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706 顯微鏡和封賞

  “快看快看,變了變了,變粗了也變大了…”

  “哇…真的哎,上面還不滿了毛刺。”

  “我看看我看看…”

  “頭發摸起來滑溜溜的,沒想到居然是這個樣子的,要不是親眼看到我都不敢相信。”

  一群醫學院的先生圍在一個模樣奇怪的儀器面前,大呼小叫好像看到了什么不可思議的東西。把岳山、孫思邈都擠到了一邊。

  孫思邈難掩興奮之色,道:“這個顯…顯…”

  “顯微鏡。”岳山提示道。

  “對,顯微鏡,有了這個顯微鏡我們就能看到肉眼看不見的東西。從此之后微…微觀世界的大門就向我們打開了…我們就可以看到病毒,找到殺死它們的辦法。”孫思邈激動的有些語無倫次。

  岳山能體會到他的心情,但還是提醒道:“病毒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東西,很多都是通過空氣傳染的,觀察的時候一定要小心。最好先觀察其它東西,等有了經驗在觀察病毒。”

  孫思邈正色道:“岳候放心,我不是莽撞人,會做好安全防護的。我可是還想多活幾年,多為醫學做一些貢獻。”

  “哈哈…那最好不過。”岳山大笑道。

  顯微鏡也是李麗質重病的時候他才想起來的,這玩意兒就是打開微觀世界大門的鑰匙。

  只是他畢竟是文科生對理科的了解非常少,顯微鏡也就初中生物試驗的時候接觸過一次,之后就再也沒有碰過,連見都很少見。

  以至于之前創辦醫學院的時候把這件神器給忘記了,要不是李麗質生病把他逼急了,這輩子能不能想起來還不知道呢。

  眼前這臺顯微鏡就是他指點工匠用天然透明水晶打磨制作而成,非常的簡陋,倍數比較低、也沒有刻度顯示,想要具體數據全靠估測。

  但很多事物都是從無到有,從有到精的。打開微觀世界大門之后,自然會有時代精英去改良。

  見到顯微鏡之后,醫學院的一干人等自然是欣喜若狂,因為他們終于可以向世人證明有微觀世界存在了。

  岳山在幾年前提出病毒和細菌理論,說疾病來自于微觀世界,想研究疾病就必須研究微觀世界。

  但沒有顯微鏡他就無法證明微觀世界的存在,雖然套用他的那套理論很多無法解釋的事情都解釋通了,但沒有親眼見到依然有大把的人懷疑。

  不要覺得奇怪,反智行為在任何時候都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地球是圓的這是個早就被證實的事情,可到了二十一世紀依然有大把的人相信天圓地方說。

  而且這些人還不是犄角旮旯的文盲,而是來自于‘文明’世界的歐美,其中不乏高級知識分子。

  這些人還組成了固定的團體,NBA某球星就公開宣稱大地是方的,并給該團體捐錢。

  人家不光瞎說,還編造了一套理論出來。說什么南極往南走就是世界的盡頭,那里有武裝到牙齒的軍隊把守,把所有試圖證明真相的人給抓起來洗腦…

  他們還給某些喜歡飛行的冒險家捐錢,讓那些冒險家從天空俯瞰大地,拿到‘地方’的切實證據。

  二十一世紀還有這種反智行為,居然還廣有市場,你敢相信?

  所以即便岳山的細菌、病毒理論解決了再多了的難題,只要沒有辦法親眼見到他們是不會承認的,甚至醫學院有些師生都對此半信半疑。

  現在有了顯微鏡,微觀世界的大門正式打開,所有的質疑都將被打破,他們這些支持岳山的人將會成為掌握真理的勝利方。

  剛剛拿到顯微鏡的眾人非常好奇,什么東西都想觀察一下。岳山和孫思邈也懶得管,任由他們胡鬧。

  這邊正鬧著,有宮中信使過來召他進宮。

  岳山問那個信使發生什么事情了,信使只說從棣州方向遞來一封書信圣人看過之后就召他進宮。

  棣州?難道倭奴國有變,還是高句麗、百濟、新羅有異動?

  他不敢遲疑,馬上隨信使一起進宮。

  到了宮里發現沒有任何異常,李世民正在和那一群心腹開會,見他進來還佯怒指責道:“麗質的病都好了,你不好好上班瞎跑什么,小心扣你的俸祿。”

  “哈哈…”其他人也跟著大笑起來。

  “呵呵…”岳山從牙縫里擠出一絲干笑,道:“圣人說的是,不知道你召我過來有何吩咐。”

  聽到提醒李世民頓時想起興奮起來,提高嗓門道:“剛剛從棣州發來的加急密信,東勝神州的探險隊回來了。”

  岳山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驚叫道:“真的?人到哪了?”

