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有了,人手有了,土地有了,技術也一并造冊宣傳了,可是朱厚照還是擔心這個時代的百姓沒有看種植指南的習慣,到時候萬一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那可就玩大了。
要知道,我國古代乃至后世的偉大復興繁榮時期,一直都沒有改變作為農業大國的國家性質,“以農為本”的治國理念始終貫徹落實在天南地北,保障了國家的繁榮昌盛和百姓的安居樂業,更是極大的提高了祖國和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人們總是喜歡下意識的憑借著自己多年以來積累的經驗做事,可一旦遇到了沒接觸過的新事物,加上沒有系統的學習和培訓,就少說難免會有人自作主張的耍小聰明,開辟一個土豆種植的新方法。
而人又具有盲從行和群體性,只要一個村莊里出了一個這樣的“害群之馬”,那么十里八鄉的勢必都會紛紛效仿。
要是其他事情也就算了,畢竟創新一直是一個國家源源不斷的生機和動力,可是朱厚照讓宣傳造冊推廣的土豆種植方法,乃是經過了數百年的檢驗和發展的出來的最完備的種植技術,總比讓大家自己摸索好得多。
再者,這是第一次推行土豆,要是因為種植的手段和方法導致減產或者欠收,那么土豆推行全國的大業勢必會中途夭折。嘗到了一次苦頭的百姓,下次朱厚照還想推廣什么新鮮事物可就難了。
再換一個角度,如果是其他東西,弄錯了也就弄錯了,可是京輜附近的大部分農田如今可是幾乎都種上了土豆的,搞不好就是一次農業危機,讓百姓們顆粒無收。
為君者,這種玩笑是萬萬開不得的。所以朱厚照再次做出了一個舉動:“農業三下鄉政策”,即種子下鄉,技術下鄉,專業人員下鄉。
而這群所謂的專業人員,正是來自于朱厚照自己皇莊里的那群淳樸佃戶。由于已經事先和附近各地的政府官員打過招呼,所以這群平日里老實巴交的佃戶才被下放到地方就收到了熱情的款待。
再加上朱厚照提出的“反哺”政策,即優先安排佃戶鄉助鄉,讓這群佃戶有效考慮自己的家鄉。這樣一來大家都是認識的人,不但彼此之間比較信任,對土地資源的配置也比較熟悉外,還能更好的起到宣揚皇權的作用,畢竟這段日子以來這群佃戶可沒少拿朱厚照的各種賞賜。
雖然談不上衣錦還鄉,但一個區區的佃戶不但可以有天子免費提供的馬車接送,到了地方之后各地的縣衙還必須派人親自迎接和款待,這樣的“人上人”待遇是這群一輩子只為了吃飽肚子而奔波的佃戶從未奢望過的。
當飽暖不再是問題的時候,精神層面的東西就顯得十分重要了。古人言:“飽暖思”,也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所以一種叫做“自尊”的人性開始逐漸在這群勞苦人民的心中重見天日,慢慢的生根發芽。
對于朱厚照近日以來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內外朝居然出奇的一致配合,沒有絲毫反對的聲音,更沒有人敢偷偷在背地里從中作梗。這也算是自從大婚僵局之前君臣關系逐漸恢復的一個信號。
這個現象也不難解釋,世間的人,盡管身份地位不同,目標追求各異,但終究逃不過名利二字。正如太史公所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于公于名來說,土豆在大明全境的推廣種植,可以養過無數的百姓,讓人口基數不斷增加,讓大明上升到一個新的頂峰。而這件事情是在他們這群臣子手上辦成的,勢必會被載入史冊,供后人崇敬。
于私于民來說,雖為官紳,但終究還是民,雖然這件事情利國利民,但百姓們能真正從中獲得的利益又能有多少呢?頂多就是不再為飽腹而奔波發愁罷了。真正占了利益大頭的不還是他們這群士紳之家,這群坐擁土地佃戶無數的豪族大戶。
所以,此等三贏之事,自然是不會有人阻攔的。一時間,包括朱厚照在內的一干大明帝國的掌舵人,都嘗到了這“農業改革”帶來的甜頭和快樂。
甚至還有不少官員開始研究如何從這農業中獲得政績作為自己進身之階的門路,一時間國內發展農業的熱情高漲。
做完了土豆的一系列政策之后,我們的小朱同志也沒有急著回豹房繼續自己的新婚燕爾,反倒是心頭有了一個更大的計劃。
要知道,后世我國的農業生產水平之所以能夠發展到如此鼎盛的規模,作物的改良是一個,但更為重要的還是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的變革。而對于農業來說,最大的變革或者說里程碑莫過于果蔬農業大棚了。
所謂的“果蔬農業大棚”,在后世隨處可見。沒錯,你所看到的被塑料薄膜所包裹覆蓋的土地,都可以稱之為“大棚”。
“大棚”的里程性意義就在于它實現了果蔬的反季節性,自此“農業再無四季可言”,,以往只有特定時節才有的時令果蔬能真正的實現全年化無死角供應,彌補了市場上的空白和短板。
而另一個意義就在于,它能切切實實的實現作物的增產和豐收,可以極大的提高作物的成活率,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由于天災導致的欠收和減產。
而對于朱厚照來說,最實用的意義還是在于“大棚”的構造和使用原理很簡單,綜合起來也就無非是四個字罷了:吸熱保溫。
只要自己能夠在這個時代造出真正意義上哪怕只是簡便版本的“大棚”,毫不客氣的說可以給大明的國運續費二百年!估計也沒有后世的偽清統治者和蠻夷入侵什么事了。
都說明朝之亡,亡于經濟。這確實是毋庸置疑的,到了每個朝代的末期,中央的財政逐漸出現赤字,而真正的財富卻被那些世家大族給逐漸掌握,民間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百姓們沒了活頭,經濟上對財富的重新分配有著極大的渴望,此時不造反更待何時呢?
