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五百一十章 升維超車

  《高校人才培養建議書》發布的兩天后,大風集團迎來了一眾領導。

  伴隨著國內科研大環境的變化,伴隨著華夏科研人才基數的不斷擴大,國家也非常清晰的認識到國家科技發展的問題,那就是尖端人才還不夠,尖端科技孵化能力也還差點意思,但無論是尖端人才的培養還是尖端科技的孵化都有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那就是對平臺的高要求。

  也正因此,這兩年國家開始重視一個東西,那就是國家實驗室。

  2006年的時候科技部發布了《國家十一五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提出在新興和交叉學科方面填補空白,建設若干學科交叉、綜合集成、機制創新的國家實驗室,也是在2006年,國內一次性籌建了10所國家實驗室。

  等到2007年,發改委聯合科技部和教育部又發布了《國家自主創新基礎能力建設十一五規劃》,將國家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歸入研究實驗體系建設。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國家實驗室的建設,比大家想象的要難太多。2006年籌建的這10所國家實驗室中只有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在2013年的12月獲得科技部正式批復,其他籌建的實驗室就這么一直籌建下去了,始終沒能脫掉籌這個字,最后不得不采取降級開辦的方式。

  一直建不起來的原因也是非常現實,就是沒有高校和機構能擔得起這一大任,國家實驗室的定位是以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為導向的,國家實驗室一旦建成,代表的就是一個國家的尖端水平,國家實驗室的產出是要拿出去到國際上競爭的。

  簡單來說,國家實驗室就是一個國家的科技牌面,是一個國家尖端科技的代表,如果表現不好,還不如不要去表現。

  而且華夏搞國家實驗室還有一個天然的劣勢,米國的24家國家實驗室表面上17家都是能源部的,但事實上背后都是軍方,可問題是,米國的軍方和資本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全世界都知道,米國軍方還要想著怎么幫資本賺錢呢,但華夏的軍方是不可能把核心技術交到資本手里的。

  但軍方又是一個國家尖端的技術代表,華夏不能把軍方核心技術透出來,自然也就沒辦法像米國的國家實驗室那樣發展。

  同時投入也是一個問題,在米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每年投入10億米元,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每年投入15億米元,華夏的國家實驗室依托方預算都沒這么高。

  所以怎么辦呢,只能就一直拖著了,等什么時候有這個能力了再說。

  國家實驗室大體有三種模式,國家監管機構運營,國家監管高校運營以及國家監管企業運營,但華夏一直都是采用的前兩種,同時邀請一些企業參與。

  但華夏的高校此時都是擅長產出學術型人才,科研型人才的培養確實還不行。

  所以知道國家在愁什么的孟謙在2007年的年初就遞交了一份國家實驗室依托單位申請書,而國家層面確實有這個需求,自然跟孟謙聊了好幾回了,今天科技部又帶著專家團隊來考察了。

  “孟總,又見面了。”

  孟謙笑著調侃,“幾位都不想見到我了吧。”

  頻繁的跟科技部領導見面,孟謙跟他們已經很熟了。

  大家到先去了會議室,科技部這邊拿出了打印好的幾份文件,直入主題,“根據孟總遞交的最新材料,截止2007年5月25日,大風集團全球員工數量共計47683人,其中研發人員21345人,占比44.76。在這21345名研發人員中,博士占比26,研究生占比39,華夏籍研發人員占比83,公司累計專利數量162598件,所有數據我們都已核實,確認無誤。

  今天專家團將進一步評估大風集團的研發能力是否達到國家實驗室標準,首先我們想聽一聽孟總對國家實驗室的理解和愿景。”

  2007年,很多人其實并沒有看明白國家在科技發展上的重心到底在哪,但作為一個重生技術宅,就相對會了解到一些東西,至少看國家未來十多年在干什么也能看出一些東西來了,“國家實驗室存在的意義本質上來說就是一個目的,科技強國,但如果成為科技強國呢?

  從大風集團這幾年的發展經驗來看,如果單純的去追趕西方,真的很難,眾所周知,我們大風集團的光刻機到現在都被歐米市場攔在大門外,我們的鴻蒙架構同樣沒有歐米企業愿意采用,這還是客氣的,像我們的風信和昆侖系統正在遭遇極度的打壓,大風集團在產品上的成功讓我們更加強確定一件事情,千萬不要對西方報有任何一絲的幻想。

  正是因為很清楚這一點,所以從很早的時候開始我們就一直在做一件事情,賭未來。”

  孟謙的話讓領導眼神變得凜冽起來,孟謙繼續道,“縱觀歷史,科技強國的變化離不開一件事情,那就是科技革命,米國此時在科技上的壟斷地位,得益于米國的綜合國力,更得益于第三次工業革命,而對于沒有抓住科技革命的國家來說,想要回頭再去通過現有的跑道超車,在這個擁有專利壁壘貿易壁壘以及法律壁壘的時代,難度是極大的。

