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尼洛夫和納西莫夫都吃了一驚,不明白李驍怎么突然跑過來了,難道是瓦拉幾亞那邊出了變故?
想到這兒,他們趕緊吩咐道:“快請大公閣下進來!”
李驍進來時的樣子進一步加強了科爾尼洛夫和納西莫夫的擔憂,原因很簡單,他不光是一副風塵仆仆的樣子,更重要的是臉上寫滿了憂慮和焦躁,如果沒有出大事他絕不可能是這個樣子!
“我的朋友,出什么事情了?”科爾尼洛夫趕緊問道。
“給我點水,最好再來點吃的,我快累死了!”
李驍一屁股坐到椅子上一邊喘息一邊回答道:“我剛剛從伊斯坦布爾過來,有幾個壞消息要告訴你們!”
科爾尼洛夫和納西莫夫都是一愣,他們還以為瓦拉幾亞出事了,誰想到某人竟然是從伊斯坦布爾過來的,這就有點牛逼了,誰不知道自從開戰后邊境就被封鎖了,俄國和土耳其斷絕了外交關系,俄國人別想去土耳其,土耳其人也別想來俄國。
而李驍竟然堂而皇之地往敵國的首都走了個來回,好吧,天知道還有什么是這位大公辦不到的。
李驍則繼續說道:“根據我在伊斯坦布爾得到的消息,英法聯軍的后續部隊仍在持續登陸土耳其,初步估計兩國參戰兵力可能高達三十萬以上!”
科爾尼洛夫和納西莫夫心臟又是咯噔一跳,雖然他們對英法增兵有心理準備,但這個數量真心是沒有料到。按照這個估計俄國將面臨一百三十萬的敵軍,這個數字實在是嚇人。
因為按照他們的估計,俄國能夠動員的兵力頂多也就是在一百萬上下,撐死了一百五十萬。
一百三十萬的敵人幾乎要耗盡俄國所有的潛力,甚至可能連帶民生和經濟都會崩潰。而且仔細地計算的話,對英法來說還有動員的空間,人家依然可以繼續增兵。
僅僅是簡單地計算一下數字就知道形勢有多么糟糕,只不過更糟糕的還在后面,因為李驍馬上繼續說道:“英法準備繼續嘗試突破海峽的封鎖,為此他們征調了近百艘商船,初步估計頂多還有十幾天他們就會開始行動了!”
好吧,科爾尼洛夫和納西莫夫的心臟又不爭氣地跳了下,這個消息實在太糟糕了。一旦英法突破了海峽的水雷封鎖,那黑海地區的制海權立刻就會易手。而這意味著什么他們實在是再清楚不過了。
納西莫夫立刻說道:“我立刻再組織布雷!”
李驍卻搖了搖頭道:“我想僅靠水雷恐怕已經無法封鎖海峽了,看英國人和法國人的意思,這回是不惜代價一定要突破封鎖!就算你布置再多的水雷也沒用!”
納西莫夫也知道這個道理,只不過不管怎么樣他都還是想再試一下,至少也能多炸毀敵人幾艘艦船不是。
李驍嘆了口氣道:“我不是阻止您去布雷,而是告訴您當下還有更重要的任務等待著你們,如果你們不盡快組織撤退,一旦英法海軍突破了海峽的限制,那你們就走不了了!”
科爾尼洛夫和納西莫夫這才想起他們還被圍困在伊內阿達,可想而知一旦英法海軍突破封鎖,那伊內阿達的守軍絕對是甕中之鱉,只有死路一條!
可是撤退哪有那么簡單,他們需要時間去組織啊!更何況敵人的攻勢還一天比一天猛烈,看聯軍的架勢絕不會允許他們輕松撤退的!
“我知道!”李驍笑了笑道,“所以我一收到消息,知道我那位叔叔終于允許你們撤退了,立刻就組織了一批軍械來支援你們!”
科爾尼洛夫脫口而出道:“是迫擊炮嗎?”
是的,他太喜歡迫擊炮了,這種不起眼的武器在戰場上發揮了大作用,幾乎是一線部隊唯一的火力支援武器了。
而且和傳統火炮相比,迫擊炮的生存能力高了一大截,聯軍裝備的火炮很難威脅它,它彎曲的彈道用作支援實在是太給力了。如果可以的話科爾尼洛夫想要一百門,不兩百門更好!
“我給您帶了五門迫擊炮以及幾個基數的彈藥,不過這并不是重點!”李驍很是平靜地回答道。
“那重點是什么?”科爾尼洛夫繼續急迫地問道。
“重點是地雷!”李驍清了清嗓子朗聲回答道。
地雷?
自從見識了新式水雷的威力后,不管是科爾尼洛夫還是納西莫夫都不敢忽視帶雷的武器的效能了。顧名思義地雷應該是埋在土里面的雷吧?
沒錯!李驍打了個響指高興地回答道:“就是埋在土里使用的,可以有效地封鎖和殺傷敵人的步兵,起到阻礙敵人進軍的效果!”
科爾尼洛夫和納西莫夫一齊問道:“好用嗎?”
是的,現在他們已經沒工夫問管不管用了,而且以某人一貫的靠譜,不管用的武器他是不會推薦的,既然某人這么推崇地雷,那絕對是其獨到之處的!
李驍則繼續介紹道:“我帶來一萬枚地雷,以及相關的工兵,可以立刻就敷設在關鍵的陣地前沿,敵人的步兵踩到了至少要交代一條腿!”
只有一條腿?
科爾尼洛夫和納西莫夫對地雷的威力有些失望,因為他們從小到大的教育都是武器的威力越大越好,能給人炸得粉碎是最好。
“沒有那個必要!”李驍耐心地解釋道,“炸傷和炸殘敵人比直接殺死他們有意義得多…你們想想,殺死了敵人就是一錘子買賣,搞不好我們還得去處理尸體…而殺傷他們,敵人的負擔會更重,需要治療需要藥品需要人去照顧,殘廢了更是極大的負擔…”
科爾尼洛夫和納西莫夫震驚了,因為李驍這一本正經的解釋讓他們感到不寒而栗,不可否認某人的話很有道理,但怎么聽怎么覺得邪惡,簡直是魔鬼才有的思維好不好!
“別管什么魔鬼了,”李驍苦笑道,“如果不對敵人狠一點,不想盡辦法給他們制造麻煩,我們怎么可能挺得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