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明神宗朱翊鈞執政后期,荒于政事,二十多年不上朝,黨爭長期持續,導致奸臣當道,朝政混亂,民不聊生。
加之,開國初期,明太祖為了江山永固,派那位奇人去斬斷各處大小龍脈,妄圖使天下無龍興之地,以便江山能千秋萬代的傳承下去…
然而,龍脈斷絕,直接導致人間靈氣缺失,很多修行者從此無靈氣修行,術法傳承衰退。
而被斬斷龍脈的靈氣,散落在天地間,被各類草木靈物、妖魔鬼怪吸收…
此消彼長,漸漸地,維護人間正義的力量,直接抵擋不住各路魑魅魍魎、牛鬼蛇神!
時,萬歷四十五年,八月十八日,大明皇宮城南,高大輝煌的太和殿門前,尚膳監里的一大群宮女、太監正應接不暇的忙得熱火朝天。
此時,一位身著太監服飾的消瘦老者,身后跟著四位小太監,幾人高視闊步的進入正在忙活的大殿庭院。
“小李子,準備得怎么樣了?”
“韋公公,您放心,正午之前一定布置得妥妥當當的。”
“那就好!
這“護國法丈”冊封儀式可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馬虎不得!”
“韋公公,小李子曉得!”
“嗯,記住,千萬不可大意,而且,你要全力監督,這個是司禮掌印張公公特別吩咐的!”
“司禮掌印…張公…”
小李子倒吸一口涼氣,瞬間,腦海里閃現出那位權勢滔天的身影,下意識的點頭哈腰示意。
“韋公公,你放心,小李子一定辦妥了,讓您跟張公公滿意!”
“嗯,那就好!”
太和殿門前,庭院中央十幾丈高的樓閣高臺,歷來都是皇帝登基、祭天壇、加冕或舉行盛大儀式之地。
正午時刻,文武百官,皇親國戚,皆整齊而列,數千人“三呼萬歲”之后,百種禮器鐘鼓齊鳴,極盡皇家氣派。
緊接著,一群穿著奇特、華麗的女僧,吹簫、奏樂、嗩吶、打鼓,從文武百官、皇親國戚的列隊中間走來,前頭兩位還旋轉、跳躍的遍撒花瓣,驀地,四周莫名的滿是喃模…喃模的佛音彌漫、回蕩,顯得是那么的神圣而祥和,穿透、洗滌著周圍眾多人的心靈…
而周圍大部分的文武百官、皇親國戚,看到走來的隊伍,皆是身體微躬,面露恭敬、虔誠的神情,有些甚至雙手合十,對隊伍中鞠躬誦拜…
待到距離高臺階梯入口十幾米處,這支大搖大擺“闖”入太和殿、祥和又莊嚴無比的隊伍停了下來。
接著,一位滿臉祥和,身穿錦繡僧衣,頭戴尖頂高帽,脖子掛著一串大佛珠的高瘦老者,從裝飾豪華,紗簾遮掩的法輦上下來。
放眼望去,只見其顯瘦的疾苦臉上,好似帶著佛家的慈悲、善良光輝,讓人們不由自主的想要瞻仰、崇敬。
佛門高僧模樣的高瘦老者,下輦后,習慣性的脖子一扭,環顧周圍片刻,便面含微笑的走向高臺階梯處的幾人。
“南無阿彌陀佛!
貧僧參見陛下。”
高瘦老僧雙手合十,躬身對前方身穿龍袍的明神宗朱翊鈞道。
“呵呵,法丈平身。”
五十多歲的朱翊鈞,難得的心情愉悅,因酒色過度而蒼白異常的臉上,一時之間,似乎變紅暈了些。
“陛下請慎言,貧僧還當不得法丈之稱!”
“法丈所言過謙,陛下早已下召天下,這法丈之稱如何當不得。”
朱翊鈞身旁拿著佛塵的中年太監接口道,語氣、表情滿是示好之意。
“小張子說得對,呵呵!”
“阿彌陀佛,貧僧謝過張司禮好言,不過嗎,這…”
“哎呀,陛下,怒臣直言,待會冊封儀式完,不就是“法丈”了嗎!”
“嗯,對、對,還是小卓子看得明白。
小卓子,可以進行冊封儀式了嗎?”
“陛下,隨時可以!”
“好,那我們上去吧。
法丈,請!”
“陛下,您請!”
朱翊鈞在司禮掌印張成、錦衣衛總指揮使潘浩然、神宮監卓威海的跟隨下,與高瘦老僧并排向高臺頂走去!
萬歷四十三年,三月二十一日早朝,監察御史上奏,舉薦京外六百里的雷山,山上普渡寺有一得道高僧…
豎年,普渡寺高僧——普渡慈航貢一侄女入宮侍奉皇上,僅僅三日,就由昭儀、麗嬪、惠妃四級跳,成為“如”貴妃。
因進奉靈丹妙藥有功,加之替神宮太監主持所有宮內的祭禮和法事,以及眾多大臣的推薦、“如”貴妃的甜言蜜語,明神宗朱翊鈞力排他眾,下召冊封普渡慈航為“護國法丈”,而今,正是召告天下的冊封大典!
“吉時已到,護國法丈冊封儀式開始。”
一道洪亮卻帶著些許尖細的聲音響起,緊接著,已在高臺頂的神宮監太監們,立刻操作著各種奇特的樂器。
一時間,一道道古老而令人神往、虔誠的樂聲傳向四面八大,然后,燒香、朝拜、祭天…
“朕,今日,冊封普渡慈航為我大明王朝的護國法丈,至此,召告天下、上蒼!”
“臣,謝過陛下!”
在聽到朱翊鈞宣告完,面露怪異微笑的普渡慈航躬身行禮,正準備接過圣旨、令牌和大印,突然…
“轟…隆…隆!”
“啊,這…”
萬里晴空,響遍雷鳴!
異變突生…
九道粗壯得令人驚恐的紫藍閃電,從天而降,在高臺上空落下,擊在半空中后莫名的消彌…
震耳欲聾的雷鳴之聲,讓宮中眾人心生寒意,耳朵嗡嗡作響,包括普渡慈航,也感到背后一涼,一絲冷汗冒出,臉上露出一副不可思議的神情。
“這即將完成的冊封,怎么會突生變故?難道是上蒼不…不對啊,老黑不是說天界已隱,只剩破敗的幽冥和人間嗎…”
然而,除了驚天動地的雷鳴,伴隨著從天空傳來的那道驚訝的“啊”聲,雖然,一瞬間,便被閃電雷霆淹沒,但是,宮中成千上萬人都聽到了,更被驚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