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戰艦已經往曼谷南部海域進軍,預計半個小時之內抵達!”
傳音符里,期待中的聲音終于出現,張遼聞言先是一愣,隨后竟有一種絕處逢生之感。
作為精靈族的至寶,傳音符的作用極大,雖然因為系統消失,戰爭古樹已經無法繼續“生產”,但經過一年多的時間,也生產出了一百余枚。
現如今,每位高階將領都擁有一枚,其他的則主要應用于海軍和高階文臣,比如各位郡守等等。
也正式因為如此,劉峰才可以在第一時間獲取戰場形勢。
當知道張遼所面臨的困境之后,他便第一時間通知了海軍,直接抽調一百艘戰艦,并且暫停人口運輸,盡全力往曼谷南部海域開拔。
好在運氣不錯,其中剛好有戰艦完成了運輸任務,并從廈門港返航,距離曼谷很近。
如果沒有傳音符,或者曼谷不靠海,張遼大軍絕對會全軍覆沒。
但即便如此,蜀漢的損失也十分巨大,為了拖住四面佛,共有兩名武將戰死,超過十五萬軍卒陣亡,其中還有三萬騎兵。
而沖擊泰軍中陣的典韋大軍也不好受,在全是騎兵、個體實力高出一倍的情況下,同樣損失慘重。
對方的兩名遺產武將在此戰當中大展神威,這兩人一個傳承了素可泰遺跡,主要提升個體武力,另一個傳承了東巴森林保護區,主要體現在術法上。
遠程和近戰兼備,尤其是東巴森林保護區,因為和森林有關,對方所施展的術法也大多是木屬性。
主要有兩種術法,一種是藤蔓,激發之后可以凝聚出一千根藤條,瞬間纏住兩到三千名軍卒,一種為樹干,可一次凝聚出五百根,每一根足有三米長,直徑為一米,從天而降之下,極難抵擋。
也正是依靠兩人,導致原本占據優勢的蜀漢軍陷入了苦戰。
一番沖擊之下,典韋大軍固然擊殺了大批敵軍,總人數可能超過了五萬,但自身的損失也達到了四萬。
要知道這可都是珍貴的騎兵,單單典韋和許諸的相連軍卒就達到了六萬,個體武力高出對方一倍,竟然差點來了個極限一換一。
如果不是典韋拼命斬殺了一名城市武將,并成功爆出了城池令牌,損失會更大。
現如今,典韋和許諸手下僅剩下六萬騎兵,沖擊力也跟著大幅下降。
若繼續廝殺,最多半個時辰,泰軍就有能力完成包圍,到時等待他們的將是滅亡。
典韋曾與遺跡武將短暫交手,明白對方的實力,所以更感絕望。
“撤軍?”
耳邊聽著傳音符里傳來的聲音,典韋不作他想,與一旁的許諸對視一眼,隨即調轉馬頭,招呼軍卒開始往南方撤離。
而比他更快的,則是龐德所率領的十萬后備軍。
這兩支軍隊一支最早撤退,另外一支依托戰馬優勢,很快就擺脫了泰軍糾纏。
最為麻煩的則是張遼軍團,原本的三十萬大軍如今只剩下十五萬,騎兵數量僅余三萬騎。
不遠處還要面對四面佛接連不斷的箭雨,不過對方顯然也沒有繼續糾纏的意思。
看到張遼轉身撤離,尤其是往南部方向以后,四面佛竟站在原地不動,揮手止住了意欲追擊的軍卒。
此時開口說著:“南方為海域,諸位不必急著追擊,先排查風險再說。”
對于他來說,蜀漢此次撤離肯定有所倚仗,要不然根本不會選擇這么一條逃跑路線。
甚至可以說,往南撤離是最壞的一條道路,因為靠近大海,前路已斷絕,屬于死路。
與其冒風險追擊,還不如先等等,若對方沒有詐,再去追擊也不晚,若有埋伏,這影響就太大了。
不得不承認,華夏背后所蘊藏的實力太強,影響也太大。
如果劉峰對于泰國會不自覺地輕視,而四面佛對于華夏便會不自覺地高看一眼了。
所以他才會第一時間想到埋伏,甚至不相信對方僅有這點實力,主攻的統帥竟只有龍氣低階。
這可是代表華夏的勢力,怎么可能會如此不堪一擊?
戰場形勢瞬息萬變,而對方又極其擅長計謀,《孫子兵法》里面就有大量記載,后又經過上千年發展演化,各種計謀眼花繚亂。
什么背水一戰、聲東擊西、草船借箭、金蟬脫殼、瞞天過海都是如此。
所以在第一時間,四面佛就覺得其中有詐。
他心里已經將張遼當成了誘餌,自然不會貿然追擊。
“派遣探子前去查看,要在第一時間摸清對方的虛實!”下達命令以后,四面佛站在原地深吸一口氣,眼睛盯著有序撤離的蜀漢軍,臉上陰沉一片。
他對于蜀漢的入侵極為惱火,如果不是對方貿然進攻,打亂了原有計劃,如今的泰國已經在進行統一大業了,尤其是緬甸,更是勢在必得。
作為東南亞三霸,泰國不論從實力還是從人口規模上,都不比南越和印尼國差多少,而他最大的夢想便是將東南亞十國統一。
和蜀漢一樣,他也在計算此戰得失,僅初步估算,這一輪進攻就損失了兩名城市武將,超過二十五萬名軍卒,實力被削弱不少,他自己也損失了十五年壽元。
最讓其惱火的是,南越和印尼國并未被華夏“看上”,境內也沒有被入侵,如果往壞處去想,這兩個國家興許還會在背后看笑話,甚至巴不得泰國被滅國。
所以他不去追擊還有另外一層含義,想要釋放善意。
首先,泰國是屬于被動防御,其次,泰國并沒有趕盡殺絕。
如果這個時候追擊的話,不說其他的,至少能讓對方再次損失五萬軍卒、一到兩名武將。
“希望經此一役能讓蜀漢懸崖勒馬,放棄對泰國的入侵,畢竟拼死決戰的損失誰都承受不起。”
暗自低喃一聲,四面佛原本如同平湖一般的臉龐上終于流露出一絲波瀾。
他是真想和蜀漢和解,最好可以達成合作,共同對付南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