  “信中說要在棣州休整兩天換乘河船在回京,現在應該已經出發,最遲五天后達到京師。”李世民道。

  “人員傷亡如何?良種取回來了嗎?”岳山問道最關心的問題。

  “人員死亡三分之一。你說的良種也已經取回來了,除了你特意交代的那四種作物之外還有其他幾十種作物,到時候還要你辨別是否有用。”李世民道。

  聽到死了這么多人岳山心情沉重了不少,但得知良種消息又變得振奮起來,連聲道:“好好好,太好了。”

  “恭喜圣人,賀喜圣人,得此良種從此我大唐將再無饑饉之憂。此乃不世之功也,圣人必為萬世所敬仰。”其他人也起身道賀。

  他們都是參加過那場會議的人,知道去東勝神州取良種的事情,現在良種取回來了,自然非常的興奮。

  “哈哈…眾卿家言重了言重了。”李世民高興的都看不見眼睛了。

  良種取回來真的能讓大唐永無饑饉之憂嗎?誰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這只是說出來應景的恭維話,沒人會當真。

  但得到了畝產五六石的良種確實是大功一件,值得歌頌。

  原本的歷史上土豆、玉米等傳入國內,為什么沒人提什么豐功偉績呢?

  原因很簡單,那是民間自己流傳進來的,不是朝廷主動引進的。

  事實上第一個冒著生命危險把紅薯引進國內的人一直被百姓銘記,在他的家鄉還為他樹立了雕像供后人瞻仰。

  而且看看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了許多良種,一直被后人銘記也一直被史書重點贊揚。孫福才等人這次出海取良種,堪比張騫出使西域。

  將來史書必然會濃墨重彩的介紹:大唐貞觀年間,圣人李世民派遣探險隊出使東勝神州,不但取回了良種,還為后來占領東勝神州奠定了基礎。

  “圣人,想必他們應該探索出安全的路線了吧?”李靖問道。

  “有,有一副詳盡的航海圖,等他們回京會一并呈上。”李世民道。

  “那就好那就好,以后我大唐就可以派遣更多船隊去東勝神州了。”眾人喜笑顏開的道。

  “圣人,探險隊立下如此大的功勞,朝廷當重重封賞才是。”長孫無忌道。

  “理當如此,請圣人厚賞探險隊。”其他人也紛紛表態。

  “確實應當封賞,諸卿商議一下該如何封賞才好。”李世民點頭道。

  眾人都陷入了思考,這種事情前所未有,沒有前例可依啊。封賞太過不行,太薄也不行。

  最終誰也不敢拿這個主意,再次把皮球踢到了李世民腳下:“此事乃開天辟地第一遭,我等實在不知道該怎么辦,還是由圣人定奪吧。”

  李世民倒也沒有謙虛,直接道:“孫福才作為船隊領導者功勞最大,當封侯。”

  “這…”魏征遲疑的道:“臣對孫校尉沒有意見,也不懷疑太的功勞,可閹人封侯恐引起非議呀。”

  “且此例一開恐遺禍無窮也,諸君莫忘前漢十常侍之禍。”溫彥博也反對道。

  其他人有支持的也有反對的,但總體反對的人要多一些。畢竟十常侍的兇名太大了,現在一般還都把東漢滅亡歸罪于他們。

  李世民也為難了,變得猶豫不決起來。

  見到這種情況岳山知道自己不能不站出來了,于是上前一步道:“諸位的顧慮我本人也非常認同,但對你們所采用的方法不敢茍同。”

  “宦官確實應當嚴加防范,但不能依賴你我個人之力。現在君明臣清,可以防范宦官干政。可誰敢保證未來不會出現…嗯,你們懂得。”

  岳山偷瞄了一眼神色不愉的李世民,嘴一快差點把昏君倆字給吐出來了,還好及時醒悟過來。

  但即便如此以臣子身份說這話也夠失禮的,眾人都眼觀鼻,鼻觀口,假裝啥都沒聽到。實則心中都被逗樂了,耳朵也都豎了起來聽他的下文。

  岳山朝李世民拱了拱手表示賠罪,才繼續說道:“最好的辦法就是用律法來約束,制定出合適的制度并讓其深入人心。就算有君王想破例難度也會變得非常高,這樣才能有效降低宦官干政的可能性。”

  眾人紛紛點頭,制度確實比個人的嚴防死守更有效果。但限制宦官之權只有皇帝才能做…所以眾人的目光轉向了李世民。

  李世民也比較認同岳山的話,但他考慮的東西更多,并不想馬上就做出決定。就重新把話題掰回了起點:

  “翠嵐的意見我也贊同,但如何限制宦官的權力還需要慎重考慮,此時押后再說。還是先討論封賞的問題吧。翠嵐你是什么意思?”

