦不堪。

  說起來燕國的總人口數,已居于各國之冠。

  但是現在燕國目前的狀況,仍是疆域大、糧食多,而人口少。

  齊地四郡剛歸附燕國,這個不說。就說燕國原先的各郡,尤其是在遼地的各郡,糧食多的居然讓民眾們,開始奢侈的用來喂養家畜了。

  這在數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在這種情況下,燕國對于民眾的糧食賦稅,也在逐年降低。

  如今按照燕國《糧律》的規定,燕國民眾每年所產糧食,上交官府兩成外。家中的糧食儲備,必須要有三年以上的儲備,方能出售給官府。

  沒辦法呀!如果放開糧食收購,官府的糧倉雖年年擴建,也放不下呀!

  在許多燕國官員看來,燕國每年所產的糧食,不要說供應給燕國這一千六七百萬人就食,就是供應整個天下民眾就食,也綽綽有余了。

  都這樣了,自家年輕的君王還一而再,再二三的強調糧食儲備的重要性。

  什么“有糧在手,心中不慌”;什么“民為本的基礎就是糧食”;什么“各項產業發展的基礎就是糧食產業”等等。

  姬康所說的這些話,現在也已被燕國各郡縣的官員們,經常引用并闡述。

  在這種情況下,燕國對國內的商戶,已經放開了糧食的買賣,但規定必須從官府購買,不得私下在民間購買。否則,一旦發現,賣糧的農戶與買糧的商戶,必然重罰。

  并且規定,糧食只能在國內自由買賣,出國買賣必須要經過官府批準。

  當然,糧食與肉類所制成的附加品,還有酒、瓷器等,都可以高價賣給外國。

  因為每年糧食的豐收,從而也帶來了,燕國與糧食有關的許多產業的發展。種植業、畜牧業、養殖業、酒業、糖業等等,都開始進入到快速高效的發展之中。

  尤其是戰馬的大量增加,也無形之中增強了燕國軍隊的戰斗能力。

  在燕國遼地北部的各郡縣,都建有大型的戰馬飼養地,配有專職的官員。

  這個時代,馬匹的重要性,對于各國來說,都是重中之重。

  在這種情況下,姬康與幾位閣相商量后,從今年開始,燕國陸軍的第四軍,第五軍,第六軍三個軍,也全部改為快速打擊部隊。

  對于以上的三個軍,準備用一年的時間,全部改建完成。

  而隨著造船業的發展,海軍的擴建也被姬康提到了議程之中。

  姬康批準,秋收結束之后,在十月招兵期,擴建海軍一個軍。

  成立燕國海軍第三軍,軍長由張天來擔任。

  糧食的充裕,民眾生活質量的大幅改善,醫學的突飛猛進,也讓燕國民眾的壽命乃至嬰兒的出生存活率,大為提高。

  尤其是醫學的發展,更是突飛忙進。在姬康的大力倡導之下,現在襄平學院在各郡的分院,都設立了醫學分院,解剖學更是被實踐應用。

  說句實話,這個時代的尸體標本,是不缺少的。

  在這個“百家爭鳴”的時代,民眾的思想,還沒有像姬康前世眾多朝代一般,那么的保守。對于許多先進思想的闡述,民眾都是能接受和理解的。

  燕國民眾的壽命,經過抽樣統計,已經由原來三十歲左右的平均壽命,增加到五十多歲;嬰兒的出生存活率,也由原來的百分之二十以上,降低為百分之十以下。

  姬康堅信,只要努力,民眾的壽命與嬰兒出生的存活率,達到前世華夏的標準,是一定能夠實現的。要知道,這個時代,空氣的品質可是比前世要好上太多了呀!

  從中原各國乃至各地引進人口,是燕國的基本國策。

  就說這次燕國與趙、楚、魏三國的盟約來說,都有引進人口的條約在內。按姬康的話來說,土地、城邑我燕國可以給你,但是其地之上的民眾,還是我燕國來養吧!

  這批遷往漁陽郡的數千民眾,就是從河西之地遷徙來燕的最后一批民眾了。

  按燕國朝堂的規劃,在十月底之前,從贛榆、河西等地遷徙民眾的工作,必須結束。

  在漁陽官道之上的這數千民眾,或是趕著車輛,或是步行,偕老扶幼,在行進著。

  雖然看上去有點疲憊,但衣服整潔,臉上都帶著那么一絲絲的向往與期待。

  隊伍里不時傳來一陣歡笑聲,讓坐在車上的眾多老者,臉上也微笑起來。

  鞠武騎馬,在隊伍的最前方。

  與隊伍中的歡聲笑語來比,鞠武此刻的臉上,則是神情嚴肅許多。

  為鍛煉韓非與鞠武二人,姬康把從遷徙河西之地民眾的任務,交給了他倆。

  這最后一批遷徙的民眾進入到燕國后,二人分開。韓非帶數千人前往上谷郡,鞠武則帶著這幾千人前往漁陽郡安置。

  對于此番自家君王給予的任務,鞠武非常重視。

  鞠武知道,從贛榆等地遷徙的十數萬民眾,已經從齊地,乘海軍的船只遷往了遼地。而此番從河西之地遷徙的民眾,則是沿陸地官道遷往燕國的北部上谷、漁陽等邊郡。

  鞠武是個聰明人,在姬康身邊,自然明白自家君王對于民眾遷徙的重視程度。

  最起碼的要求,不能因饑寒病殘,而死亡一人。

  “鞠武大人,再經過一天,我們就能到達此行安置的村莊了。前方營地,當地官員已經做好了一切準備,只待遷徙民眾進營地休息了。”

  一個前方的斥兵,騎馬向鞠武稟報道。

  鞠武在馬上抬頭看了看天色,發現已至下午。

  指著前方的官道,對這個斥兵吩咐道:

  “傳我令,在天黑之前,遷徙隊伍要趕到前方的營地,軍士要協助當地官員與遷徙民眾,埋鍋造飯,讓民眾休息一晚,明天清晨再予上路。記住,嚴格按遷徙律令執行。”

  “諾。”這個斥兵在馬上,雙手一抱,回答道。

  自進入到燕地之后,遷徙民眾的安全,就不用再擔憂土匪或其他劫匪的騷擾了。

  在聊城、阿城等地勸說民眾遷徙時,的確碰到了許多的麻煩。甚至動用了情報局在當地的人員,才勸說了數萬民眾前來燕國。

  但是,現在這一切都過去了。只待休息一晚,明天把這些民眾遷徙到目的地,安置好后,鞠武就完成了此行遷徙的任務,可以回薊都了。

  此時,已進入到十月,天氣也寒冷起來。

  鞠武率領的這只遷徙隊伍,五千多民眾,加上護送民眾的一千多軍士,總計六千多人。再加上眾多的遷徙車輛與牲畜,也算得上規模很大了。

  來到前方的營地時,當地縣府的縣令與幾個官吏迎接了上來。

  “拜見大人。”縣令與身后的幾個官員,對著鞠武躬身行禮道。

  鞠武從馬上下來,躬身回禮,對縣令等眾官員道:“辛苦各位了。”

  “鞠大人,鞍馬勞頓,一路辛苦了。”

  “縣令大人,客氣了。我等不用再相會客氣,先把遷徙的民眾安置好吧!”

  “哦,下官遵令。”

  在十月中旬,從贛榆乃至河西之地,遷徙到燕國的二十余萬民眾,全部安置完畢。

大熊貓文學    大燕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