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要不是你阻攔,搞不好,納爾就成功了。”
希芙習慣性的給托爾開脫…和以前一樣,托爾這個人缺點和優點總是一樣鮮明,他總是能做出讓人出乎預料的事情,好事壞事都是如此。但大體上他做出的蠢事更多一點,畢竟他以前和個熊孩子差不多。
而希芙已經習慣了自己在托爾做出一些蠢事之后給他擦屁股,然后幫他開脫。這玩意已經成了本能。
這會兒也是如此。
其實托爾阻不阻攔,最后納爾和格爾都會有一戰,只不過那時候格爾的優勢更大一點而已,畢竟格爾不需要承受那么大的傷害,可以以更完整的狀態來面對納爾,也就是說,托爾的作用是反的!
但希芙本能的不希望托爾知道這種事,其他人就更不能知道了。
所以她選擇撒謊!
當然,希芙也不敢肯定。畢竟要是黑死劍的力量不被消磨,也是有機會反殺格爾的,但這只是小概率事件。
“是嘛…那就好。”托爾真信了。
他是不會懷疑希芙的,就像托爾總是上洛基的惡當一樣,他并不是天生智商低,一般人想要騙過托爾,還真有點困難,這家伙在某些方面和野獸一樣,直覺準的很,但卻對身邊的人沒辦法。洛基坑托爾坑了不知道多少次,但每次托爾都會上當,就是因為他十分信任自己身邊的人!
希芙有點尷尬,但還是沒說什么。
有些東西真的很難改變。
而就在一群人糾結格爾的時候。
遠在地球那邊。
全世界,都因為格爾造成的余波,陷入了風波。
其中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太平洋中間的那只巨大手掌!
這玩意可值錢了!
需要長途旅行時,我們有多種多樣的交通工具可供選擇,如乘船、坐車或坐飛機。這些交通工具的發明,源于人類對海、陸、空三個領域的持續探索。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我們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也日益深入。我們了解了宇宙和地球的誕生歷程,掌握了陸地生物的眾多信息,甚至探索了深海動物的生活習性。然而,有一個地方至今仍令人類束手無策,那就是地球的內部。盡管人類在一百多年前就開始嘗試接觸它,但至今仍未能成功深入其內部。這引發了人們的諸多疑問:地球能被挖穿嗎?地下1萬米的地方究竟是怎樣的?如果從地表一直挖到最深處,我們又會發現什么?地球的結構是怎樣的呢?它是一個直徑、質量和密度都位居太陽系前列的類地行星。地球以約24小時的周期自轉,這使我們能夠欣賞到日出日落的美景。同時,它還圍繞太陽公轉,從而帶來了四季的更替。此外,月球以27.3天的周期圍繞地球旋轉,為我們演繹著月圓月缺的變換。那么,地球的內部結構又是如何的呢?它類似于一個雞蛋,由“蛋殼”、“蛋白”和“蛋黃”三部分組成。最外層的“蛋殼”是地殼,盡管它厚度僅有40公里,卻是地球表面與內部世界的分界。中間部分的“蛋白”被稱為地幔,其厚度達到了驚人的2900公里。而最中心的“蛋黃”則是地核,它是地球的內部核心,掌控著地球的重力與磁場。
那么,我們是否已經深入探索過地心深處呢?事實上,盡管我們尚未直接抵達地心,但科學家們早已通過地震等自然現象獲取了地心深處的大量信息。這些數據為我們揭示了地球深層的奧秘,也為我們未來的探索提供了寶貴的線索。
1910年,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首次探測出地殼厚度。他在觀測中發現,地震波在地下50公里處出現折射,這表明地下40公里以后的地質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導致地震波無法繼續傳播。為了紀念這一重要發現,人們將這個“蛋殼”與“蛋白”的分界面命名為“莫霍面”。隨后,在1914年,另一位地震學家古登堡又有了新的發現。他發現地下2900公里深處存在另一個分界面。這個位置恰好是“蛋白”地幔與“蛋黃”地核的分界,因此人們將其命名為“古登堡面”。