  岳山不容置疑的道:“封,如此大功都不封賞,讓天下人如何看待朝廷?以后我們的重心會往海洋轉移,引導民間力量加入對海洋的探索是一個難題,完全可以把孫福才當成那個馬骨。”

  “連閹人立了大功都能被封侯,那些普通人自然也可以立功,能激勵更多的人加入進來。再說孫福才早就已經離宮嚴格來說不算是宦官。”

  “諸卿以為如何?”李世民沒有直接拿主意,而是問道。

  “臣以為岳候所言有理。”房玄齡支持道,其他人亦紛紛支持。

  只有長孫無忌和溫彥博等人,雖然還是有不同意見,但沒有在站出來反對。這不意味著他們已經放棄了,而是開始在心里構思設立什么樣的律法來限制宦官的權力。

  “好,那就封孫福才為侯,你們盡快擬定封號,等到他們回京的那天當場宣布。”李世民這才拍板道。

  這時李績卻站了出來:“圣人,臣私以為不能大張旗鼓的迎接探險隊歸來,甚至不能刻意宣揚此事。”

  李世民驚訝的道:“為何?”

  “北方高句麗、新羅百濟乃至倭奴國亦能造出遠航萬里的海船,一旦消息傳出后恐怕他們會私下派遣艦隊前往…”李績分析道:

  “所以臣以為至少也要等到我們消滅高句麗,徹底降服新羅百濟之后才能公開此事。”

  說到這里李績又朝岳山拱了拱手道:“我實無針對他們之意,還請岳候勿要誤會。”

  岳山回禮道:“英國公多慮了,我明白你的顧慮,也贊同你的建議,眼下確實不是合適的公開時機。”

  “但也不能就此隱瞞他們的功績,我們可以對外宣稱他們在海外獲得了良種,只要不告訴別人是在哪里獲得的問題不大。”

  “孫福才他們有寰宇全圖尚且用了兩年才返回,那些人沒有任何可以參考的東西,就算打聽到大致的方向沒有三五年也別想有收獲。三五年后想必高句麗這些國家已經不存在了。”

  別人還沒反應,李世民就直接說道:“東突厥戰爭已經結束,讓將士們休息一段時間就可以征伐高句麗了。樞密院、兵部可以提前著手往幽州運送軍需,但要隱蔽不能打草驚蛇。”

  話題突然又轉移到征伐高句麗上,眾人皆是神情一震。

  對大唐來說高句麗是心腹大患,這一點所有人都認同,恨不得把他們挫骨揚灰。但征討它也讓很多人心生憂慮,畢竟前隋的崩潰就是從三征高句麗開始的。

  但沒有人試圖勸說放棄這個計劃。

  一來是對朝廷的家底有信心,國庫前所未有的富裕,每年都能結余上百萬貫錢糧。內庫就更別提了,雖然大家不知道具體數額,但一致認為不少于千萬貫。

  但有時候有錢也不一定能買來糧食,大唐沒有這方面的擔憂。嶺南大糧倉生產的糧食足夠支撐幾十萬大軍的需要。

  還有南越之南的土著勢力,在大唐各種珍寶的誘惑下也開始大面積種植水稻,產量什么比嶺南道還高。

  至于運輸能力…感謝隋煬帝修筑了大運河,朝廷能直接把糧食從南方運送到幽州。

  再說早幾年前朝廷就開始布置北方戰略,把大運河最北端又往北延伸了三四百里。

  只不過用的大多都是戰俘,征用的勞役比較少,沒有影響到國內的生產。

  至于為什么沒有人提海上運輸…大海太大了,誰知道船跑哪去了。萬一押運糧草的人說遇到危險沉了兩三艘朝廷連證據都找不到,簡直就是誘惑別人貪腐。

  內陸就不一樣了,你說船沉了,那就去找沉沒的船。花點時間總能查出是被侵吞了還是真的出事故了。

  所以不到萬不得已,朝廷寧愿多花點錢也要堅持走內陸運輸轉運各種物資。這個道理岳山自己也懂,也沒有瞎堅持非要走海運什么的。

  眾人又聊了一會兒往北方戰線調集物資的事情,不過沒有深談,現在只是初步定下這個計劃,正式實施之前肯定會有專門的會議討論。

  現在主要話題還是探險隊和良種的事情。

  李績的意見給眾人提了個醒,確實不能直接說良種在哪獲取的,籠統的說一句海上得到的就可以了。也要叮囑好哪些勇士們,不要隨便透露那邊的情況。

  其實朝廷也不是很怕他們泄露,海圖只有孫福才和一小部分精英才知道,大多數人估計連自己都走過哪些路線都不知道。讓他們往外說,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為了表示朝廷的重視,大家決定派個重臣前去迎接,不少人想搶這個活兒,不過被岳山給攬了過去。

  李世民也覺得這是個刷名聲的好機會,拍板讓李承乾代表他一起過去迎接。

  事情就此定下,就在會議即將結束的時候,馬周忽然說道:“諸位只想著封賞出海的勇士們,卻忘了另外一位大功臣啊。”

  眾人先是一愣,然后目光一起轉向岳山。是呀,他才是這一切的提出者和主張人,照理來說軍功章也要有他一半才對。

大熊貓文學    文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