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53章 兵制改革

  在劉皇帝的指示下,兵制改革,仍舊要遵從一個緩行、慎行的原則,大動干戈地進行留裁軍減兵,是劉皇帝直接嚴厲禁止,維護大漢的穩定,保證國防的安全,永遠是要放在首位的。

  因此,哪怕趙普、王著、沈義倫等大臣,是迫切地希望能夠減少朝廷正兵的數量,也不得不遵從劉皇帝的意愿,采取一個更為穩妥的辦法對軍隊完成一個更新換代的過程。

  至少,劉皇帝那不可動搖的態度徹底松動了,有了開始,便能期盼一個好的結果。

  由趙普、曹彬等文武重臣擬策,經過劉皇帝的審定批準,大漢的兵制改革,于十三年七月十五日,正式啟動。

  按照改革計劃,以十年為期,對大漢內外軍隊進行逐步的削減,力求到十年后,將大漢包括禁軍在內的在籍軍隊維持在四十萬人的規模。

  其中,禁軍十五萬人,邊軍十五萬,地方軍隊十萬,當然,這只是一個粗略的目標,具體如何,還要看最終的裁軍結果。

  然不論如何,按照這個目標去努力實現,以目前的軍隊規模來看,朝廷需要裁撤至少一半的軍隊,這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大工程,想要讓政策平安順利地落地,需要時間,同樣也需要財政支持。

  根據樞密院制定出的計劃,從十三年開始,將以每年5——6萬人的規模,對大漢內外軍隊進行裁減,同時,對每年新征募士兵的數量進行控制,以達到削減軍隊規模的目的。

  事實上,在樞密院對全國軍政的正常管理中,也是維持著裁汰與招募,不過那是正常的軍政運轉。畢竟,士兵也是會老的,軍中那些年齡大的士卒,也需要更年輕、更健壯的人來替代,那是一個健康的良性循環。

  而在過去十多年中,新招募的士兵數量,基本是遠大于退役士兵的,大漢軍隊的急速膨脹,也是在那十多年中形成的。

  畢竟,國土面積大了,國防治安的壓力也在上漲,到處都需要軍隊去駐守,去維持治安,去去彈壓叛亂。再加上幾次對外擴張的戰事,都需要兵馬的補充,而一次開寶北伐,就讓大漢進行了最為瘋狂的暴兵,戰后雖然裁撤了一些,但大部分是保留下來,成為在籍士兵。

  一直到近幾年,軍隊的進出,才進入了一種相對緩慢的節奏,每年退役與新募的數量,都維持在萬人左右的低水平,并保持著平衡。

  裁軍與募兵并行,仍舊是軍隊規模管理的主要政策,只不過在裁軍的大背景下,前者比重更大罷了。并且,對新募士卒的要求也更高,出身要清白,沒有犯罪記錄,身體素質也要更好,最好是有產良家。

  按照改革方案,在十三年剩下的半年中,便要正式啟動裁軍行動,規模一次性不會弄得太大,不要求全面鋪開,甚至只當做一個試點,目標就選定在京畿地區的禁兵。

  時至如今,圍繞著大漢兩京,朝廷常年所屯禁軍便超過十五萬人,若加上全國各重要城市、戰略關隘以及輪戍諸邊者,禁軍的總兵力便有二十多萬人。

  而以大漢當下的局面,中樞的權威,京畿的安全是完全有保障的,實在沒有必要維持如大規模的禁軍。這其中,為避免外重內虛,造成軍力失衡,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當決定進行裁軍,那自然是內外并舉,中樞的軍力下降了,那邊軍及地方軍隊自然要跟著削減。而真正走出這一步后,便沒有任何反悔的余地了。

  原本,趙普等臣是打算從邊軍開始整改的,并且選定遼東作為第一處,但被劉皇帝拒絕了,在國防安全與內外平衡的考量上,劉皇帝選擇了前者。

  顯然,比起對內地道州軍隊的改革,對邊軍的處理,劉皇帝要更為審慎一些,要為國防安全、邊疆安寧所慮,寧愿暫時延后一些,并且直接要求樞密院在后續對邊軍的裁軍計劃中,務必做得更細致些。

