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猛然一驚,“這么說那童淵要遇到勁敵了?”
趙普道:“正是如此。”
“那我們要不要趕去相幫?”周倉問道。
周倉也曾效力于黃巾軍,只是對于童淵只聞其名,未見其人,兩人談交情論情義也最多是“同僚”。
但是,周倉對于童淵以游俠身份,誅殺貪官污吏,還是非常佩服的。
趙普想了許久這個問題,到現在也沒有準確答案,“隨緣吧!我等并不知童淵下落,何況人寡力薄,可能有心無力。若是遇到了,那便說明天要我等幫他,那時就不用猶豫了。”
虞縣與下邑均處在平原地區,路途也不算遠,不過兩百余里,正常情況下,他們輕裝簡行,兩日大概也就到了。
不巧的是,此刻正逢夏季陰雨天,三人被困在虞縣和下邑之間的梅鄉。
大雨一下兩日,而且雨勢頗大,附近的官道被淹沒大半,騎馬亦難通過,他們只好尋大戶人家借住。
漢時的鄉里之間,是不存在驛館的,除非是官方的驛站。
借住的這家大戶姓周,主人名障,年齡和趙普相仿,亦是位讀書人,還曾在下邑當過縣吏,因看不慣上官就憤而辭職。
周障與趙普相談此時的天下大勢、時政等事一見如故,聽聞他們乃是去往沛國譙縣,不由有些憂慮,“我們這梁國東南地勢低洼,今夏又頻降大雨,只怕此刻官道田地多半都淹了,再向南的雎水勢大難渡,你們要想經下邑到沛國,只怕得等上兩三天,待路上積水稍退,才能過得去。”
他跟趙普等解釋,忽然想起一事,“糟了,這兩天大雨恐怕要把他們給逼回來了。”
“他們是指誰?”趙普皺眉道:“莫不是那童淵童大俠?”
弱弱地解釋一下,這大俠的稱呼,在漢時就已經盛行,百姓氏族等對游俠的稱呼皆是大俠。
周障拍腿道:“正是,那童淵童大俠在投宿的前天晚上,正是在我這莊上歇息,我還贈他們兩匹良馬,還望他們一路向東南逃出豫州。現在只怕要折回來了。”
趙普心頭一跳,“果然還是遇上了。”
周障這莊園靠近梅鄉邊緣,到了傍晚時分,遠處傳來劇烈的馬蹄震動之聲,顯然有一批騎兵踏著泥漿到了這梅鄉附近。
“兩撥人相距不遠,一部兩人,另一部大概五六十騎,都是軍中良駒。”趙云耳力過人,從馬蹄踐踏泥漿的聲音就可以聽出來。
趙普道:“那沒錯了應該就是朝廷派來追捕童淵的人馬。”
那五六十騎分三路將梅鄉各主要街道全部封鎖。
“阿叔,有兩騎要到周莊前了,”趙云把背上所負的長槍解下,迅速組裝,握在手里。
趙普示意他稍安勿躁,“別急,應該是童淵和他隨行的的少女。”
那周障打開莊園大門,只見一名老者攜一十三四歲的少女皆穿蓑衣,牽馬立在門口。
這是趙普第一次見童淵,這童淵看上去已有六十歲,須發皆白,然而其人身姿挺拔,目光炯炯,威勢不比他所見的任何武將差。
“周賢侄,此人乃是我故人之女,淵本想帶他南去揚州尋親,如今被困梅鄉,想必要命喪于此。你先代為照顧,過些時日可給她在揚州的家人寫信,我那故友會來接她。”
周障急道:“阿叔可到我家地窖躲躲,這官兵未必能搜到,何故非要死戰?”
童淵道:“賢侄不知,來者名為呂布,實是一員極少見的猛將,這點小手段瞞不過他的。何況淵游歷天下,曾多次承蒙相助,豈可陷恩人于險境?我與此人力戰而死,也不算遺憾。”
“太公,你為大義而死,我若是相棄,豈非不義之人?”
童淵所帶的少女面目清秀,此刻揚起她稚氣未退的臉頰,非常認真的看著童淵。
“你一個女子,談什么大義?”童淵將她推進周莊,“這呂布并非是嗜殺之人,所圖不過我一人而已,你安心待著。”
而后,童淵不顧周障和那少女阻攔,毅然關上莊園大門,駕馬而去。
此刻天已大暗,空中又飄起細雨。
周障將那少女帶進屋內,咒罵起老天,若非是這場大雨,童淵他們必然已經到了沛國,不會被這呂布給追上。
那少女剛才那番話令趙普動容,想來其父也必然是名士。
“小姑子是何方人氏?可否告知我等令尊名諱,日后或許可送你回家。”
那少女面色略微一冷,“看你等持有刀槍,該是一方游俠。可如今義士被困方寸之地,你們卻茍且于這屋檐下。我不愿與這等怯懦之人同行。”
周障怕趙普等人生氣,忙道:“孩子胡亂說話,趙兄不要介意。”
“我介意,”趙云少年心性,又自負勇武,豈肯被女子輕視,“我趙云何曾被人如此辱沒?”
周障以為趙云是要責罰那少女,忙用身體將他護住,“賢侄切莫當真啊!”
哪知趙云提槍出屋,要去牽他的馬匹。
少女追出屋外,問道:“你可是要去救童太公?”
趙云翻身上馬,回首道:“正是。”
周倉提刀上前,說道:“子龍切莫著急,先生或有良策。”
趙普搖頭道:“沒了,這等狹路相逢,我哪里會有什么良策?唯有血勇方可擺脫困境,殺出重圍。”
“那我與子龍同去,”周倉轉身欲去牽馬。
“不可,”趙云攔住他,“若是我戰死,阿叔怎么辦?你留下保護阿叔。”
趙普撕下他的衣袖,遞給趙云,“蒙上面,莫被認出身份!”
到了此刻,他也不知道趙云此戰是生是死,可唯有激起他的勇慨,方有最大的勝算。
“還記得那首俠客行嗎?我會在樓頂為你助威。”
趙云點點頭,便蒙面駕馬而去。
趙普慌忙順樓梯爬上周家莊園的二樓,然后再借梯子爬上頂層,立于屋檐之上。
童淵與漢軍巷戰之地,距離周莊不過兩條街,天色昏暗,并不能清晰可見,可廝殺聲卻如在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