自此,地球被人類劃分為三層結構。但地球的深處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奧秘呢?地殼、地幔和地核,這僅僅是地球結構的粗略劃分。實際上,地球的內部構造比雞蛋還要復雜,各層結構如同洋蔥一般層層包裹著地核。從外到內,這些層次依次為:地殼、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層、過渡層以及內地核。我們腳下堅實的陸地,以及海洋的底部,都是由大小不一的碎片所組成,它們的高低起伏極大,例如青藏高原的厚度超過65公里,而海底陸地的厚度則大約在5至10公里之間,且分布極為不均。
這些碎片相互拼接,共同構成了地殼。全球地殼的平均厚度大約為20公里。地殼中包含了九十多種元素,其中氧、硅、鋁、鐵、鈣、鈉、鉀、鎂這8種元素的含量最為豐富。當這些元素在某處大量聚集時,便會形成礦洞。然而,這些元素大多時候都是以化合物的形態存在,例如我們熟悉的各類巖石。根據地質學家的研究,地球上的巖石年齡揭示,地殼并非自地球誕生之初就已存在。
與地球46億年的悠久歷史相比,地殼的最古老年齡僅為39億年。據此,科學家們推測,現今僅有的20公里厚地殼可能主要是由火山活動和造山作用塑造而成的。地幔則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兩部分,其中上地幔與地殼之間可能存在一層軟流層,它被推測為火山巖漿的主要來源。而下地幔與地核之間的溫度則高達3500c以上。
再深入到地核,它被分為外核層、過渡層和內核三層。外地核的介質為高溫流體,厚度達到2080公里。過渡層厚度為140公里,其與內核的交界處溫度約為6300c。而內地核的直徑約為2500公里,溫度高達6600c。隨著我們向地球的中心深入,溫度和壓力都在不斷攀升,這使得人類對地球中心的探索變得異常艱難。上述所有關于地球內部的數據,都是科學家們通過精密的儀器檢測和嚴謹的推算得出的。迄今為止,人類所能抵達的最深位置僅為米,那么在這有限的探索距離內,又蘊藏著哪些未知的奧秘呢?
在北極圈的科拉半島上,隱藏著一個不起眼的洞穴。盡管四周環繞著生銹的螺栓和金屬廢墟,這里仿佛是一個被遺忘的廢棄工廠,但這個洞穴卻吸引了無數探險家和科學家。因為,這里正是地球上最深的人造井——科拉超深井,其深度曾達到驚人的米。在蘇聯時期,科學家們在這口井中發現了單細胞生物化石、金礦層以及珍貴的水源。這些發現為人類在地質、歷史和生物等多個領域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數據。然而,隨著蘇聯的解體,這口深井的挖掘工作也被迫停止,留下了無盡的遐想與探索空間。但在20多年后的某一天,由于資金緊張,蘇聯決定終止該項目,這片土地也因此被遺棄,鮮有人至。盡管如今這里已是一片荒涼,但在那段時間里,這里每天都有新的發現。當鉆探深度達到6700米時,科學家們驚喜地發現了已滅絕的單細胞生物化石。這些化石的出現,填補了人類史前單細胞化石的空白,為研究生物進化和板塊運動提供了珍貴的素材。而當鉆探深度進一步達到9000米時,金礦層的發現更是令人振奮。科學家們推測,這些金礦可能是遠古時期墜落的含金隕石經過地質板塊運動后,被深埋在地底的結果。但遺憾的是,后續資料并未詳細記載這些金礦是否得到了開采。鉆探至米深處,依舊是片麻巖的蹤跡。科學家們原本預計在7000米左右就能抵達玄武巖層,然而實際情況卻始終未能如愿。隨著深度的增加,巖石密度逐漸降低,這無疑為鉆孔工作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同時,鉆孔過程中不斷有礦物水涌出,增加了工作的復雜性。當鉆探至米時,溫度已飆升至約180c,且這里的巖石異常堅硬,使得挖掘工作異常艱難。最終,由于蘇聯的解體導致資金短缺,項目無奈中斷。倘若該項目能持續進行,未來將揭曉怎樣的奇跡呢?