  裁減朝廷在冊官兵,固然會極大地減輕朝廷的財政負擔,從長遠來看,是有益的。但這個過程,卻不是簡簡單單地削減兵額、退役士兵就行了的。

  為了減輕長期的財政壓力,會面臨短時間內更加繁重的負擔,裁兵并不是免費的,至少,每年數萬軍隊的退役,如何安排這些官兵,朝廷就需要付出一定代價去安撫,要照顧其情緒,否則惹得軍心不滿,人心動蕩,會出大問題。

  被裁撤的,可都是職業士兵,在軍中,除了接受忠君愛國主義教育,便是訓練軍事技能,訓練打仗,幾萬人一波地往民間轉業,處理不好,對社會治安都會造成嚴重威脅。

  早年的時候,針對官兵的裁汰,朝廷基本都會安排妥當的,除了給錢、給地,還能盡量在地方安排一個職位,要么轉為待遇差些的輔卒,要么回鄉里地方。

  但如今不行了,大漢的官吏隊伍已經足夠龐大,沒有那么多的位置了,同時,裁兵的規模又大,以四十萬人來算,哪怕有十年的時間做緩沖,哪怕只是最低級的職位吏事,也不可能騰出四十萬個位置來。

  因此,當下大漢官兵退役的待遇,也遠不如當初了,而為了安撫人心,也只能從錢財上想辦法了。

  為此,劉皇帝又讓財政司每年撥款兩百萬貫,由樞密院、兵部、戶部遣專吏管理,專門針對官兵的退役事宜,按照軍職大小,予以補償,這算是遣散費。

  為了緩解財政司的壓力,劉皇帝又同意從內帑借錢了,當初的借款,通過幾年的時間,都還沒有全部還清,也就是劉皇帝不收利息。

  不過這一回,劉皇帝主動得多,沒有多少廢話,一切以軍隊事務為要。雖然每年兩百萬貫對朝廷而言不算太多,但是,朝廷裁軍的花費,可不只一個“遣散費”。

  大漢的百姓,大部分人還是很樸實的,換作軍隊,也一樣,久經訓練、嚴明紀律的他們,面對裁撤,或許會有些怨言,但直接抗拒是不大可能,當然,前提是給的待遇足夠,要表現出足夠的誠意。

  但是,對于另外一批人,就不能單純地去靠錢財安撫了。大漢的軍隊體系,如果隊長以上就算軍官的話,那么五萬人的裁撤規模,就代表每年有上千名軍官將“失業”。

  對他們,自然不能苛求讓他們像普通士兵一般回家種地務農,軍職越高,越是如此。除了錢,還得給權,調任地方官府衙司為官為吏,是最好的處置辦法了。

  這除了繼續加強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影響外,也因為能在軍隊中當軍官的,都能稱得上大漢的人才,棄用這么多具備管理能力的人才,也是朝廷的損失。

  當然,這同樣給朝廷吏政管理帶來一個新的考驗,那就是在朝廷每年得保證額外一千多個官吏職位,以滿足對退役軍官的安排。

  這或許有些麻煩,但終究只是小麻煩,趙普幾乎拍著胸脯向劉皇帝保證,此事能夠解決。而趙普打算采用的解決辦法就是,對地方的官員僚吏進行一次清退行動,騰出足夠的位置。

  用趙普的話來講,軍隊的事,不只是軍隊的事,軍隊的改革,也需要全國協調支持。軍隊都開始做改革,做更新換代了,官僚隊伍,也該緊隨其后,跟著動一動,對那些年老的、腐敗的、尸位素餐的,進行調整,這是朝廷吏政的一貫要求,也符合吏治原則。

  當然,話說得再漂亮,根本原因還是為了配合兵制改革,方便妥當地安排退役軍官。對此,劉皇帝還是十分認同的,覺得趙普顧全大局,銳意改革,不愧宰相之姿。

  在這方面,劉皇帝也是有經驗的,早年的時候,為了聚攬權力,培植帝黨,他就曾以各種理由把朝廷內部的一些老臣勛貴給清退,騰出位置給年輕有為且便于任用、控制的后來者。

大熊貓文學    漢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