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世宗篇2 唯一結論

  隨機推薦:

  從洛陽上層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情況來看,在帝位的承繼大事上,實則一共有四種選擇。

  到進入新年時,朝廷內部,呼聲最高的,有三種,安南王劉文渙,荊王劉文濟,以及在二王抵京之前由尚書令王旦提出的,從眾皇侄中擇一稟賦出眾之子,立為皇儲,進登大寶,續大行皇帝之皇綱正統,當然,必須是太宗余裔。

  前兩者自不必說,但第三條,自提出來之后,便擁有極大的市場,不管是勛貴還是官僚,不管是什么出身,什么職位,什么集團,對此似乎能找到認同并支持的那部分人。

  當然,這個建議,同樣有值得疑慮的地方。首先,此議背后的慕容太后以及慕容氏家族,讓各大派系都心存忌憚,實在是這位太后,既能折騰,又折騰不出什么好事來,過去的八年,有大量案例佐證這一點。

  不得不說,雖然是王旦提出“過繼之議”,但明眼人都看得出,這背后滲透著濃濃的慕容皇太后的意志,并且,在過繼之后,緊跟著或許就是“臨朝稱制”抑或“垂簾聽政”了。

  在這件事上,或許楊皇后更有發言權,畢竟,她是正宮皇后,母儀天下,楊氏家族比之慕容家族,影響力、實力都不弱,并且名聲要好得太多。只不過,不管是楊皇后,還是背后的楊氏家族,在這方面,似乎都沒有什么想法。

  身為尚書令,大漢帝國實際的首相,王旦在這等重大且敏感的事務上,做出這樣的決定,并與看起來不那么靠譜的慕容太后結盟,其立場出發,掰開來看,實則也不復雜。

  太宗皇統,也是他矢志不渝、堅定維護的,但他不只是太宗舊臣,同樣也是劉文澎的東宮老臣,并且被他推上首相之位。不管大行皇帝生前有多不得人心,又干了多少荒怠之事,他對王旦的恩遇都是實實在在的。

  因此,太宗之下,王旦還必須維護大行皇帝。而從皇侄之中,過繼一子,繼承劉文澎一脈香火,便是一個具備很高可行性的辦法。并且,不管是選劉文渙還是劉文濟之子,對兩者而言,也是一種安撫。

  當然,這種想法多少有些一廂情愿。即便拋開慕容太后的干政不談,再立一個少年天子,這件事有些誘惑力,但對于那些真心為家國大計考慮的有識之士而言,又很值得商榷了,大行皇帝的教訓,在當下,實在太深刻了。

  因此,三種選擇,各有其短,各有非議。

  至于第四種意見,則來自吳王劉暉,平康八年的劉暉,已經五十八歲,也到人生暮年。過去的二十來年,他在名下的太和樓彈了二十年的琴,聽了二十年的政。

  骨子里,劉暉就是個健談鍵政的人物,因此,到行將就木的時候,又放了一個“大衛星”。

  皇帝之位,怎么都輪不到他來,因此,見國無主君,諸方爭執,他興之一起,干脆提出,讓燕王劉昭繼位。

  燕王劉昭,世祖皇帝第十子,更是符后所出的嫡子,當然,如今的燕王,年已五十又六。從法理性上來說,燕王劉昭還真具備較天下宗室相對靠前的繼承順位,并且,此議還真有人附和,比如得知消息后便早早地來西京奔喪,順便渾水摸魚的安東王劉文淵。

  且不說吳王劉暉此議是出于怎樣的心理與考量,至少燕王劉昭本人是急得跳腳,明確拒絕,堅決抵制,為免誤會,甚至也跑到邙山去了。

  不得不說,世祖皇帝的十六個兒子中,獲得最通透,也最自在的,正是燕王劉昭。他是真的不爭不搶,一心一意,關起門來過自己的小日子,就連宗正的位置,都是當年太宗皇帝強塞給他的。

