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很不尋常,這是百官心里的共識。護衛百官的士卒出自北軍之中,而北軍幾乎是何進的自留地。
在前任北軍中候劉表遷幽州刺史后,新的北軍中候也是何進的鐵桿,前侍御史鄭泰鄭公業。
這位名聞山東、好交游俠的名士,在早年舉孝廉后屢征不就,卻被何進的誠意打動而入京,可以說是何進的臂膀一般的人物。
若說他安排刺殺董卓,百官九成都會相信,畢竟鄭公業對董仲穎的惡感從來沒有掩飾過。
但是他安排人刺殺四大重臣,還將自家舉主給刺成重傷,這未免也太過匪夷所思,總不能是鄭泰迷了魂,被十常侍鬼魂附體了?
鄭泰也難免被這狀況震的頭暈眼花,他也很光棍,直接將兵權交回給劉虞,束手就擒,愿等天子還一清白。
隊伍開始往雒陽城去,心細的劉虞還派人快馬加鞭去探路,先向天子稟報清楚,以免天子與太后被何苗一面之詞說動。
而百官的隊伍也緩慢行至城北五里處停了下來,萬一京城有變,也不至于被一網打盡。
隊伍停下后,劉虞命人自郭區民居內取來救治用品,又喚來了鄭泰,與袁隗、楊彪一起高坐上位,想先將事情捋清楚。
劉虞雙手撐案,沙啞著嗓子詢問道:“鄭公業,勿要有所隱瞞,這事情太大,你兜不住的。”
他也有些受不住了,本來就連續幾日趕路,風塵仆仆,剛到京城附近就收到這么大一份禮物,讓他措手不及。
再看看身邊兩個如泥塑木雕一樣的大臣,劉虞只覺得這京城的日子真沒法過。
“刺殺董卓的兩人是下官安排的,刺殺諸位的刺客與下官無關。”鄭泰將事情攬到了自己身上,至于袁隗他們信不信,那就只能是智者見智了。
楊彪皺了皺眉,開口問道:“你堂堂北軍中候,連禁軍都掌握不好?”
鄭泰雙手一攤,冷笑道:“何伯求將禁軍打造的如鐵桶一般,然而劉景升幾月時間便將禁軍弄的和篩子一樣。這禁軍之中,有多少諸位的親信也不用下官多說了吧?
下官費勁心力才勉強掌握住屯騎、越騎與步兵三營,甚至也不敢保證這三營中到底有沒有清干凈。諸位捅洞的時候很積極,這時候責怪下官補洞不及時,恐怕有些不公吧?”
袁隗是老油條了,面色絲毫不變,穩坐釣魚臺。楊彪還是有些尷尬,吶吶的不好開口。
劉虞卻沒什么顧忌,剛回京城的他近乎局外人,這些個腌臜事跟他完全沒有關系,是以劉伯安皺眉道:“查不出那些人的來歷?”
鄭泰對待劉虞要恭敬不少,苦笑道:“回稟大司馬,據下官看,這些人應該是前些日子里勇士大會演武簡拔出的人,下官看到了兩張熟面孔。
不過應該都是沒有舉主的人物,是自己報名參加的。”
劉虞一怔,隨即面色變得頗為難看,寒聲道:“也就是線索就此斷掉了?就算大會報名不需要身份,他們入北軍任職,難道不需要調查來歷?”
袁隗也痛心疾首的嘆道:“不拘身份,老夫先前便有過此憂,選賢任能安能不問出處?李明遠禍國啊!”
鄭泰冷冷掃了袁隗一眼,譏諷道:“如今的禁軍和邊軍都快一樣了,招募城外難民時,可也沒審清別人來歷,這可都是諸位公卿都點頭了,安能怪罪到李明遠一人身上?”
袁隗眼中精芒一閃,淡淡的說道:“不知許仲康這些排名前列者來歷可審清了,士卒募自流民也是世祖舊制,但郎官若再不問來歷,可就有違祖制了。”
“能為郎官者,自是摸清楚了底細的,太傅勿憂。”
劉虞聽著一陣頭疼,沒想到才年余,大漢竟然破敗到了這種地步。
東漢兵制以募兵為主,與西漢的服兵役不同,其招募對象三教九流皆有。
但這種情況一般只出現在邊軍,邊軍本就以戍邊的罪人為主,招募游俠、逃犯、流民實屬尋常,禁軍招兵一般還是要經過審核的。
然而如今京城本就不比往日,破敗無比,要想招募清白士卒談何容易,否則何進又何必派人遠赴丹楊、泰山等地募兵?
說到底如今大漢對地方的掌控力度不夠了,要想查清楚一千多參賽者的來歷實屬不易,是以也就將位列在前的幾十人查了個遍。
本想著排名在后者最多不過是屯伍之流,無需費力查探,卻不想被鉆了空子。
鄭泰遲疑了下,開口道:“也不是沒有辦法查清。這些人終究不可能是石頭縫里蹦出來的,回京后訊問其接觸了哪些人,抽絲剝繭之下想來也能查到幕后主使之人。”
劉虞等人相顧無言,這當然能查清楚,在國家機器傾力發動的情況下,不可能有人能完全隱藏自己的來歷。
但關鍵問題在于時間,幕后主使策劃了這場刺殺,其必然還有后手,若是一直不能將其揪出來,難 道大家要一直提心吊膽?
就說現在,高位上的三人都是暗自提防著其他人,畢竟從理論上來說,他們都有行刺動機,差別就是有多少能力的問題。
這其中以劉虞的嫌疑最小,因為他在京城幾乎沒有勢力。若是他安排,幾名重臣里至少有一人與他合作了,這種可能性太低。
是以又是劉虞毫無顧忌的開口問道:“有沒有可能…刺殺是董卓安排的?”
以袁隗和楊彪城府都忍不住目瞪口呆,袁隗苦笑道:“董卓刺殺了我等,也無法掌握京城局勢啊。天子尚在城中,京城大兵俱在,安能聽他號令?
說句難聽的,便是老夫的嫌疑,都比董仲穎大的多啊。”
楊彪也點了點頭,示意袁隗說的沒錯,劉虞轉念一想,也是啞然失笑。
董卓一介孟津都尉,便是五大重臣都死了,也輪不到他來掌控局勢啊。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線★★★★★
有賊刺進,傷重。京城遂亂。
——《后漢書·何進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