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194章 真·“嘉谷”

  “嘉秈1號的優勢,大概也就是口感和產量了!”齊政在嘉谷位于瓊省的“水稻育種基地”里,對陳建章說道。

  瓊省的熱帶農業資源十分豐富,又因為坐擁得天獨厚的“光、溫、水”資源,農業品種在瓊省南繁基地通過加代繁殖,選育周期能夠縮短二分之一,全國育成的農作物新品種中約有七成經由南繁基地培育,被科研人員譽為“育種天堂”。

  從兩年前開始,陳建章就建議嘉谷也到瓊省開展育種工作,目前最主要的成果就是“嘉秈1號”——一種常規的優質秈米品種,也就是這次嘉谷主要推廣的水稻品種。

  不同于仙茗大米這種靈植,全程生長都需要靈陣的“呵護”,“嘉秈1號”是能在各地推廣種植的。

  齊政這次只是在育種基地布置了“青竹百靈陣”,優化育種的品質,但不妨礙育種基地里推出的良種的大規模推廣。

  說到底,“嘉秈1號”就是一種“凡種”而已,脫離靈陣對其影響不大。不過這也正是嘉谷需要的品種——不能大規模推廣的品種,如仙茗大米,終究只能占據一隅之地,無法影響大局。

  而對于齊政的評價,陳建章表示不服:“不至于吧,‘嘉秈1號’在品質上雖然跟仙茗大米沒法比,但跟常規品種比起來絕對算得上是優異了。再說了,其他性狀表現也不算差吧?”

  嚴格說起來,“嘉秈1號”不完全是嘉谷自己培育的品種,是嘉谷實驗室與瓊省其他實驗基地合作,在其提供的優良水稻品種中,進一步改良所得。

  不過正如陳建章所說,“嘉秈1號”表現還是不差的。

  “嘉秈1號”全生育期130天,株型緊湊,生長勢強,分蘗力較強,葉片淡綠色,群體整齊度好,抗倒性好,成熟期轉色好,米質較優,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20公斤;通過了瓊省的品種審定。

  “嘉秈1號”是早熟秈稻品種,適宜于國內南方稻瘟病輕發區作早、晚稻種植。

“當然,不足之處也是存在的!”陳建章倒  (本章未完,請翻頁)

  也坦誠。

  “嘉秈1號”最大的不足就是,稻瘟病抗性綜合指數只有5,也即病抗性相對不強,同時耐低溫能力只是中等。

  對此,陳建章表示不慌:“嘉秈1號下一步的改良,就要靠野生稻了。”

  水稻品種的培育,其實就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馴化”過程。

  水稻的基因組,是禾谷類作物中最小的,因此非常容易進行雜交和轉化等遺傳操作。

  水稻的進化離不開基因馴化,正是由于基因馴化,才能將不符合我們“審美”的野生稻,馴化為“人見人愛”的優質栽培稻。

  就拿水稻的“進化標志”來說,直立行走是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水稻也是如此。

  在大家眼里,水稻植株都是直立生長的。

  但很多人不知道,就如瓊省的普通野生稻,其實是匍匐生長的。這些野生稻非常矮小并且分蘗非常多,最重要的是分蘗的角度非常大,這樣一來就容易造成光合利用效率低,從而降低產量。

  除了產量低不符合我們現在的“審美”以外,匍匐生長的水稻更難進行收獲,所以人類才會慢慢將它們馴化為直立生長、株型挺拔的普通栽培稻,這也是水稻馴化最直接的標志。

  一代代的水稻,通過人類的馴化,才能表現出一些我們需要的“美麗性狀”,比如產量提高、容易收獲、抗倒伏等等。

  “嘉秈1號”的這些性狀表現就相當的“美麗”。

  但是像陳建章這樣的科學家,還是要嘔心瀝血地去研究“矮窮矬”的野生稻。

  這是因為,馴化其實是會導致大量優良基因丟失——不管是對于哪一種作物來說。

  就拿水稻做例子,野生稻既然能在某種環境中頑強地生存下來,成為名副其實的“稻堅強”,其中必定含有大量抗病抗逆的優良基因。

  然而人類過分追求產量的馴化稻已缺失了抗病的優良基因。

現在陳建章想要既抗病又高產的水稻,也只能想方設法地從野生稻種質資  (本章未完,請翻頁)

  源上尋找答案——這些野生稻含有非常多優良的基因,它們就像一個巨大的寶庫,從中可以找到人類需要的基因,在不影響產量的前提下,增強馴化稻的抗病抗逆能力。

  靈陣能加速這一進程,但其實并不起決定作用。

  因此齊政對陳建章他們的育種工作還是很認可的,他對自己的挑剔表示歉意:“你們實驗室其實已經做得很不錯了,是我太挑剔了。”

  陳建章擺手表示不在意:“我們育種研究的意義不就在這體現嗎?水稻的進化時刻不停。我們人類的馴化活動其實是一雙有形的手,而大自然的馴化則是無形的手,水稻最終進化的趨勢,也必將是既滿足人類需求又適應環境的新平衡。”

  齊政默默點頭,這注定是一個長期的不能停止的征程。

  因為水稻也愛“復古”——如果細心留意一下田里,就會發現,非常整齊一致的水稻里,會突然冒出那么幾株長相迥異、“特立獨行”的水稻。這些突然冒出的水稻叫“鬼稻”。

  “鬼稻”像野草一樣具有非常頑強的生命力,它們更適合當地環境,也非常接近野生稻的性狀,大有返祖趨勢。這就是水稻的“去馴化”現象。

  人類的馴化和大自然的馴化總是在來回拉鋸!

  而正是這些默默耕耘的育種科學家,在與大自然那雙無形之手的拉鋸中,鑄就偉大!如袁老先生,即使仈十歲的高齡了,依然面朝土地,播種夢想。

  “雖然,以袁老先生為代表的科學家培育的雜交水稻畝產很高,解決了我國人民吃飽肚子的問題,但雜交水稻由于經過多代選育,米的組成發生了變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口感,比不上其他一些純種的水稻。”

  齊政說道:“過去的作物研究,絕大部分的注意力都集中于如何培育更為高產的品種,以產出更多的糧食,以讓民眾吃飽肚子。”

  “但隨著經濟不斷的發展,消費升級是大趨勢,這就對糧食的品種改良,以及附加值的增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嘉谷肯定是要跟著這個趨勢走的。嘉秈1號雖然有缺點,但還是蠻符合這個趨勢的。實驗室的目標,就是繼續選育口感更好,附加值更高的嘉秈2號、3號…我們的公司名叫嘉谷,如果有一天,你們培育出了既滿足人類需求又適應環境的新平衡的水稻品種,我會建議以‘嘉谷1號’為名…”

大熊貓文學    超級農業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