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國內一片歲月靜好。
而在美國,隨著農業部公布的一份月度報告,開始潛流暗涌。
當天,齊政就接到了在美國一直關注大豆期貨的姜平的電話:“又被你說中了,美國農業部大幅調低美豆的產量,理由是天氣干燥。”
齊政聞言意味深長地呵呵一笑:“果然不出我所料啊,姜大哥,你說,美國農業部公布的數據有幾分真幾分假?”
姜平說道:“我們自己對美國部分大豆的產區、產量和收獲量做了一定統計,也得到了一些氣象預測數據,結論是沒有大規模減產的跡象,不過我們的數據肯定不如美國農業部的周全,真假很難說。”
齊政瞇起眼睛:“不管真假,相信這只是開始。如果我猜得沒錯,很快美國就要跟我們國家談談大豆進口的問題了。”
姜平沉默了一下,然后問道:“你的意思是認為他們公布的數據不實?”
齊政道:“預測嘛,從來都不是完美的,甚至往往是不正確的,不是過高就是過低。你覺得,這次美豆產量預測是過高的可能性大呢,還是過低的可能性大?”
電話里,姜平的聲音有些失真:“…站在我們基金的立場,當然是希望數據真實最好,我們基金可是事先看多大豆期貨,如果預測數據來個反轉,我們就虧大了。”
齊政淡淡一笑:“現在肯定是‘利多’消息,基金會應該能小賺一筆,特別是事關接下來中美之間的博弈,我猜價格會繼續猛漲。姜大哥,要不要打個賭,看看我的預測準不準?”
姜平笑道:“呵呵,你的眼光一向有點毒,不賭!”
“嘖,真沒勁,姜大哥你一點挑戰精神都沒有。”
掛了電話,齊政回想著姜平傳遞的消息,陷入了思考。
04年的大豆危機,可以說是國內大豆加工業的一個轉折點。
但很多人不知道,其實這場危機的起點,就在今年美國農業部公布的這份美豆產量預測報告上。
齊政對即將到來的大豆危機不敢說了如指掌,但對一些關鍵節點還是印象深刻的,在提前關注下,姜平就根據齊政的預測布局大豆期貨市場,并在報告出來的第一時間通知了齊政。
關于大豆,對我們國家來說,真的是一言難盡。
眾所周知,我國是大豆的發源國,用大豆制成的食品更是數不勝數,每一道都是餐桌上的美味。
在19世紀早期,隨著航海事業的發展,原產于我國的大豆乘上遠洋的巨輪,來到地球另一端的美洲大陸,成為當地的新物種。
不過在當時的歐洲和美國,大豆一直都不是制作食物的主要原料。歐洲人主要是用大豆作為飼料,而美國則利用大豆能夠固氮的性質,種植大豆提高耕地的有機氮含量,生產出來的大豆,則直接送去榨油廠。但由于當時榨油技術所限,榨出來的油有股青草味,因而沒有進入廚房,而是變成油漆刷在了汽車上。
直到二十世紀初,美國出現了油脂短缺,大豆作為重要的油料作物,又一次進入了美國人的視線。
美國不但開始加大對華的大豆引種力度,還曾要求其引種者收集中國人用大豆制作“奶酪”(就是豆腐)的技術。至此,大豆在美國開始站穩腳跟。
不過此時的美國,大豆主要還是依賴東亞進口。
直到二戰時期,我國一直都是世界上大豆生產量最高的國家,約占據世界大豆產量的90。
到了二戰期間,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后,切斷了東亞對美國運輸大豆的交通線,同時,在戰爭期間,黃油的生產也遭遇到了阻力,不得不使用人造黃油替代…
以上種種因素迫使美國自力更生,自己生產大豆。
1941年美國農業部開始第一個政府大豆價格支持計劃,鼓勵農民生產大豆。結果一年之后,美國的大豆產量就超過了我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大豆生產國,一直保持到今天。而且到1973年,大豆已經成為美國的頭號經濟作物,并領先于小麥和玉米。
我國大豆在90年代中期之前基本是不需要進口的,不過其后,大豆進口開始迅速增長。
在01年大豆進口達到1394萬噸的歷史高點之后,為了保護國內大豆生產,國家出手了。
當年6月份我國頒布實施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要求進口農產品原材料要向農業部申請“安全證書”。
這還沒完。就在去年,農業部又公布了針對轉基因農產品采取的臨時措施:向國內出口轉基因生物的境外公司,在申請安全證書的基礎上,持本國或第三國有關機構出具的安全評價有效文件,向農業部申請“臨時證明”,審查合格者方可在30天內被發放證明…
客觀來說,這一套連環拳是相當厲害的技術壁壘。
因為申領安全證書需要貨物到達我國口岸之后進行,一旦獲不得批準,巨大的損失將由美國供應商承擔。
而且除了設置“安全證書”關卡 ,去年3月,大連商品交易所的轉基因大豆還被停牌了。
這兩項措施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去年進口大豆量降至1132萬噸。
但美國也不是好惹的。
所謂有來有往。今年三月,美國突然對我國鑄鐵管配件征收反傾銷稅,中美貿易戰風生水起。三個月后,又對糖精征收反傾銷稅…
直到美國農業部發布月度供需報告調減美豆產量。
齊政基于記憶的預測沒有錯。
8月25日,美國農業部宣布,美方有可能向世界貿易組織提出中方阻止美豆進口的問題,并聲稱中方以缺乏科學根據的植物檢疫為由“無端中端”美豆的進口。
雙重施壓下,在美方商務部部長帶著縮小貿易赤字的任務訪華后,兩項具有政治示誠意義的采購大單被拋向美國:一是價值67億美元的飛機、汽車合同;其二是包括14億美元大豆在內的農產品及電信合同。
齊政看到這個相關報道后,扼腕嘆息。
最終還是走到了這一步。
也許在決策者看來,多進口還是少進口一些美豆似乎并不重要,特別是這項舉措是為了實現更廣泛的國際政治目的。
但美國在這項農產品采購的背后,還有著一連串的后手,看似簡單的美豆采購,帶來了國內豆農和大豆加工業的連鎖反應,絕對出乎了決策者的意料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