  所以我們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做升維超車。”

  領導的表情更有意思了,故作淡定的問道,“什么是升維超車。”

  “歷史上既然有第一第二第三次工業革命,那就一定還會有第四次工業革命。在我看來,華夏想成為科技強國,得把目光放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上,所以如果問我對國家實驗室的理解是什么,我的理解就是,攻堅未來。”

  看著領導的表情,孟謙基本確定自己的判斷沒有出錯,縱觀華夏2010年之后逐漸呈現出來的科技實力和科技優勢就會發現,華夏想要實現科技強國的目標,一直都在暗地里向第四次工業革命發力。

  十多年后,華夏在材料科學,人工智能,清潔能源,可控核聚變,生命科學等領域的論文數量以及引用率都成為了全球第一,華夏在這些領域上的發展也逐漸被米國以及全世界注意。

  關于人工智能,2019年,《自然》雜志一篇標題為《華夏是否會在2030年成為全球人工智能引領者》的文章引起了廣泛關注,其實早在2017年的時候,牛津大學就做了一個預測,警示米國應該小心華夏的人工智能發展情況。

  至于生命科學,同樣以2019年來說,《自然》,《科學》,《細胞》三大雜志上接近70的論文跟生命科學有關,而打開這些論文會神奇的發現,作者幾乎全是華夏人...

  而在新材料領域,翻開2019年華夏新材料目錄會看到一個數據,幾乎所有的新材料華夏都能造...質量怎么樣還不好說,但造都能造。

  在量子技術上,華夏擁有全球第一個量子城域網、第一臺光量子計算機、第一部量子雷達,最著名的肯定就是2016年發射的全球第一顆由量子技術打造的墨子號衛星,也是從那之后,米國天天喊著讓華夏開放量子技術。

  在可控核聚變這個方向,華夏的人造太陽也沒能隱藏住自己長期發展的情況。

  華夏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上的布局,在2015年之后逐漸開始顯現出來。

  而從科研需要的時間來看,孟謙猜測國家應該從2007年之前就已經在暗落落的布局這些東西了,從此時科技部領導的反應來看,自己應該沒猜錯。

  于是,孟謙帶著領導和考察團去了一個地方,“這是我們大風集團的一個特殊部門,未來實驗室。

  這里的研發內容是我們對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猜測,但有一個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問題就是研發經費,因為我們公司每年都有很多重點項目需要投入研發,所以我們現在的投入模式是每年投入營業額10左右的研發費用,但在未來實驗室,我們的投入大概只有營業額的1左右。

  可面對這些未來技術,這么點研發費用顯然是不夠的,可我們有芯片系統屏幕這些燒錢的項目牽制著,實在是拿不出更多的錢投入在這里。所以坦率的說,這是我們想要成為國家實驗室依托單位的一個原因,這個事,靠我們大風集團可能干不了,我們想整合更多的力量,而且是頂尖的力量。”

  看著大風集團的未來實驗室,領導和考察團隊心里已經大概有個態度了。畢竟,孟謙的心思跟國家是在一個方向上的,而且已經開始在實施了。

  考察團隊呆了一天好好的考察了一下大風集團未來實驗室,雖然說研發投入不是很多,但未來實驗室里呆著都是一等一的人才,而且已經在一些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而華夏用了十幾年的時間確實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爭奪戰中表現不錯,但其中也一直存在三大困境。

  第一是基礎工具薄弱,也就是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下的劣勢會影響到第四次工業革命技術的發展,比如像工業軟件,系統,芯片設計能力這些。

  第二是私企參與度非常低,幾乎都是靠國家一手撐起來的,雖然后世私企在人工智能上好像都表現的很積極很熱鬧,但真正愿意沉下心來砸錢研究人工智能的私企真沒幾個,大部分就是來搶風口賺錢的,這樣的繁榮是缺乏一定意義的,反而容易造成泡沫,國家需要的一批能沉下心來投資研發的私企。

  第三是常年的人才流出嚴重,國家每年培養出來的一批批人才全去給米國打工了,搞技術就是要人的啊。

  而考察團給出的結論現實,大風集團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三大問題,在系統芯片軟件等領域的發展就不說了,砸錢也愿意砸,大風集團對人才的吸引能力也已經擺在世人面前了,所以,跟大風集團合作搞國家實驗室,或許真的可以試試。

  于是乎,大家的結論都是不管怎么樣,至少可以再進一步的去嘗試,2007年的9月中旬,科技部正式發文,華夏第20所國家實驗室籌備名單出爐,杭城信息物理國家實驗室,依托單位:大風集團。

  當然,還只是籌備狀態,但這已經是華夏科技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了,第一個依托私企的國家實驗室,出現在了正式的籌備名單上。

大熊貓文學    重寫科技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