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179章 崇政殿內

  崇政殿還是那股氣質,威嚴肅穆,在冬夜下,更添幾分陰沉,殿中擺設著大量長明燈,燈火通明,卻無法驅散籠罩在人心上的陰霾。

  劉皇帝一人獨坐御案,面無表情,看不出什么情緒,但是,所有人知道,此時的皇帝很很生氣,也很危險。

  御前,站著好幾道身影,以趙普為首,宋琪、趙匡義、王著、劉廷翰、呂端還有兵部尚書韓通這些政事堂成員都在,除了當值的趙匡義外,都是從府中被叫進宮來的。

  一個個都垂著頭,微彎著腰,等待著劉皇帝疾風驟雨的訓斥。事實上,這一干柱國重臣,宰輔之尊,劉皇帝連座位都不看一個,這與迥異于他平日里的作風,當然,也可能是根本不顧及這些了。

  劉旸趕到之時,劉皇帝已然開腔了,并且直接沖趙匡義發難:“你此前不是還在夸耀王侁嗎?功勛之后,師出名門,熟讀兵法,足堪大任。

  就是這么個任事法,剿匪剿了一年,賊反而越剿越多了,夏州尚不安寧,鹽州又生大亂,王侁這個都將做得好啊,好就好在敗兵丟堡,好就好在將帥不合,好就好在榆林大亂”

  面對劉皇帝這疾言厲色的訓斥,趙匡義不由得覺得委屈,他只是看在與王侁過去的交情,再加上同為勛貴子弟,此前替他簡單地說了兩句話。

  朝中為王侁說好話的,又不只他趙匡義一人,更何況,對于王侁的任用,可是劉皇帝自己的事,當初王樸病榻陳情的對象也是劉皇帝。

  如今,王侁那里出了問題,劉皇帝卻把矛頭指向他趙匡義,趙匡義自覺受了無妄之災。不過也沒辦法,誰叫此時此刻,殿中只有他一人曾為王侁站過臺。

  當然,以趙匡義的城府,自然不會把那些多余且無謂的情緒表露出來,相反,迎著劉皇帝那恐怖的目光,只能誠惶誠恐地請罪:“是臣耽于人情,識人不明,榆林有失,臣乞降罪!”

  趙匡義這樣“誠懇”的態度,就是劉皇帝,也不好再多苛責了。劉皇帝自個兒心里也清楚,這事要攀到趙匡義身上,也有些勉強,之所以說出那番話,除了表示對榆林以及王侁的不滿之外,也是為了敲打一下趙匡義。

  自從盧多遜案后,趙匡義明顯低調了不少,就好像把自己給偽裝防御起來了,一度讓劉皇帝有種無從下口的感覺。

  這一年來,論勤政憂勞,朝中幾乎沒有人能與之相比,踏實的表現,為他贏得了不少贊譽。而在朝臣的眼中,趙匡義多智、能干,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完全一副忠臣良相的形象。

  過去,朝中最勤政的,毫無疑問是太子與趙普,但與如今的趙匡義相比,就發現,還有更狠的。

  不同于常人,具備先見之明的劉皇帝,自然免不了以特殊眼光看待趙匡義,即便遠不至像對趙匡那般忌憚,也總是多些關注。

  而經過這么多年的觀察任用,劉皇帝也確認了,趙匡義確實是個理政能才,朝廷事務,不論有多繁雜,都能被他一件件給啃下來,就沒有他理不順的事,在治政方面,也從來是得心應手。

  這一年多,在趙普有意隱退放權的情況下,朝廷中很多事務,都已經落到宋琪、趙匡義這二相手中,而觀其效果,趙匡義干得當真很不錯。

  但,哪怕心中抱有欣賞,該敲打的,還是得敲打。同時,劉皇帝也有逼一逼趙匡義的意思,看他會不會露出什么馬腳,別整日那么深沉穩重。

  然而此時,看趙匡義嘴里告著罪,態度也算懇切,但仍舊不動如山的模樣,劉皇帝這心里總覺有些無趣。

  基本是凝視著趙匡義,看得他頭又垂下幾分了,方才收回目光,淡淡道:“朕也不因言問罪,榆林的事情,與你趙卿無關。朕還沒有老糊涂到無罪加誅!”

  “陛下言重了!”趙匡義埋頭抱拳道,讓人看不到他的神情。

  見著君臣相處的情景,劉旸也不禁看了眼趙匡義,有一說一,對于這個趙妃的叔叔,他也是很欣賞的。

  上前行禮,被劉皇帝打斷了,不過,看劉旸自覺地與宰臣們站到一塊兒,眉頭皺了皺,還是擺擺手:“都站著做什么,殿中又不是沒有席座,都坐下!”

  “謝陛下!”一干大臣,趕忙道謝。

  作為追隨劉皇帝的老臣,王著的目光從太子身上一掃而過,心中不免感慨,還得是太子殿下,否則,就他們這些人,在皇帝面前還不知要煎熬多久,不著痕跡地摸了摸老腰,年紀上來了,還真有些挺不住。

  待群臣落座,劉皇帝看著劉旸,道:“榆林的情況,慕容德豐都和你說了吧!”

  劉旸點頭應道:“是!”

  劉皇帝環視一圈,沉聲道:“都說說吧,該如何應對?太子先說!”

  在進宮的路上,劉旸一直在考慮榆林之亂的應對之策,此時,心中也打好腹稿了。因而,被點名發言,倒也不顯局促,拱手稟道:“臣以為,眼下當務之急,是調兵鎮壓,將叛賊控制在榆林境內,榆林亂則亂矣,絕不能使亂事蔓延到關中,否則,西北震蕩,其害恐怕不是朝廷能夠承受的。

  另,自李繼遷叛后,榆林本地官軍,進剿逾年,始終除之不盡,除了當地的特殊情勢之外,兵力不足,也是問題,因而,當從其他道州抽調兵馬,重兵彈壓圍剿。

  此前黨項人,參與李逆叛亂的并不多,但鹽州事起,臣料黨項之禍,是難以避免了,必須對榆林的幾十萬黨項人加以防備,要做好鎮壓的準備。

  關于鎮安堡受挫,孟玄喆兵敗,具體情況,朝廷還需加以調查。臣認為,當前形勢下,榆林過去施行的剿賊方略,已不足用,當尋求改變,從根本治理。

  同時,榆林平叛,王侁不堪為帥,臣建議,由趙王劉昉前往夏州,全權主持剿賊,還榆林,還西北,還社稷一片清明!”

  劉旸一條條地把他的想法講來,劉皇帝聽得很認真,似乎也在思忖衡量,等回過神時,臉上已然露出了點滿意的表情。

  “對太子的提議,眾卿可有補充?”言語中,已然認可了。

  還是趙普率先開口,老臉上雖然矜持著,但語氣中明顯帶著恭惟:“殿下所思所慮,已然十分周全妥善,完全可以采用!”

  聽趙普之言,劉旸卻搖著頭,道:“一人計短,似榆林之事,涉及黎民安康,社稷穩定,還需群策群力,暢所欲言,還望趙相,不吝賜教”

大熊貓文學    漢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