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底的生態環境,遠比感染者們想象中更加復雜,軟流層比起海洋還要廣闊,深海之中,缺乏陽光都能有那樣多種多樣的生物,在更加深邃的巖漿和地幔中,所能夠演化出來的生物種類,毫無疑問將更加紛繁多樣。
只不過這里的環境是很難孕育出人形生物的,就像是海洋里不可能自然進化出人形這種游泳速度慢的一批的生物。
所以一開始,感染者們猜測的地底人壓根是不存在的,取而代之的是一群地底魚,這個來源不明的情報并沒有得到一致的采信,不過因為提供情報的人是亞克。還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視。并且加強了對地下智慧生物反撲的提防。
同時緊急給地熱提取裝置增加了外殼和防御系統。地熱抽取工廠的搭建,是不可能因為地下存在生物就停止的,城市的能源危機迫在眉睫。繼續擴張下去的話。就要限時供電了,這對于國民士氣來說毫無疑問是巨大的打擊。
地熱能發電廠是必須要建立起來的,為此,席爾瓦緊急開發了用于巖漿中作戰的生化機甲,通過分析之前遇到的地下生物,加上從亞克那里獲得的情報。他們對這種新型裝甲進行了特殊的設計。
首先形狀呈梭形,推進系統采用的是類似魚雷一般的推進方式,這算是機械相對于生物的一種優點。生物因為是一個整體。相對較難進化出可以進行連續旋轉的器官。因而很難使用渦輪或螺旋槳之類的方式推進。
在直線速度上是很難比得上這些體型小動力足的生化機甲的,自然選擇無法進化出來的高耗能,高磨損形態,可以考慮人工的基因調整進行制造。
生物護甲表面采用了隔熱材料,可以很好地抵御巖漿中的高溫,較小的體型和較快的速度,讓他們在巖漿中自保有余。
而他們所搭載的攻擊武器,則不再是尋常的爆炸類實彈武器,而是一個個被堅韌保溫瓶裝滿的液氮。這些武器的推進劑是水或者壓縮的液態空氣,不同的環境下,不同的物質也能起到截然不同的效果。在巖漿中,水會瞬間氣化,完全可以作為推進劑來使用,同時,炮彈所過之處留下的低溫軌跡,對于只能生活在高溫中的地下生物而言,也是致命的。
當裝滿了液氮的保溫瓶撞在目標的身上。就會瞬間爆炸,制造出一大片低溫區。
低溫區中的溫度,會飛速升高,對于人來說,這種溫度可以瞬間把人燒成灰。但對于生活在巖漿中的地下生物來說,這溫度感覺太低了。足以輕松把他們大多數都凍死。
這樣的低溫區對于他們來說就好比是人類面對云爆彈制造的火海,運氣好的話或許能活,但絕大多數肯定都死定了。
除了這些比較單純的純科技類武器,使用魂力激發的冷凍射線等魂導器,也被搭載在了這些載具上面。
雖然巖漿之中,光很難傳播,但魂力本身也不是光,經過一定的調制,是可以擁有比光強的多的穿透力的。射程雖然更近,但是威力也更加強勁。并且可以保證持續輸出。短時間內讓目標的某一處溫度降低到極低的程度。
對付大多數地下生物都可以瞬間癱瘓他們的身體組織。算得上是相當強力的設備了。只可惜這東西唯一的缺點就是沒有辦法實現無人駕駛。
斗羅星的巖漿中富含魂力,這對遠程控制造成了相當大的麻煩。好在生那在這個區依舊是好用的。這才使得這些載具的導航能力不會出現問題。
目前有四十多只這種半生物半機械的兵器,在巖漿中以飛快的速度巡邏,保護著正在建立的地熱能發電機。等到護盾發生器建立完畢后,他們的防御任務就可以減輕很多了。
除此之外,還有幾名志愿者自愿執行探路的任務,去尋找軟流層中其他地區的火山口。如果能找到的話。他們就不需要再專門挖一條隧道用來突圍了。
而且就算帝國腦洞再大。最多也就是防備著他們從地下挖出來。然后密切監控帝國內部突然出現的地下洞穴。
然而,哪里有可能想到他們可能順著軟流層的巖漿,一路向上,從火山口出來了。能想到這種玩兒法的。恐怕已經腦洞大到看不到腦子了。
根據亞克給出的地下文明圖景,這些探路者選擇了更深層的地方前進,在這里,巖漿的溫度相對恒定,生物們很難在這種完全恒溫的環境中抽取到自然界的能量化為己用,因此這里的生物無論是種類還是數量都相當少。幾乎不會出現阻擋他們的存在。
然而他們的蹤跡終究還是被發現了,想要無聲無息的在別人家的地盤經過?而且是一種完全陌生,沒有一點事先獲取到情報的物種。難度實在是太大了。
對于文明開化程度不高的拉圖人來說,從下面穿過的低溫物體,就屬于他們的不明飛行物。類似于人類目擊到飛碟。
一般個人目擊到飛碟,都是選擇拍照留念,然后順手發個推特,收割一波熱度。
但如果目擊者是國家官方的話。那問題可就嚴重了,搞不好會直接上升到戰爭層面,比如說先給你來一發導彈,把你射下來。
地底文明的拉圖人雖然沒有導彈,但他們有自己的遠程武器,他們可以操縱流動的巖漿,讓自然界中本來朝某個方向流動的巖漿轉向加速,然后進入一個漏斗型的區域,通過漏斗型的區域進行壓縮,加快巖漿的流速,從而達到制造強力沖擊的效果。
正在他們的國度內,是類似于大炮的武器,巖漿的粘稠度要比水和空氣大的多,這樣加速的射流,雖然比不上非牛頓流體,對實體物體的傷害也是巨大的。
最重要的是這種攻擊的攻擊范圍很大,探索小隊幾乎被全部籠罩在了攻擊范圍中,毫無疑問,他們是不可能選擇坐以待斃的,于是第一場遭遇戰,并在這樣倉促的情況下展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