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五百四十二章 超低溫種植技術

  聽到陳大力準備尋找農業方面的專家,尋求低溫蔬菜種植。

  教授甲和教授乙就拍胸脯表示會介紹他們大學或者周圍認識的教授朋友給他認識。

  本來陳大力只認識教授甲一位大學教授。

  現在多了一位教授乙要幫忙,可以說是意外之喜。

  至于曾經陳大力上學那會兒的導師啥的,他表示早就沒了聯系。

  雖然可以拿著畢業證回母校尋求支持。

  但是一想到還得跑到京城,走程序可能還需要一些麻煩。

  就不如在本省找專家了。

  離家這么近,還有認識的教授幫忙,為什么非要舍近求遠?

  再說了京城就算專家教授很多,能有幾個人研究低溫種植方面的技術?

  本地本來就有天時,政府方面也有提供這一塊的便利和扶持。

  這邊的研究成果肯定比遠在京城那要更多,進展更深入。

  何況如果真有其他地方的專家學者或者農業教授,成立了低溫種植的項目。

  他們也得跑到這邊來進行實驗,不然其他地方沒有可以實驗的條件。

  就好比雜交水稻項目一樣。

  國家國土面積這么大,從北到南哪里都有可以種植水稻的區域。

  之所以選擇更南邊的地方,在瓊島設立基地,還不是因為那邊環境更好,一年可以三熟甚至四熟,方便實驗的進展。

  道理都是一樣的。

  既然研究低溫種植技術,那么自然要來冬季漫長寒冷的北地來實驗。

  在其他地方不是說不行,主要是溫度不夠低,還得專門去制造低溫的環境。

  有那個費用能在北地研究很長時間了。

  商議好了具體的計劃,三個人結束了歡迎晚餐。

  隔天一早,陳大力便來到了馬加大學。

  用昨天教授甲給的條子,順利的找到了考古專業這邊教授甲的辦公室。

  大學里面的老師,辦公室跟小學初中高中是不一樣的。

  不是說一個年級的老師全都在一個辦公室里,或者分成理科辦公室文科辦公室之類的。

  大學里面比如講課的導師是好幾位一個辦公室。

  副教授級別的可能兩三個人共用一個辦公室。

  像教授甲這樣成為教授的,會有一個單獨的個人辦公室。

  教授一般都會設立一個自己的研究課題,因為每年都會有職稱方面的要求。

  課題項目的話,就會跟應聘一樣,找一些研究生或者博士生來幫忙。

  這些學生研究完課題,最后論文得到權威發表,就能順利結業。

  這就是所謂的研究生導師或者博士生導師。

  一般給大一到大四學生上課的,基本都是普通的導師或者副教授,教授的話很少有去上普通課程的。

  不過教授甲是個例外,因為考古學在馬加大學本來就是一個很尷尬的專業。

  學生如果想在這方面讓學歷更進一步的話,馬加大學是沒有的。

  只能考去別的大學繼續向上深造。

  所以教授甲跟別的教授不一樣,每學期都會帶著學生四處跑遺址。

  并不像其他一些考古專業強的大學教授一樣。

  專門研究某一個時期的歷史。

  今天一天的時間,教授甲會帶著陳大力找認識的教授咨詢。

  因為馬加大學是綜合大學,什么專業學科都有。

  現在大學正在跟馬加農業大學聯合攻堅這方面的一個研究。

  明天的話,就輪到海洋大學的教授乙帶著陳大力去走訪一些朋友。

  只是馬加海洋大學在學科設置上偏向海洋方面的專業,農業這一塊只有海洋農業,并沒有陸地上的農業科目。

  教授乙準備帶陳大力走訪的,是華國農業大學的教授。

  華國農業大學同樣在北地研究低溫種植,跟馬加大學和馬加農業大學的隊伍算是競爭關系。

  但是華國農業大學是國家資金支持,另外兩所大學的研究是地方政府的扶持項目。

  兩邊都研究了很長的時間,前后開始研究的時差還沒一年。

  到現在已經有四五年了。

  之前三省那邊改良的原有大棚技術,就是華國農業大學的技術成果。

  看似華國農業大學在領先地位,其實另外的聯合研究團隊同樣研究出來了相關技術。

  幾乎是前后腳的時間差。

  但是科研項目并不存在名次,只有第一個研究出來并發表的才是勝利者。

  后面的盈利等果實,也是第一個才能享有。

  后來者只能說賠夫人又折兵,資金白投,還撈不到好處可以回血。

  上次的失敗深深的刺激了聯合研究團隊,團隊的教授和學生全跟瘋了一樣。

  誓要在后面的研究上打敗外來的華國農業大學,一雪前恥。

  華國農業大學那邊同樣來者不拒,不害怕聯合研究團隊的競爭,同樣又召集了一批人馬,想要拉大之前領先的優勢。

  昨天吃飯的時候,陳大力聽兩位教授提過幾句。

  但是今天聽到教授甲更透徹的講述,他對這次的拜訪充滿了期待。

  奈何有句話說的好,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經過兩天走訪了兩支不同的科研隊伍,陳大力可以說一點兒收獲也沒有。

  因為兩邊都卡在了季節性凍土這一個難題上面。

  想要讓季節性凍土在天冷的時候不會變成凍土,需要給土壤持續施加溫度。

  地面加溫的話,效果不強,因為地下會把其他地方的冷氣帶過來。

  地下加溫的話,那么上面土壤的肥力怎么保證又是一個大問題。

  如果地下加溫勢必要在下面修建跟暖氣管道一樣的供暖渠道。

  就等于很多土地變成了浮土,只是平鋪在了渠道上面,跟花盆里種花一樣。

  如果想保持肥力,要么換土,要么增肥修養。

  換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增肥修養土地,冬季的溫度還需要繼續保持。

  這樣的花費遠遠大于現在從外地拉進來蔬菜所用的費用。

  得不償失,不如不弄。

  距離真正實現北地大規模冬季低溫蔬菜種植還遙遙無期。

  陳大力最后只能暫時放棄了這方面的設想。

  反正現在也有錢,大不了回村之后蓋一棟全木頭的房屋式大棚。

  冬天的時候就在那個屋里種菜,土壤肥力低了更換就是了,反正也不很大,花不了多少力氣。

  這樣一來,全村人冬季的蔬菜問題就能得到很大的改善。

  集體種植肯定要比各家單獨弄那一點兒來的更多,種類更全。

  而且冬季沒游客就少種點,免得浪費,等以后游客來的多了,再多種就是了。

大熊貓文學    北地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