  正主都不樂意,甚至出走躲避,那這項提議,自然沒有商討下去的余地。當然,成功率幾乎為零。

  但是,吳王劉暉的提議,也反應出一個嚴重的問題。當平康八年過去,大漢帝位依舊空懸未決,各方勢力仍在拉扯角力,這樣的情況,對大漢帝國而言,無疑是一種傷害。

  閻王不在,小鬼當家,即便過去是劉文澎這樣一個不大靠譜的閻王,對下面也有相當強的壓制力,但在金烏墜落,天日不表的情況下,大漢帝國上下,越來越多的鬼魅宵小也趁著這段時間,猖獗橫行了,這樣的機會,可實在太難得了。

  不過,大漢帝國的體制決定,這樣的混亂終究是有限度的,而當高層的權貴們以及朝中的有識之士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時,一種共識也慢慢形成了,新君必須得盡快“出爐了”。

  荊王府內,書房,劉文濟默默地坐著,表情凝重,一張臉上寫滿了嚴肅。書案上擺著一張紙,紙上是劉文濟親手繪制的京畿各大勢力及權貴關系網圖。

  宗室、外戚、勛貴、官僚、軍隊、部司、遺老紛繁的脈絡,復雜的關系,足以撐爆人的腦袋,然而,最讓劉文濟感到煩憂的是,這些掌握著大漢帝國話語權,在帝位上占有重大影響力的群體,不管怎么分類,對他的支持都嚴重不足。即便心志早已堅如鐵石,此時此勢,依舊讓劉文濟有些心里沒底。

  房間內除了劉文濟,還有蕭太妃,默默地坐在一旁,雍容華貴,沉靜從容。

  研究良久,不得開釋,劉文濟不由抬頭,意有所指地說了句:“鄭大官傳來消息,大哥今日,去拜見四叔了!趙氏的人,也在四處聯絡,積極為大哥謀說,尋求支持”

  由于空間上的距離,劉文濟比之劉文渙抵京,要早好些時日,回京之后,也很低調,雖然朝中推戴他的人不少,甚至有寇準這樣的宰臣,但他卻不敢有絲毫的得意。只是做著祭拜、守靈的事情,繼續博著一個好名聲。

  當然,事情都是在暗中做的,比如收集情報,分析局勢,觀察動向,以及籠絡那些真正能給他提供幫助的人。

  要說劉文濟回京之后得到最大的驚喜,莫過于內侍監鄭元的投效了。作為太宗時期的內侍行首,在平康年代,自然要退居幕后,不過依舊高居內侍監之位,當然,更為重要的,他還掌握著皇帝最后的一道消息保險,“梟部”。

  在劉文濟回京不過三日,鄭元就秘密地找到劉文濟,明確提出支持他登基繼位的事情,當時劉文濟就驚了。懷著謹慎的心理,在幾度掙扎猶豫之后,問出了一個“為什么”。

  然后,便見已是老掉牙的鄭元,唏噓悵然,動情迷離地解釋了緣由。據其言,太宗皇帝在晚年時,曾幾度猶豫儲君之位,并且私下里數次表示過對劉文濟的認可,甚至嘗與鄭元說,能光大基業者,臨淄王,只不過,極度自律與克制的太宗皇帝,最終還是選擇了維護最穩的嫡長制。

  作為太宗忠仆的鄭元,內心自然有一個完成老主人夙愿的驅動,同時,他對端重謙和的劉文濟,也有好感,在劉文濟已經具備繼承資格的時候,選擇果斷推他一把。

  并且,鄭元還向劉文濟直言,若是大行皇帝長久,他絕不敢有此念。同時,鄭元還表示,待功成之后,他請求離宮,回鄉養老,以示赤誠,在支持劉文濟之事上,鄭元已經考慮得很周全也很堅定。

  而得到鄭元以及他手中“梟”部支持的劉文濟,無異于被注入了一劑強心針,尤其是那番“太宗意愿”的說辭,更讓劉文濟感激感動,也更自信。基本可作類比,太宗在劉文濟心目中的地位,就和世祖在太宗心目中的地位差不多,敬比畏多。

