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觀眾看起來,應該是最大的沖突——一個男孩子的哥哥,被其他人給欺負了。男孩子找同學打架卻又被打了一頓——這樣的事情。
卻是在放學后,男孩子的哥哥,一個唐氏綜合癥患者笑盈盈的來接自己鼻青臉腫的弟弟后。
沒有想象中各種復仇的橋段。在一曲《夜空中最亮的星》中。就這樣緩解了沖突。
一些影評人早已經發現了。在這部《放牛班的春天》中。歌聲仿佛才是緩解,甚至說是治愈一切矛盾和傷痛的良藥。
每個人內心里都會有無數的不甘和痛苦。
哪怕是在大人眼中,就是孩子一樣的十四五歲的青少年。
處于敏感年級的他們,更容易感覺,感受到身邊人的那種敵對情緒。
當然,處理的好的話,也很容易化解。
但是更多的時候,卻是不懂處理。
在這部電影里,沒有想象中那種,來了一個老師后,孩子們的成績就突飛猛進的故事橋段。
而是選定了一些人。他們的成績不好,甚至脾氣暴躁。她們的內心敏感得想讓人關注她們,但是卻又不敢大膽的表達出來。
這樣的一切,卻是在一首首的合唱歌曲中。被一一的改變,或者是治愈。從合唱版的《夜空中最亮的星》,到《稻香》,再到合唱版的《一千零一個愿望》《你笑起來真好看》《淋雨一直走》《祖國的花朵》《小跳蛙》。
足足七首歌,在電影的故事里,或者以合唱曲目出現,或者是在背景里穿插。
兩個小時的故事放完,在演職員表出現的時候,還有一些故事以小窗口的形式呈現出來。
這時候,一首《我們和太陽在一起》繼續響起。
在做的很多影評人都紛紛鼓掌起來。
這樣一部影片,有故事,而且還有音樂基調,且感人。更難得的是,沒有過多的批判這個,批判那個。更沒有什么“青少年復仇記”這樣的庸俗的橋段出現。
基本上能讓很多孩子同時觀看。
也難怪這教育部對于這樣一部“非主流”的教育類型文藝片會如此的關注了。
這樣的文藝片,基本上是符合主流院線的標準。更符合教育部對于青少年觀看的電影的要求。
電影首映結束后。
早就被東海林給捅醒的羅導演,自然也是被媒體記者給詢問了一番問題。
接下來就是,媒體記者跟一眾影評人回去,該如何宣傳這部電影的事情了。
首映結束后,李總走到羅希偉身邊,祝賀了一番。
雖然李總在之前的一次內部首映的時候,已經看過了這片子。
但是那是代表他認可這電影而已。但是今天正式首映結束后,觀眾的掌聲,則是表明了。
現場的兩三百的觀眾里,還是有人能接受這部電影。
接下來,就是看這一周里,大量排片后的上映情況了。
由于是文藝片,眾多的院線,只給了百分之十左右的排片量。
這已經是看在羅希偉這個名導演的份上了。
一般的小導演的文藝片,估計排片量只有羅希偉的十分之一,上映的時間,也是隨意一個垃圾時間。別說這種周末場這種比較珍貴的時間段了。因為很多的文藝片,都是影院一日游,三日游的命。甚至有的電影,連上映都難。
謝絕了李總說出去喝一杯的要求,推說同學有事找的東海林,其實是心里有點緊張。
畢竟是他參與的第一部電影上映。更別說他還是編劇,這票房好不好,決定了以后他想要拍電影的話,能不能找到好的發行公司來幫著上映。
畢竟這電影投資可以自己來,但是發行方面,可不是一個人單打獨斗能搞得定。里面牽扯的東西太多。
而同學找這個事情,自然也不假。來看了首映式的黃哥,徐哥,徐楚南跟流浪,自然是想要拉著東海林一起卻慶祝一下。
不管怎么說,這東海林也是正兒八經的參與了一部電影的制作全過程了。比他們強多了。
但是一眾人在慶祝的時候,徐哥卻是問了一個問題:“東海林,話說,為什么在后面的字幕上,你的名字會出現在導演這一欄啊?”
這話一出,原本還在喝酒的幾人都是一驚。
秉著一種看圖像不看字幕的習慣,黃哥三人根本就沒注意到這字幕上寫了啥。
影評人看了故事,但是對于眼尖的徐哥來說,則是發現了一個了不得的問題。東海林不但是編劇,音樂制作人。而且在工作人員導演哪一欄里,除了羅希偉的名字以外,旁邊還加上了“東海林”三個字。
這又是什么情況?
開頭的時候,貌似只見說是“羅希偉導演作品”這樣幾個字啊。
怎么在結尾的時候,導演一欄會出現,東海林的名字?
難道是弄錯了?也不可能啊?這電影還能出現這種低級錯誤。手機端一秒記住筆\趣\閣→m.\B\iq\u\g\eTv.C\o\m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聽聞徐哥的話,黃哥三人都轉頭看向東海林,那意思就是詢問,是真的嗎?
聞言的東海林迎著幾人的目光,緩緩的點點頭。
“為什么?”徐哥脫口而出。
“羅希偉導演自己要加的!”東海林一攤手,一副不關我事的樣子。
“怎么可能?”徐哥還是表示懷疑。
畢竟這導演這權利,沒有誰會分出去那么一點!
徐哥不知道的是,這事情,當初東海林在一起弄后期的時候,羅希偉真的就說過了。說是可以在后面的字幕出現后,工作人員那導演一欄里,可以填上東海林的名字!
“哎?我也能署名導演?”東海林愣了一下!“可我就是個做音樂的!”
“那又怎么樣!”羅希偉笑道:”你知道我們根據你的音樂做了多少改動嗎?”
原本的劇本里,貫穿了整個故事的卻是合唱團成員家里的故事。
每個故事獨立而有聯系。
但是隨著電影點睛的音樂出現后,羅希偉就根據東海林制作的音樂,進行了改動。整個電影的基調,也是根據幾首歌的韻味來進行改良。
甚至是一些鏡頭調色部分,羅希偉甚至放棄了文藝片常用的黃色調和暗色調,轉而用了一種明亮的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