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勃然大怒,三弟舒爾哈齊居然沒有知會他一聲,獨自一人前往遼陽,去見他師父了。
顯而易見三弟是去投奔。
因為他與三弟有分歧,將他們目前所統屬的女真族人一分為三,支持入籍大明的,不支持的,或中立的。
當時三弟就異想天開地說,要帶領愿意入籍大明的族人先去。
這會兒與他不辭而別,偷偷去了遼陽…努爾哈赤的心有點痛。
他也沒有派人去攔截,一來既然三弟心意已決,即便攔截回來又如何?二來傳到師父耳中,也不好。
所以任憑舒爾哈齊去了。
努爾哈赤也心知肚明,說到底還是因為自己底氣不足,不敢公然宣稱就是要建立屬于自己族人的政權。
實力不允許,有什么辦法?
想著三弟如果真的帶領三分之一建州女真族人入籍大明而不與他為伍,那他不僅實力大減,而且還會嚴重族人的斗志,盡管此時此刻已然大受影響。
努爾哈赤感覺離自己的理想似乎已經漸行漸遠了。
舒爾哈齊的確沒有與他大哥商量便獨自出來了。
因為觀念不一樣,商量最后也不會達成共識,只會產生混亂爭執,就像這次看似開明的征詢族人意見一樣,其實什么都沒解決。
最后還得需要他們這些領頭人來做出抉擇。
既然如此,舒爾哈齊也就不想與大哥商量了。自己一個人出來,準備去遼陽見大明皇帝。
不過在去遼陽之前,他想去一趟寬甸見尼堪外蘭一面。
只知許多族人去投奔尼堪外蘭,感覺在那邊日子肯定比他們好,但也只是停留在耳聞乃至想象中,他并非親眼所見,所以很想去了解一下。
畢竟他也想走這條路,不想跟著大哥打打殺殺,最后還沒能改善族人的生活,眼下不就是這個境況嗎?
穿過鴉鶻關,沿著一堵墻堡、孤山堡一路南下,便可抵達寬甸。
寬甸與朝鮮隔著鴨綠江,位于遼東的最東邊,盡管是建立不久的新城,可因為有尼堪外蘭鎮守,投奔過來的女真族人越來越多,這里人氣已經很旺了。
所到之處,都能見到有本族人正忙碌地開墾種植,給人一種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感覺。
這正是舒爾哈齊內心想要的。
尼堪外蘭得知舒爾哈齊來了,忙去迎接。盡管他們之前是敵對的關系,但自打他入籍大明后,與努爾哈赤已經和好了,至少他不抱有任何偏見。
而舒爾哈齊是努爾哈赤最得力的住手,這時候怎來找他?
兩人見面寒暄客套兩句后,舒爾哈齊便稟明自己的來意,直言他就是來向尼堪外蘭“取經”的。
“我還以為老兄也是來投奔的呢。”尼堪外蘭打趣著,繼而又認真地道,“原來是有心入籍大明,那趕緊行動,反正到最后一樣,都得成為大明一份子。越早行動,待遇只會越好。”
“來的途中我好像看出來了,此刻瞧將軍一副志得意滿的樣子,更是感覺出來,但我既然來了,還想問一句,表面看著熱鬧,內心舒坦嗎?”
“當然舒坦。”尼堪外蘭脫口而出,興奮地道,“難不成我還欺騙老兄?其實老兄自己可以想象,陛下待我不薄,族人又如此看得起,我心里能不舒坦嗎?你要入籍大明,陛下最起碼也得封你一個游擊將軍做做,鎮守一方,只是你大哥同意嗎?”
“將軍問到我心坎了!”舒爾哈齊笑了笑說,“大哥擔心的地方比我多,他不及我態度堅決。”
“咱也不必見外,我看你大哥準確地說不是擔心的地方比你多,而是他的野心比你大。”尼堪外蘭直言不諱地道,“所以他不想被人統治,只想統治別人,入籍大明自然不是他所愿。”
舒爾哈齊沒吱聲,等于是默認了。
“看來還是我倆的思想一致哈。”尼堪外蘭笑道,“只要能過上好日子,而且還能力所能及幫助到族人過上好日子,這輩子不就算成功了嗎?”
“大哥說我是尼堪外蘭第二呢。”舒爾哈齊自我打趣道。
“我知道你大哥打心里瞧不起我,你這樣做,你大哥肯定也不開心。識時務者為俊杰,你大哥眼下還沒有這個實力與大明相抗衡。”
“大哥自己也清楚。”舒爾哈齊點頭。
“那他想怎么著呢?”
“不是讓我先來開路嗎?”舒爾哈齊如是般回道。
這時候他當然不會將他大哥強烈的態度告訴尼堪外蘭,包括即將要見的大明皇帝朱翊镠。
“以你大哥的心,即便入籍大明,恐怕也是心不甘情不愿。”尼堪外蘭道,“好在陛下是他師父,他這個徒弟應該會聽師父的。”
舒爾哈齊不得不承認尼堪外蘭很懂得大哥,畢竟曾經是對手,兩人肯定將彼此都研究透了。
尼堪外蘭接著又道:“老兄特意來寬甸向我取經,算是問對了人,我可以以族人的身份負責任地告訴老兄,入籍大明要趁早,絕對是明智之舉。”
“多謝將軍坦誠相告,我與大哥一定會鄭重考慮將軍給出的建議。”舒爾哈齊還是暫時將自己與大哥“捆綁”在一起,而沒有刻意分開。
“不必客氣,你我本是同族人,如今想來,當日與你大哥決戰也是不該,還是希望族人都能過上好日子。大明皇帝走了一條與歷朝歷代皇帝截然不同的道路,就沖這份底氣,我們當支持。”尼堪外蘭豪邁地說道。
這一刻舒爾哈齊也感覺出來了,尼堪外蘭敬佩大明皇帝的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率先入籍大明有多么自豪。
與尼堪外蘭一席話,也讓舒爾哈齊更加堅定了要步尼堪外蘭的后塵。
感覺大哥說他是“尼堪外蘭第二”原來還真是準確,他發現與尼堪外蘭的思維要比與大哥的思想近得多。
他與尼堪外蘭好像是一路人,都是現實感很強的人,而大哥終究還是有野心、有遠大理想的人。
與他這個三弟真的漸行漸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