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之戰時,豐縣的曹操也已經打造完攻城器械。為了今后不被劉備新城墻阻擋腳步,曹操將東征大軍全數聚集到了豐縣。
曹操知道其他攻城器械沒有作用,專心打造了數百臺云梯和飛樓,還準備了一堆飛鉤和長竹梯。
而小沛這邊,關羽也發現了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他讓工匠在每面城墻上新建了十數座馬面。
上次曹仁攻城,城墻上的士兵因為角度原因,只能攻擊正面或者側面的一部分士兵,攻城方只要小心,能無傷到達城墻下,對守城非常不利。
“報將軍,曹操大軍云集豐城,已有十余萬人!”
關平問道:“可是晝入夜出之計?”
“斥候隊日夜不輟,未見曹軍夜間出城。”
關羽說道:“某親寫書信,汝遣人速送于大哥手中。”
“是!”
小沛城中只有三萬多人,可關羽一點都不急,他相信小沛的城墻。寫信給劉備也是讓劉備解決完江東之后,再回兵殲滅曹軍。
五天后,曹操率大軍屯于小沛西門外三十里處。曹操知道劉備軍不可能投降,也不搞這些虛招,休整一天后,大軍直接攻向小沛。
曹軍不像劉備軍一樣有水泥,填護城河的主力還是沙袋。在轒輼等類似的戰車幫助下,曹軍一點點無傷填完了護城河。
為了試驗新式戰法可否成功,曹操沒有四面圍城,而是只攻西門一面城墻。
上午搞定護城河,下午攻城戰正是展開。
曹軍第一批攻城的戰士是千余名死囚,曹操許諾攻下小沛便赦免他們的死罪。有了活路,這些死囚士氣高昂。
這些死囚推著三臺云梯、兩臺飛樓向小沛進發,劉備軍見只有這些敵軍進攻,且敵軍都在攻城器械里面,甚至連箭都不射了。
但當云梯和飛樓接近城墻的時候,馬面里突然射出數支手臂粗的箭矢,一下就刺穿了飛樓。
這便是關羽準備的特殊武器——床弩,當然現在還只是叫強弩。這些床弩可以一次連發數支箭,也可以發射手臂粗的箭矢。這種箭矢說是箭矢,其實和長矛沒什么區別。
而且這些箭矢頭部都有倒鉤,尾部還綁著繩索,繩索的另一頭連接在城墻后的巨石上。待射中攻城器械后,劉備軍解開固定巨石的繩子,巨石下墜,扯動箭矢,將攻城器械直接拉倒。
十幾米高的飛樓倒下,立刻變成碎木。劉備軍再度拉扯箭矢繩索,將箭矢收了回來,用絞盤拉起巨石,準備下次發射。
三臺云梯和兩臺飛樓,在床弩的攻擊下,很快變成破爛。藏身其中的曹軍死囚大都死亡,少數活下來的人也被隨后到達的普通箭矢收割了人頭。
見到死囚的慘狀曹操沒有心疼,可小沛的準備讓他皺起了眉頭。
荀攸說道:“主公,欲破小沛,非以量取勝不可。”
讓攻城士兵一點點進攻,和送人頭沒有區別,只有一波全數壓上,讓城樓中的床弩來不及處理攻城器械,才能讓士兵有翻越城樓的機會。
曹操揮舞將旗,曹軍全線進攻。只是小沛也不是長安這樣的都城,一面城墻也只有3里,這還是劉備控制后擴建了,原本更短。
一輛飛樓,它的底部長度在6米到8米,哪怕讓它們并排前進,小沛的城墻也只能容納150輛,而曹軍自然不可能讓150輛車并排進攻。在曹仁的指揮下,一共50輛飛樓和云梯慢慢推向了小沛。
為了防止小沛城中有投石車向這些飛樓和云梯進攻,曹仁在它們后面布置了數十臺投石車,一刻不停的向城中拋投石塊。只是曹軍注定要失望了,關羽根本沒有在城中設置投石車。
這一次進攻的飛樓過多,果然如荀攸所想,小沛城中的床弩沒有那么多,來不及破壞飛樓,漸漸地有了曹軍登上了城墻頂,預想當中的箭雨來到了。
面對城墻背部的難題,這些登頂的曹軍早有準備,云梯和飛樓內早就備好了竹梯,頂著箭雨一點點將竹梯順下城樓;另一部分曹軍手持飛鉤,固定在樓頂,準備吊下城墻。
“嘩啦啦!”
竹梯剛放到城樓下還沒事,可曹軍順著竹梯向下走的時候,支撐竹梯的土地塌了。不是小沛的地質支撐不了幾個曹軍的體重,而是城墻后面的一大片地方早就被劉備軍特意挖空了。
挖完了這一長條的壕溝,劉備軍還在上面覆蓋了偽裝物。曹軍一時沒注意,許多人摔死了。
沒有了竹梯,曹軍只能仰仗飛鉤下城樓,被堵在城樓上的曹軍只能屁股對著城內,防止被城內的弩手射中。
下城速度緩慢,飛樓和云梯上的曹軍就被堵住了,他們想向城中的弩手射箭,壓制弩手。可這時候他們才注意到,城內的弩手不是站在平地上,而是全部藏身于小樓之中,小樓還是水泥做的。
城中弩手的安全度和城墻內的弩手沒有多大區別,曹軍絕了對射的念頭。
此時,利用飛鉤,有許多曹軍降入了劉備軍挖的坑內。他們砍斷一架掉落坑中的竹梯,分成數段,準備利用這些短梯爬出坑外。
然后,小樓中的劉備軍就向他們砸了魚油,火把也如期而至。其后,坑內就燃起了大火,火焰和煙霧讓曹軍一個也沒能爬出來。
腳下的大火讓曹軍放棄了繼續用飛鉤爬下城墻,他們紛紛從內城樓頂攀到外城樓頂。
看著城樓頂趴著越來越多的曹軍,仿佛用背后的盾牌組成了屋檐,曹操知道城內肯定有變故,果斷鳴金撤兵了。
隨著曹軍的撤兵,五十架攻城器械也損失殆盡。沒有了攻城器械的掩護,撤退時曹軍的損失反而比進攻時多。
“城內有火坑?”
“是的主公,本有數千將士殺入城中,不想坑中突起大火,將士死傷慘重。”
“公達,有何策破之?”
荀攸問道:“登城馬道處可有破綻?”
“馬道處確無坑,然馬道早有鐵門,且已上鎖。”
“鐵門前可容幾人?”
“在下粗觀,不足二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