  在之后的日子里,不管京畿風云變幻,劉文濟都能從鄭元那里得到最關鍵且要害的情報支持。當然,在劉文澎時代,“梟”部的發展,得到的支持并不多,皇城、武德二司足夠他用。

  但是,屬于“梟”的隱蔽性與嚴密性,也使其往往能在關鍵、要害之處,發揮特殊的作用。

  提到了鄭元與“梟”,就不得不說說皇城司與武德司,作為天子鷹犬、秘密警察,他們最討厭的,或許就是皇帝駕崩這種情況了。

  主人不再,他們就從猖獗的鬣狗,退化成落水狗,牙不再尖,也不敢狂吠。

  而在過去這段時間,二司當然時刻、密切地關注著局勢發展,當然不敢貿然參與,但是,進入平康九年之后,也開始有所動作了。

  皇城使王約的做法,是三個雞蛋上跳舞,各方勢力都賣個好,下各注。而兩次掌握武德司,前后達十八年的武德使林特,則選擇默默觀望,保持中立。

而劉文濟這邊,自然也收到過來自王約的示好與消息,有鄭元的專心致志在前,王約的三心二意,就顯得落了下乘,劉文濟的回應,也多了些虛與委蛇,利用罷了  在奪位事宜上,相比于慕容太后那邊的折騰,劉文濟更為忌憚的,還是大哥劉文渙,畢竟從小到大,大哥總是壓他一頭,若不是出了常妃之事,他是萬萬爭不過的。

  而支持劉文渙的諸多聲音,劉文濟實則并不是太忌憚,包括趙氏家族。這也是有歷史淵源的,當初太宗皇帝冊立太子之后,對趙氏家族可有過不小的打壓,朝里朝外清理了不少,這也就導致,趙氏家族雖然在政壇、軍壇上依舊保持這一定影響力,但遠不如全盛時期了。

  而趙氏兩支,趙匡義一脈,在經過當年的失利之后,早已失望透頂,何況今時不同往日,老謀深算的趙匡義,局面也看得清楚,其注意力也早已放到家族的傳承上了。

  劉文澎之死,看起來是個機會,但平心而論,機會不大。同時,支持劉文渙的聲音雖然不小,但凝聚力幾乎沒有。相比之下,劉文濟這邊,一個寇準,話語權雖然不重,但其志甚堅,戰斗力極強。

何況,真正重要的支持者,往往是那些并不大聲說話,卻默默關注發展,分析局勢的人。關鍵就在于,蛇打七寸,劉文渙的短處能被一捏到死  但是,當聽到劉文渙去拜見趙王劉昉時,劉文濟就不能不當心了,趙王劉昉,別看他避居八年,但他若出面發話,那可是能有一言九鼎的作用。

  “娘,你說大哥能得到四叔支持嗎?”心存疑慮,劉文濟問蕭太妃。

  聞問,蕭太妃抬眼看向劉文濟,她實則知道自家兒子真正心憂之處,沒有接這話,而是悠悠然地反問道:“你自陷于己之短,殊不知,此為你長?”

  蕭太妃這么說,劉文濟不由一愣,張大眼睛看向太妃,正對向母親那沉靜睿智的目光,過了一會兒,劉文濟的眼神也逐漸亮了。

  劉文濟確實有其短,契丹血脈,威望不高,母族實力弱等等。但無一處是致命之短,而這些短處,放在當今天下,帝國中樞,在奪位之事上,卻是一大長處。

  有大行皇帝教訓在前,對諸多權貴而言,一個年長持重、母族勢弱,且能勉強做到名正言順的繼承者,豈不更合心意?

  這一點,蕭太后顯然早就看穿了。當劉文濟也意識到這一點,再看向已經年逾六旬的母親,不由涌起一股敬佩感,這個母親,對他的幫襯弼助遠超外人想象。起身,深深地向其行了個禮。

  蕭太妃安然地受了,見他仍面帶隱憂,又平靜地說道:“你擔心你四叔,然而,你四叔何等樣人物,當今天下,何人能左右他的選擇與想法?”

  聞言,劉文濟一時默然。過了一會兒,又聽蕭太妃以一種叮囑的語氣說道:“做好你自己本分之事吧!”

