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迪從陰影中出來,他的身體已經完全和黑色漩渦融合在一起,他現在的形象,也只是黑色漩渦凝聚的聚合體而已,他越過了一排禁衛軍,來到了為首軍官的身邊。
“還不開炮嗎?”羅迪的聲音是通過漩渦發出來的,就像是漏風鬼屋中的鬼嚎,而為首逇軍官竟然和羅迪有些相似,只是他留著濃郁的胡子,看起來要年長一輪。
這個軍官帶著軍官帽子,穿著禁衛軍的冬季制服,胸口上掛滿了各種勛章,這些勛章都是斯拉夫王國這些年打的硬仗,而他的軍銜也說明他在禁衛軍中的地位,他就是整個禁衛軍的指揮官,瓦里斯。米諾舍維奇伯爵。
瓦里斯伯爵是從早逝的父親手中接過的伯爵頭銜,他是早年追隨彼得三世學習先進技術的親信侍從,在協助彼得三世登基的戰斗中,他幾乎失去了所有的家族產業。
彼得三世在登基后,自然將這些家產重新賜給了瓦里斯伯爵,但是他的親族幾乎全部覆滅,唯一的弟弟也在當年的王位繼承戰爭中失蹤了。
也因為親族勢力的喪失,讓瓦里斯伯爵能一直坐在禁衛軍司令的位置上,他幾乎是國王最信任的貴族了。
不過這位瓦里斯伯爵是一位理想主義者,他親自銷毀了自家農奴的契約書,還用自己的薪金開辦了一家工廠,專門收容那些在雪國列車上過不下去的無產者。
瓦里斯伯爵的名氣很響,他異常的正直,經常會幫助底層發聲,多次呼吁改善農奴和無產者的現狀,主張限制君主和貴族權力,建立更加透明的政治體系。
他和一部分開明派貴族私下活動,希望彼得三世能夠廢除掉農奴制度,改革列車上層層剝削的貴族制。
不過瓦里斯和他的同黨們,并不是要廢除現任國王,在他看來,那個為了外國先進技術,能夠偽裝成工人的彼得三世,才是主持這場變革的最佳人選,這位曾經英明的國王,應該要為自己執政中出現的問題買單,將國家重新帶回到正軌上。
瓦里斯伯爵的憂慮并不是毫無道理,斯拉夫王國的陸軍強大,但是這個強大是建立在人多的基礎上而已,這些年的對外戰爭并沒有取得多少豐碩成果。
軍官到士兵的素質很低,能夠使用蒸汽大炮的軍官和士兵都很少,不少部隊還在使用冷兵器沖鋒,指揮官的軍事思想落后,和周圍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
而斯拉夫王國的國內矛盾也越來越大,差不多是坐在了火藥桶上。雖然一些矛盾被國王的威信壓制了下去,但是這些矛盾并不會消失,只是深深的藏了起來。
禁衛軍從軍官到士兵,幾乎都是貴族子弟,但是這些貴族子弟在瓦里斯伯爵的啟蒙下,也認識到了王國需要一個改革者。
說起來這場政變有著斯拉夫王國文學傳統中的悲劇一面,從瓦里斯伯爵到普通士兵,都明白這場逼宮的結果,彼得三世這三十年的執政,他從來都不是一個大度的君主。
他們希望通過逼宮,讓國王頒布改革法令,并在國民前發誓進行改革,而他們自己則早就做好了被國王懲罰的準備了。
普通士兵最終肯定是流放,這是斯拉夫王國對待叛亂者的處理方式,流放到偏遠冰原的礦坑里,大部分人都會在五年內死于饑餓和寒冷。
而軍官則很大概率被彼得三世秘密處決,但是他們依然用這種方式來進行逼宮,這些軍官也沒有其他辦法拯救這個國家,只能用這種近乎于殉道者的態度來推動改革。
如果高恩在這里,他一定會嗤之以鼻,任何妄圖既得利益者進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無論施政者是否真的想要改革,最終的結果必然是失敗,更何況這種逼宮的改革,本來就是困難重重的改革,施政者本身還是被逼迫的,能夠成功就有鬼了。
這也是為什么禁衛軍明明都在王宮門口了,卻還磨磨蹭蹭的原因,他們還在和國王的內侍交涉,希望國王能夠“和平”的接受改革詔書,向全國人民頒布改革命令。
他們起草的所謂《救國11條》,通過內侍遞給了國王,并且告訴彼得三世,之前的詛咒事件就是瓦里斯伯爵籌劃的,冰原車匪羅迪,就是瓦里斯失蹤多年的弟弟。
羅迪能夠在神圣堡附近縱橫這么久,其實都是被瓦里斯庇護的結果。他所殺的列車貴族,也都是瓦里斯搜集到了的罪行深重的貴族,羅迪對付的都是那些真正的壞人。
站在瓦里斯身邊,羅迪用漏風的嗓音說道:“哥,還不沖嗎?儲備的血霧快要用完了,再不沖機械之臂那幫猩猩就要沖上來了。”
瓦里斯臉上露出痛苦的表情,他記得當年和彼得三世在國外的艱苦日子,也記得協助彼得三世爭奪王位時候的危險時光,但是現在他的使命感讓他為國家站出來,卻要面對自己的老領導老朋友,甚至要用武力手段逼迫國王,一直信奉騎士信條的瓦里斯相當的不愿意。
但是國王拒絕談判,再拖下去就要注定失敗了,瓦里斯心一橫,他掏出自己的佩劍,對著部隊說道:“對準大門!開炮!”
一門門蒸汽火炮開始裝填,對準了王宮大門開炮。斯拉夫王宮整個都震動起來,宮殿里充斥著女人和內侍的尖叫。
但是彼得三世卻坐在辦公室里,他將所謂的《救國11條》撕得粉碎,咒罵著瓦里斯的背叛,發誓要將瓦里斯五馬分尸。
“陛下,機械之臂已經推動到了血霧外圍了,這些黑色漩渦太強了,他們還被阻擋在王宮外,不過血霧正在消散,沒有血霧的保護,黑色漩渦很快就會被修正之力清理掉。”內侍特拉法說道。
“哼,等事后好好查一查,那家伙和瓦里斯這個叛徒有沒有勾結。南下的軍隊呢?什么時候能回來?組織內侍守衛王宮的事情辦得怎么樣了?”彼得三世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