鉆探至地下深處,會揭示出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呢?舉例來說,在地下12米左右,這是除人類外的其他動物能夠挖掘的最深位置,隱藏著諸多未知的生物世界。再深入至地下35米左右,著名的秦始皇陵墓靜待發現,而地下150米左右,則藏著烏克蘭的地下兵工廠,彰顯著人類工業的深不可測。同樣深度下,瑞典的拉薩銀礦酒店也令人矚目。
隨著深度的不斷增加,地下700多米處,遍布著眾多礦洞,其中就包括中國的中微子實驗室,探索著宇宙的奧秘。而地下2000多米,則是格魯吉亞的庫魯伯亞拉自然洞穴的深度,仿佛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入口。再深入至地下2400多米,中國的暗物質探測實驗室正努力探尋著宇宙中的神秘物質。當然,地下深處還蘊藏著許多寶貴的礦產資源。例如,地下3900多米處,南非的金礦閃耀著誘人的光芒。而地下2800多米的地方,液態金屬和礦物質組成的巖漿在滾滾流淌,正是這些金屬海洋的旋轉,賦予了地球磁場和方向。而且,正是由于地殼的保護,我們得以幸免于大部分來自太陽的輻射。然而,當我們深入至地下4800多米時,那里的壓力變得極為巨大,即便是那些長期生活在深海高壓環境中的生物也難以在此生存。
對于地球深層的探索,我們目前仍面臨諸多未知。盡管科學家們提出了各種關于地核的假說,但尚無直接證據來揭示地核的真實面貌。有人說地球中心溫度極高,任何物質都會被融化,因此地核應為液態礦物質;而另一些人則認為,地球中心富含鐵元素,且地幔中的鐵元素持續向地核遷移,使其成為固態。甚至還有假說認為地核由兩種截然不同的物質構成,或者地球中心是水晶體。
地球能否被挖穿?
先說結論:以目前人類的科學技術水平,挖穿地球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在深入地下發掘的過程中,我們面臨著五大難以克服的挑戰:
首先是源源不斷的滲水問題。地球深處潛藏著豐富的水源,挖掘時地下水會不斷涌入礦洞,這不僅影響了挖掘進度,更可能引發礦洞的坍塌,因此這是人類在深洞發掘過程中需要首先應對的難題。
隨時爆炸的氣體,地下深處成分錯綜復雜,可能蘊藏著數億年的煤炭、石油或天然氣等易燃易爆物質。因此,深入地下發掘時,必須使用能夠破碎巖石且不會引發高熱或撞擊風險的專用設備。
可以融化一切的超高溫,地下熔漿的溫度高達數千攝氏度,且厚度達數千米。在鉆探過程中,高溫巖漿可能隨時噴發,而目前人類制造的任何防高溫設備都難以抵擋這種自然界的超高溫度。
防不勝防的輻射,即便克服了上述難題,當地心深處時,還需防范放射性金屬礦石帶來的輻射傷害。地球的中心可能遍布這類礦石,對發掘者構成嚴重威脅。
難以忍受的高壓,隨著挖掘深度的增加,高壓環境逐漸顯現。鉆孔在高壓作用下可能發生變形,因此需要采取措施確保孔洞的穩定性。這包括設計能承受400多倍壓力的孔洞、制造抗高壓設備或采取其他抵消高壓的措施。
若能克服重重挑戰,我們是否有望在地球上鉆出一個孔洞,進而修建一條穿越地球的隧道?目前,乘坐飛機從地球一端飛至另一端大約需要一天的時間。倘若真的存在地心隧道,那是否意味著我們能在短短不到一小時的時間內,從地球的一側直接穿越至另一側?遺憾的是,答案并非如此。
除了需要應對鉆孔的艱難險阻,我們還需要構建制冷設備以及能夠承受極端環境的隧道。更為關鍵的是,接近地心處的溫度極高且壓力巨大,人類在如此嚴苛的環境下,恐怕難以抵達地心的核心區域便已遭受致命威脅。
但即便如此,各國對于地底的探索依然沒有停止。
沒辦法…在航空技術沒能取得突破之前,往地底挖才是獲取資源的最佳方式。
現在一座包含地底稀有金屬元素的巨大雕塑出現在了太平洋中央,可把各國給饞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