當各地流寇四起,邊疆又有蠻夷寇關,朝廷沒錢支付軍費糧餉,無人愿意與之賣命,這樣的情況下你不滅亡誰滅亡?
不過明廷之亡,可不止亡于人禍,更是亡于天災。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東西是永久的,萬物皆有保質期,一個國家的國運也一樣。
或許是大明帝國的保質期到了,換句話說也叫做氣數已盡。不但出現了之前所述的內憂外患,更是遇到了致命的天災:小冰河時期。
由于季風氣候的不穩定性使得我國的氣候災害具有頻率高、強度大的特點。發生的重大氣候災害往往很易引發社會危機,導致重大農民起義的爆發,甚至成為社會動蕩乃至朝代更替的導火索。
這也是造成我國歷史上百年尺度的冷暖變化與社會經濟的衰落呈現同期性、盛世往往悄隨“流火”而去的重要因素。
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枚不勝舉,例如大明的末期,倒霉的崇禎皇帝就是在小冰河時期內遇到了大旱,導致以河南為中心的大部分中原地區顆粒無收,百姓們沒了活頭,也才爆發了李自成,張獻忠這群人引導的農民起義。
而后世偽清時期爆發的太平天國運動,追根溯源其罪魁禍首依舊是這個可惡的小冰河時期。
而小冰期對一個農業封建社會最直接也是最致命的打擊正是讓你的作物顆粒無收,讓你的百姓不能果腹,從而引發一系列的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
但是,只要有了這果蔬農業大棚,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被小冰期所荼毒啦!在大棚之內種植的作物很大程度上是可以人工調節和控制溫度濕度的,這樣一來自然災害和氣候的影響自然也就微乎其微了。
所以說,大棚這個東西可以給大明續命百年,絕非危言聳聽。朱厚照現在干的事情,很有可能可以改變整個民族的命運,甚至整個世界的命運。
畢竟一直存活延續和繁榮的帝國文明,誰能保證有一天不會提前開啟新航線,提前走出世界,就如后世的那群強盜做的一般,用堅船利炮,用先進的技術和完備的制度,狠狠地將他們的國門叩開!讓他們在這個時空為歷史上犯下的罪孽買單。
要知道,作為世界上最為優秀的種族之一,華夏民族向來都不是一個安居一隅坐吃山空的頹廢民族,我們有著無與倫比的開拓精神和進取精神,有著整個地球上傳承最為古老,延續時間最為長久的民族文化,有著這個世界上最為動聽的語言,有著這個世界上最為美麗的方塊字,有著這個世界上最挺拔最堅硬的民族脊梁!
早在明朝,我們的土地上就曾經萌發過資本主義的萌芽,早在春秋時期,我們就自主研發出了火藥,早在戰國時期,我們就自主研制出了指南針,這一切的一切,無不在向世界宣揚著這個民族的偉大和優越。
可惜由于后世偽清統治者的固步自封和鼠目寸光,讓別人用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指南針找到了我們,讓這群強盜用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火藥擊潰了我們,讓我們經歷了一個黑暗的時代,也是一個屈辱的時代。
不過既然老天讓朱厚照來到了大明,那么這一切的一切都將不會再重演。誰料百年江山,誰主沉浮!誰論萬千國域,誰統天下!
他秦始皇能做的,我朱厚照也能做!而且只會做的更大,做的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