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逸啊,此番孤軍深入,你可有對策?”
船艙里,“義父”宋子仙憂心忡忡的問道。此行高伯逸帶著的人不過數十人而已,離開艾縣向東,已經快要到贛江邊上了。
自古豫章郡以南的地方,就是以窮山惡水出刁民而聞名,空口白牙的仁義道德什么的,那邊不流行。
所以自漢代以來,這里一直就有朝廷的重兵鎮壓!
三國時期東吳大都督周瑜就在豫章郡囤積重兵。
三國中后期,豫章郡不管誰在那里當都督,都會時不時南下擄掠那些豪酋山寨里的人口,以擴充自身政權實力,打壓豪酋勢力。(這是另一個故事,與本文無關不再盡述)
因此這里的豪酋對外來人都是普遍帶有警惕和敵意的。遠的不說,就說近在咫尺的侯瑱,不管是“熊孩子”熊曇朗也好,豪酋里力量最強的余孝頃也好,其實槍口都是對著侯瑱的。
尤其是余孝頃,現在已經跟侯瑱明火執仗的對峙了大半年,侯瑱雖然兵多將廣,但卻奈何不得余孝頃。
宋子仙曾經是領兵一方的大將,說不擔心那是假的。
“南下就是侯瑱的防區(豫章城),不過我們扮做商隊,來來往往的船那么多,侯瑱除非是吃飽了沒事做,否則我們不會有什么事情的。”
坐在船頭,高伯逸懶洋洋的說道,他們很快就要到彭蠡澤(鄱陽湖)了,一進彭蠡澤,馬上就能看到贛江的入口。
嗯,鄱陽湖一到冬天岸邊就結冰,戰船都被凍住,也都懶得出來巡視。
高伯逸猜得沒錯,前幾天侯瑱剛剛領兵出征,攻打退守新吳的余孝頃(并非浙江新吳,而是在今江西省奉新縣)。
之前侯瑱焦頭爛額都沒能把余孝頃怎么樣,這次除了讓焦僧度鎮守湓城(今瑞昌市,在九江西面,北臨長江),防止陳霸先沿江突襲豫章外,幾乎傾巢出動。
他哪里有時間去管豫章城外的贛江上路過幾艘平淡無奇的客船啊!
現在是侯瑱堂弟侯奫(yun第一聲)在鎮守豫章城,這家伙的才能很平庸,而且仗著是侯瑱的堂弟,平日里頗有些飛揚跋扈,侯瑱麾下部將對他都頗有怨言。
那么余孝頃為什么要跟侯瑱過不去,或者說侯瑱為什么誰都不收拾,首先就要來收拾余孝頃呢?說白了還是為了所謂的“名分大義”和實際利益。
“侯景之亂”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549年,湘東王蕭繹任命為余孝頃為豫章太守。
也就是說,豫章郡原來是余孝頃的。
看清楚了,蕭繹這個人后來也是陳霸先,王僧辯,王琳、侯瑱等人的“主公”,算是共主。
但是很不巧的是,西魏進攻荊州,王僧辯派侯瑱為前軍,赴援荊州,還沒有趕到,荊州就已陷落,蕭繹死翹翹了。
侯瑱“只好”去九江,護衛晉安王蕭方智回都城,承皇帝旨意以侯瑱為侍中,使持節,都督江州、晉州、吳州、齊州四州諸軍事,江州刺史。
一句話,主公死了,趁著別人還沒緩過來,趕緊占地盤要緊,其他的都是表面功夫!
說白了,侯瑱這是先斬后奏,鳩占鵲巢!
那誰是那個倒霉的鵲呢?
除了余孝頃以外,還能是誰呢?
所以侯瑱來了以后,余孝頃并不服氣,哪里肯跟侯瑱低頭?
所以他就直接反了!
當然,連主公都沒有了,也不存在反不反的,總之兩家都是杠上了。余孝頃兵力遠遠比不上侯瑱,打不過侯瑱,所以不得已退回家鄉新吳,在大山里當起了烏龜。
現在老虎等著烏龜出頭的游戲還在繼續呢。
“那個,主公啊,我們此番,要去找誰呢,是去找熊曇朗么?”
侯平小心翼翼的問道。
他覺得高伯逸這種玩法,實在是跟作死沒有太大區別。
“不,我們去找陳定。”
鄱陽湖已經到了,大冬天里果然沒什么船,湖面上到處是冰,不過靠近贛江那頭是活水,冰不多。
“陳定是誰?”
“曾經被熊曇朗欺負過的一個倒霉蛋,我覺得,如果我們要收拾熊曇朗,他肯定很樂意效勞。”
真是這樣?你說真的?
侯平滿臉不信。熊曇朗這個豪酋里的“熊孩子”,到今天都沒被人打死,很顯然是因為他的手腕高超,而且能打。
“侯平,我問你。你說這豫章郡南面的土包子們,到底缺什么東西呢?”
缺什么?當然是什么都缺了!
缺錢糧,缺美女,缺兵器,缺馬匹,要什么缺什么!侯平覺得高伯逸問了一句廢話。
“末將覺得,他們什么東西都想要,沒有一樣東西是富余的。”
聽到這話,高伯逸就知道侯平小看那些豪酋了。
“糧食,可以從百姓那邊弄。兵器,也可以靠繳獲得來。馬也好弄,齊國從塞外弄了好些馬,一直都在往南面走私。再說這山地馬匹也施展不開。
其實他們缺一樣最緊要的東西。”
高伯逸從懷里掏出一個油紙包,一打開,里面都是白花花的雪鹽!
“俗語道:兩淮鹽,天下咸。現在兩淮被齊國奪走了,商路斷絕。你說那些豪酋們家里缺什么?”
除了鹽,還能缺什么呢?
這玩意是個必需品,人人都需要,沒了就要死!
“陛下發詔書,問我要什么,說要人給人,要錢給錢。我就給宰輔楊愔寫了封信,讓他們火速送些兩淮鹽過來。恩威并施,我想巴山那些土包子們,應該對兩淮鹽還是有些興趣的吧?”
中華大一統后為什么人口就能飛速增長,生活水平就能迅速提高?其中有兩樣東西,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史書里面少有提及。
第一樣東西就是江南稻,當然,后來江南米產量下降,變成了湖廣稻,江南絲。
有了這里的東西,其他地方不怕沒吃的。有吃的,自然有更好的生活。
第二樣東西就是這兩淮鹽!
而且這第二樣的作用,有時候還排在第一樣之前!
唐朝的貞觀之治,減去的賦稅從哪里補的?就是靠收的兩淮鹽稅!
高伯逸就想問一問那些土鱉們,兩淮的鹽,還有鹽池的收入,你們想不想分一杯羹呢?如果想的話,知道要怎么做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