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飛逝,在趙銳和張嫣的合作下,整個大明竟然都呈現出了一股蓬勃發展的態勢。
尤其是南方數省,江浙各地的作坊,都是一擴再擴,最大的都達到了上萬人規模,導致各地的物價不斷的在下降。
隨著華夏銀行和商行在各縣鋪開,大量的寶鈔流通了起來,大明的商業達到了空前繁榮的地步。
看著各地錦衣衛匯報上來的情況,張嫣也不知該喜,還是該憂。
不止一次生出,要是趙銳沒有不臣之心那該多好?
張嫣不但沒有聽從趙銳的勸,放棄編練戚家軍,反而變本加厲,將五萬擴充到了十萬,因為手頭上有了銀子。
趙銳也是大怒,只得針鋒相對,暗自調了一個獨立營,打散前往南方數省各縣,在每一個縣都成立一家鏢局,招募五百到一千人。
張嫣想要保住南京,他就用農村包圍城市的辦法,從基礎上控制。
兩人雖然在忙著招兵,安排留守事宜,但依然沒有忘記六月出征的事。
趙銳人在南京,卻已經開始調兵遣將作出了部署,首先就是從各獨立營中,再次挑選一千多名老兵,下放至河南各千戶所擔任副千戶,主要負責各千戶所軍戶日常訓練。
再則就是將山西新招募的四鎮新軍,其中三鎮調往了河南,分別駐守洛陽,開封,南陽,加上汝寧府的第四鎮,牢牢的拱衛著河南東西南北四面。
而原先的第五鎮,第六鎮則是全部調往開封,外再加一個騎兵營和八個獨立營。
隨著三鎮南下入中原,光河南的趙家軍就達到了二十萬,所有人都知道趙大帥要有大動作了。
有些人已經猜出了趙銳的兵鋒所指,因為趙家商隊正在將戰略物資,源源不斷的運往宣府。
隨著夏收將近,趙銳也再一次將張嫣請到了府中。
“娘娘,都準備好了嗎?如果準備好了的話,這兩天就啟程吧!”
“可以,不過你得先公開宣布出征事宜。”
“看來娘娘是當真一點都信不過我呀,這樣吧,明日咱們就一同前往城門口,當著天下士子百姓的面宣布,這總成了吧?”
趙銳見她防賊似的防著自己,生怕跟著自己去了河南,自己卻又耍賴推脫,也是一臉苦笑。
“這樣最好不過。”張嫣點點頭,心中多少還是有些不舍,
“哈哈,好!娘娘果然快人快語。”
趙銳還真怕她反悔,不將這娘們兒弄走,他嫂子李婉柔是無論如何也斗不過的。
而只要將張嫣弄走,扣在身邊,就等于抽走了那幫家伙的主心骨,一盤散沙,是成不了大事的。
哪怕崇禎親自來南京,他也不擔心,東林黨那幫酸儒,魏國公那幫勛貴,加上史可法方以智等一眾憤青,不是誰都能將其揉在一起的,崇禎絕對沒那個本事。
所以這陣子見張嫣將他們治得服服帖帖,一個個大儒天天一大早就屁顛兒屁顛兒前往皇宮請安。
心里多少還是有些佩服的,這手段,這心計,果然不愧是在宮里摸爬滾打了十數年。
前世京師陷落后,南京城就是缺少一個能讓各方都聽命的主心骨,所以才被搞得烏煙瘴氣,一點陪都的作用都未發揮出來。
可現在,自從張嫣來了后,南京絕對是名副其實的第二都城。
第二天,當趙銳和張嫣同時來到東城頭上,趙銳宣布六月十五日發兵征討建奴,張嫣宣布親自監軍后,無數士子百姓都是一片嘩然。
回到宮中后,錢謙益周延儒史可法等一眾東林士人,是苦苦哀求,希望張嫣不要走,留在南京。
一眾文武官員,同樣聲淚俱下的苦苦挽留。
張嫣這一走,南方數省的地方官員,肯定不會再聽從南京發出的詔令,搞不好連商稅都會全部截流。
讓一眾心中充滿抱負的東林大佬如何接受得了?
“各位愛卿不必再勸,本宮心意已決,本宮走后,軍事上以魏國公為主,政務上以周愛卿為主,商業方面以劉公公為主,希望各位愛卿同心協力,莫要讓不軌之徒有機可乘。”
眾人見張嫣態度堅決,也都是哀嘆不已,只得紛紛行禮以表忠心。
錢謙益卻是眉頭緊皺,他是南京兵部尚書,文官之首,按理說政務上應該由他負責才是,而周延儒只不過安了一個大學士的頭銜,并沒有實際的官職,娘娘怎么會選周延儒,而不選他?
正當準備給旁邊一名心腹官員打眼色,張嫣看了他一眼就緩緩說道:“這次本宮隨趙家軍出征,實則是代陛下督軍,然本宮對兵事不太了解,錢愛卿身為兵部尚書,此次就一同前往吧,也好在本宮身邊參纘軍事,至于南京兵部尚書一職,就由周愛卿暫時擔任好了。”
“老臣惶恐,必不負陛下和娘娘重托,愿為大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周延儒撲通跪倒在地,感動的老淚縱橫。
張嫣將他請來南京,一直不冷不熱,卻對錢謙益器重有加,心中一度不忿,誰曾想臨走時,竟將大任交給了他,還將錢謙益也帶走了,所以此刻心中是非常的愧疚。
錢謙益卻是張了張嘴,整個人都傻了,都是聰明人,自然明白張嫣和趙銳這次是利益交換,甘愿做人質,以交換趙銳出兵遼東。
這種情況張嫣要將他帶在身邊,明顯是不放心讓他留在南京,說白了就是不信任他。
張嫣確實不放心錢謙益,原因就是當初首鼠兩端,想要投靠趙銳,反觀周延儒卻拒絕了李家兄弟的邀請,兩人誰對大明忠心一目了然。
而兩人在江南士人中的影響力又巨大,只能留下一人,帶走一人,否則兩人都留下來,另一人必定會投靠趙銳。
錢謙益那副鬼樣子,任誰都看得出不想和張嫣去。
但方以智,史可法,鄭森等一眾年輕士子,卻是紛紛跪下,表示愿意跟著娘娘去監軍。
都是一副視死如歸的樣。
張嫣望著殿下上百名才華橫溢的青年士子,心中很是欣慰,大明養士兩百余年,終究是沒白養。
不過這些人,已經被他安排到了新軍中,自然不會將他們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