  劉文濟想了想,再拜道:“多謝娘親教誨!”

  在母子二人推心置腹之時,蕭惠前來求見,稟報說,中書侍郎前來求見,打扮低調,行蹤鬼祟。

  對此,母子倆頓時上了心,一番交待,讓蕭惠也秘密引其入府,由劉文濟單獨接見。

  會面的時間不算長,只一刻鐘的功夫,王欽若便一臉肅重,恭恭敬敬地告退,劉文濟則吩咐蕭惠送他離府。

  待其離去,獨坐書案的劉文濟臉上表情有些精彩,蕭太妃這時候從屏風后走了傳來,看了他一眼,淡淡道:“看到了吧,這樣的人,會越來越多的!”

  “兒明白了!”

  作為大行皇帝寵臣,資歷薄弱的王慶若,在其駕崩后,在朝中的處境立刻就尷尬起來了。

  而經過這么長時間的觀察,王欽若也開始下注了,此番前來,正是向劉文濟投誠效忠的。

  王欽若其人,顯然是有把刷子的,就在翌日,便用實際行動向劉文濟展現著他的能力與效忠。

  作為“過繼派”的邊緣人物,王欽若進宮求見慕容太后。第一次向太后,“真誠”、“徹底”地陳說利害,回顧歷史恩怨,一番利口饒舌,成功地讓太后把主要注意力轉移到劉文渙身上。

  王欽若的說辭中,有兩點很打動太后之心,其一,她與趙妃母子間的恩怨,是如何也化解不開的,不把劉文渙打下去,日后必受其害;其次,劉文濟“勢弱”,等把劉文渙排擠走了,再對付劉文濟更輕松;其三,縱然最終過繼不成,劉文濟比之劉文渙,顯然更有利于慕容太后,他是嫡母,當年還有撫養之情.....

  王欽若一番話最直接作用便是,奪位形勢隨之大變,由三方相持,迅速轉為兩方合力打擊劉文渙,很快就把支持劉文渙的聲音給打下去了。

  到平康九年正月二十一的,在劉文澎于梓宮內躺了兩個月了,關于帝位繼承的事宜,終于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候選人”變成了兩個,或者說兩類:荊王劉文濟,荊王劉文濟之子。

  雖然還是兩方相持不下,但到這一步,距離結果出來已經不遠了。于是,王欽若又適時地提出建議了,開始在朝中大力宣傳“太后垂簾”以彌補過繼皇帝年幼,難以掌國的問題。

  可想而知,當這樣的聲音抬頭后,掌握著大權的權貴們是何等反應。

  平康九年正月二十六,大概是徹底看不下去這種奪位造成的混亂了,趙王出山了,自邙山返京,直入朝堂,正式表明對帝位傳承的干預。

  劉昉并沒有找太多人來助漲聲勢,只有一個人陪同他,已經年逾八旬的楊業。

  一個白發蒼蒼,一個形如枯槁,但這兩個老者,邁著遲緩的腳步,踏入廣政殿,召集所有公卿宰相大臣,當著眾人的面,說出“國賴長君”四個字后,關于帝位繼承的爭論,也由此宣告結束,但漢帝國的繼任之君,也在“便秘”兩個多月后,終于新鮮出爐。

  平康九年三月朔,荊王劉文濟在眾臣擁戴下,于乾元殿登基正位,改元端拱,時年三十九歲。

  慕容太后,又被說動了,因此,雖然激烈爭斗了兩個多月,但劉文濟這個皇位,最終卻是上下一致,滿朝認同,連慕容太后都放下芥蒂,為其背書之后,劉文濟繼位的法理性,也隨之攀之最高,難為人所動搖。

  這樣的結果,不算出人意料,但這樣的收場,卻出乎很多人意料,而能做到這樣的地步,新君劉文濟那溫和的面孔下,又隱藏著怎樣的深沉與明智,是值得注意的。

  只不過,很多人都只注意到一個“弱勢長君”的繼位,以及沉浸在皇帝主動采納端拱年號的喜悅中。

  。頂點手機版網址:

大熊貓文學    漢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