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克托與亨利伯爵談成交易的同時,意大利地區同樣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1848年2月29日,法國的二月革命勝利的消息傳到了維也納。奧地利革命者和進步人士把法國革命視為奧地利政治變革的先聲。奧地利帝國其他地區發生的革命——倫巴第、威尼斯進一步掀起了另一輪革命的高潮。
處在奧地利直接統治下的倫巴第和威尼斯一直進行反對奧利的統治斗爭,1848年初的“米蘭雪茄騷動”是倫巴底愛國者拒不抽煙的運動,其矛頭直接指向奧地利。巴黎二月革命、維也納的三月起義和意大利各地關于改革和實行憲法的消息,將意大利的革命浪潮推到了一個更加高漲的地步。
3月17日,維也納起義勝利和梅特涅垮臺的消息傳到倫巴第的首府米蘭之后,米蘭人民的高漲革命熱情下如同炙熱的巖漿一樣噴涌而出,革命群眾撕毀的奧皇頭像降下了奧地利國旗,燒毀了檔案,并且構筑街壘與拉德茨基元帥對壘。
自知自己手下現在遍地二五仔的拉德茨基元帥理智的沒有與他們發生大規模的沖突而是將軍隊撤退到了四角要塞中,米蘭地區被一群心懷革命(不滿)精神的倫巴第人占領,革命精神持續高漲的威尼斯同樣與發生了大規模的行動。雖然在幾乎驅逐奧地利軍隊的時候發生了一點小意外,但是威尼斯地區的獨立行動還是成功了。
威尼斯與倫巴第的行動固然成功,但是這兩場運動并沒有以消滅、策反奧地利軍隊為目的運動。位于米蘭的老帥拉德茨基更是逃脫,讓奧地利軍隊有了一個主心骨,為后來奧地利的反攻留下了堅實的基礎。
威尼斯與倫巴第的成功就像兩劑腎上腺素打在了整個意大利人的身上,都靈地區的人民的心思都活躍起來,他們號召給威尼斯、倫巴第的起義援助,大學生要求停課,高呼“立刻到米蘭去!”工商業者、學者、院士,大小業主,工人和手工業者都聚集在郵局大廈,等待來自倫巴第的最新消息,聚集在大街小巷的人們紛紛議論起義,要求政府發給武器,要求成立志愿軍,立即對奧宣戰。
高漲的革命熱情眼看就要將自己身下的王座掀翻,撒丁王國國王查理.阿爾伯特同樣也做不下去了,他知道如果這個時候不對奧地利宣戰的話,恐怕自己屁股下面的王位就會直接被推翻。盡管他厭惡自由主義,但是現在也不得不借安撫好這些倔驢的革命群眾。
奧地利帝國或許會在這場戰爭之后將他罷免,但是如果不順從革命的倔驢。薩伏伊王室的王位將會永遠的失去,民意綁架下的查理.阿爾伯特國王自能匆匆向風雨搖曳中的奧地利帝國宣戰。
盡管奧地利帝國對于撒丁王國來說依舊是一個龐然大物,但是這個巨人現在也陷入泥潭中能夠給予意大利地區的支援并不是很多。
奧地利和撒丁的戰爭在民意的逼迫下展開,教皇國、托斯卡納大公國、那不勒斯王國同樣也被民意綁架不得不與奧地利進行戰斗,革命中的意大利永遠不是英國愿意看到的,他們非常害怕法國在這個時候插上一手。
不過鑒于查理.阿爾伯特國王非常識相的宣城意大利人自己干的策略沒有向法蘭西求助的意圖,英國也樂意看到,甚至帕麥斯頓自告奮勇的幫助奧地利與撒丁調停。
帕麥斯頓建議維也納地區放棄倫巴第與威尼斯保存實力全力鎮壓匈牙利和加里西亞的革命,奧地利方面給出了意見是倫巴底獨立,威尼斯在奧地利的管轄下自治,這個一件不僅僅被英國人否定,就連四角要塞中的拉德茨基元帥同樣也不愿意看到倫巴第在他的手下丟失。
此時的法國國內已經面臨六月革命的襲擊,時任外交部長的巴斯蒂德也害怕武裝干涉會引起全歐洲的戰爭。巴斯蒂德希望奧地利能夠建立一個倫巴第與威尼斯共和國。
囊括了大半個歐洲的國家在圍繞在意大利地區扯皮,英法撒奧三家的意見無法達成統一,時間一點點的被浪費。
撒丁王國的國王自己的小算盤打的十分的精明,他并不急于進攻倫巴第,而是一直督促著當時已經形成獨立事實的倫巴第完成公投并入撒丁王國的計劃,著名的神棍馬志尼導師同樣也加入了幫助撒丁統一意大利的事業中,倫巴第地區的小資產階級和學生大都是他的徒子徒孫,大資產者對于加入哪個陣營都采取隨波逐流的態度。只要不損害他們的利益一切都是可以研究。
倫巴第并入了撒丁王國,撒丁王國的民族勢力更加進一步的高漲,以至于平日里謹慎的查理.阿爾伯特同樣也認為在自己的英明領導下,威尼斯與倫巴第一定會成為撒丁的一部分,然而拉德茨基老元帥給他上了最重要的一課:沒有絕對的勢力,一切兼并都是一句空話。
撒丁軍隊慢慢悠悠的開進倫巴第的時候,四角要塞中的拉德茨基同樣也沒有閑著,一方面奧地利的援軍開入了倫巴第境內,將倫巴第的地方小勢碾碎,兩軍合并一處,將本身就是半農民軍性質標注1撒丁軍隊打的潰不成軍。
外加上教皇國與那不勒斯等國撐著這個時候果斷鎮壓了革命,撒丁軍隊已經獨木難成舟。
清掃完撒丁軍隊的拉德茨基將兵峰對準了米蘭的方向,沒有撒丁援助的倫巴第革命很快便被拉德茨基元帥鎮壓。
8月6日,拉德茨基重新占領米蘭的時候,英法就倫巴第與威尼斯問題終于不在糾結。
查理.阿爾伯特只能與拉德茨基老元帥簽訂了一系列的停戰協定。
被民意綁架的查理.阿爾伯特知道,要想不失去王位只能繼續戰爭,他將目光投向了位于西方的龐然大物法國。
PS:1.撒丁軍隊在吸收了過多自帶干糧進入軍隊的農民軍,從原來3萬多人的基礎上一下擴充到了十萬。戰斗力呈現直線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