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群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把拆分的事情都給弄好了,過程倒是沒有什么,只不過,有十幾個央企大佬被直接送去吃了免費飯而已,估計會達成吃飯減肥這個成就的。
至于民企嗎,倒是有不少人都是很有闖勁的,而且他們一個個都有著向上爬的動力,不想是要去吃免費飯的那些人一點前進的動力都沒有了。
不過卓群倒是挺納悶的,明明都是好事也就是讓他們給工人們同工同酬而已,怎么救刺激到他們了呢,一個個央企大佬在漲工資這件事上全都是不想這么做的,而那些個私企大佬卻都是這么大方,真是讓卓群搞不懂他。
該扣的不扣,不該扣的反而倒扣了。
不過現在卓群在時空廣場打算開啟一個新世界,這個新世界卓群定的還是個古代世界,而且是個小冰河期的古代世界,怎么說呢,之前本來是想制造一個現代的小冰河期和那些人說一說小冰河期的問題,結果諸夏玩的這一手有些大,直接把小冰河期變成了后天世界,雖然在諸夏看來這個后天世界也就幾年時間就可以結束了,但是,大明和北宋的那些人對小冰河期,還是沒有什么具體的了解。
而卓群在系統的了解了小冰河期以后就想著去小冰河期看看,因為諸夏在每一次小冰河期的時候都是及其艱苦的時候。
諸夏歷史上有記載的四次氣候異變——商末周初、漢末晉初、唐末宋初和明末清初,其中東漢時期諸夏在籍人口已有五千萬之多,而西晉初年的人口僅剩不到一千萬;唐朝時期人口數量在六千萬以上,而到了北宋初年,控制著人口密度最大的湖廣江浙的北宋,全國上下人口相加也不到兩千萬;明末隨著南美大量白銀一同流入的還有土豆、紅薯和玉米等山地作物,也因此人口數量的銳減遠比之前所有的王朝末年都緩和了許多。
但是即便如此,明朝自萬歷四十三年,山東大旱時起,就已經是進入了小冰河期,至此一連幾十年,大明都是在山河破碎風飄絮。
從天啟七年陜西北部大旱開始,旱區逐漸蔓延至全國各地;崇禎三年,陜西全省大旱;崇禎四年,河南大旱;崇禎五年,山西大旱;崇禎十年,河北、山東大旱…
旱區逐年向東向南推進,老的旱區持續干旱,新的旱區每一年都在出現;4級以上的旱情蘭州持續了四年,蘇州和松江持續了六年,滄州和太原持續了七年,鄭州和洛陽持續了八年,西安持續了九年,而最嚴重的延安和榆林更是持續了十三年之久…
明帝國自北向南幾乎每一省每一府都有大旱的記錄,這一情況一直持續到了崇禎十六年,次年全國各地的旱情開始有了明顯好轉。
而這個次年是個意思,次年就是崇禎十七年,這一年的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崇禎皇帝砍殺了后宮的嬪妃、公主等女眷,然后跟太監王承恩逃亡煤山,據說崇禎逃亡的路上,走得很急,鞋子都還掉了一只,但他還是來到了煤山,看到一顆歪脖子樹,最終在樹上結束了自己的一生,崇禎的死還是有那么一絲悲壯。
崇禎的死亡代表著明王朝的覆滅,也代表著小冰河期的結束,也就是滿清立朝的開始,可以說在歷史上就沒有得國如此之易的朝代,滿清是直接白撿了一個花花江山。
卓群在得到了空間寶石之后他感覺自己已經是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控制一下自己開啟的世界了期,也就是指定一下年份不過倒是不太準確,時間也就是在二十年以內的差距。
二十年在古代也是一代人的時間了。
不過這一點在卓群和其他人看來已經是很好了,至少是在一個可控的范圍之內了。
這一次卓群選的就是崇禎元年為基準的年代,這個時代剛好也是歷史上最后一次小冰河期,也是能夠阻攔滿清入關的時期,這一點卓群才是最想要的。
他想要讓現代諸夏的那些清蟲們看清他們吹捧的滿清,究竟是個什么貨色,是不是像他們自己說那樣古今得國之正者未有過于本朝的。
現在網劇開始在諸夏蔓延了,那些清宮劇又在網上開始了新的征程,又吸引了大量的奴才和清蟲們去看了那些電視劇,這一點讓卓群很不喜歡,但是人家在網上播放那些過審的片,完全是不違法等我所以,卓群現在能想到等我辦法就是前往明末世界了。
在議會廳里,卓群輕車熟路的打開了一個時空門,向里面扔了一個全隱形模式的監控球,然后又把自己的異空間堵了過去,讓對面的畫面通過異空間直接的傳送了過來。
傳過來的畫面就直接的投影在了屏幕上,這次各個世界沒有事干的閑人是都跑過來了,一次公開的世界開啟,而且是有目的的開啟,這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情。
看著對面的情景,卓群笑了一下時間沒有問題,沒有金錢鼠尾,還是明代世界,那一身寬大的龍袍和發髻就表明了,這里還是大明,就是不知道這是哪一個皇帝了。
萬歷、泰昌、天啟、崇禎都是有可能的,雖誰讓這幾個人都離的這么近呢。
不過大家也都是身經百戰的主了,知道這些個世界全都是電影和電視劇的世界,所以大家立刻開始了,影視劇的畫面對比。
不過還沒等他們比對出來呢,那邊就已經自己表明了時間段了。
“袁崇煥,你對得起朕嗎,朕將你從一介白衣,提拔成了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這樣一個顯位,還加封了了你太子太保之位又賜予了你蟒袍玉帶尚方寶劍,令你有先斬后奏職權,就連你擅殺毛文龍,我們沒有懲處你,可是你就這么回報朕的嗎,讓后金蠻夷過了山海關,打到了北京城,你到底是安著什么心!”
長相頗為陰鷙的皇帝看著下面一個跪地的大臣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