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皇宮里面,朱厚照第一時間就跑到了清寧宮,在這里住著大明皇宮里面輩分最高的人,也就是朱佑樘的爺爺的妃子,大明的太皇太后周氏,這位太皇太后在宮里面的地位實在是太高了,是朱佑樘的奶奶,朱厚照的太奶奶,關鍵是當年就是她親自撫養的朱佑樘。
朱佑樘回宮之后,母親死了,周太皇太后生怕朱佑樘也遇害,于是將他接到了仁壽宮親自撫養。
朱佑樘和太皇太后的感情非常的深,太皇太后在宮里面的身份和地位自然就是非常高了,朱厚照平日里也經常過來。
來到清寧宮的時候,這里正在用晚飯,朱厚照笑著跑了進去,太皇太后對于朱厚照自然也是喜歡的不行,人都說隔輩親,朱厚照這是曾孫,自然是親的不行。見到朱厚照過來,太皇太后笑著招呼朱厚照過來吃飯,臉上的皺紋都舒展開了,非常的慈祥。
這位太皇太后今年已經七十歲了,做了太后,也做了太皇太后,人生已經非常的圓滿了。
現在日子過得很舒心,皇宮大內沒人敢招惹這位老祖宗,否則下場就非常的慘。
“曾祖母,今天我出宮去了!”朱厚照笑著和太皇天后說著出去之后的事情,還陪著太皇天后一起吃了飯,甚至晚上就睡在了清寧宮。
夜幕降臨,清風徐徐。
朱佑樘坐在院子里面,看著天空之中的圓月,伸手拉著身邊張皇后的手,隨即笑著說道:“照兒留宿在了太皇太后那邊,挺高興的,給太皇太后帶了一些宮外的玩意,還給太皇太后講了宮外的一些事情。”說著朱佑樘的臉上露出了感懷的笑容,仿佛想起了自己以前的日子。
朱佑樘的同年是不幸的,六歲之后生活在太皇太后身邊,那是他人生第一次安穩的日子。
張皇后當然知道朱佑樘在想什么,夫妻這么多年了,輕輕的握了握朱佑樘的手,然后笑著說道:“現在照兒懂事又孝順,自然是好事情!”
第二天一早,朱厚照陪著太皇太后用了早膳,然后來到了坤寧宮,當然是繼續陪著朱佑樘練太極拳。打完拳之后,父子二人一起用了早膳,然后朱厚照對朱佑樘說道:“父皇,兒臣想上朝!”說著又看著朱佑樘說道:“兒臣想幫父皇做點事情。”
“父皇的身子不好,大明的國事又日益繁重,兒臣想為父皇多分擔一些,讓父皇好好養養身子。”
“同時兒臣想著父皇能夠將身體養好,到時候給兒臣添一個皇弟或者皇妹的。”
看著朱厚照一臉認真的樣子,朱佑樘頓時有一種啼笑皆非的感覺,前面說的話讓朱佑樘很感動,但是說道后面就開始下道了。雖然生孩子也是大道,可是哪有十歲的小屁孩說父母這個的。不過想到朱厚照自己一個人,也實在是顯得有些孤單,朱佑樘又有些悵然若失,他何嘗不想在要兩個孩子。
至于朱厚照說的要幫自己,朱佑樘更多的則是感動,什么兒子奪權之類的,朱佑樘壓根就沒想過。
大明沒有李世民的傳統,朱佑樘就這一個兒子,當然要盡心盡力的培養,兒子有這個心思自然是好的。
一邊的張皇后感動的一塌糊涂,拉著朱厚照,一邊抹著眼睛一邊說道:“照兒長大了!”
朱佑樘看著朱厚照說道:”如此也好,那你等一下就跟著父皇一起去上朝。“
朱厚照點了點頭,讓自己的父皇多休息,多養身子,自己來干,敢這么說話的太子估計也就朱厚照了。放在其他的朝代肯定死翹翹,即便是大明,估計也就朱佑樘這里行得通。放在其他的皇帝那里,估計下場也不會太好,在這里,朱厚照不但得到了朱佑樘的贊許,還得到了張皇后的鼎力支持。
吃完了早飯,朱厚照換上了自己的太子服,然后跟著朱佑樘去上朝了,這事還下了大太監們一跳。
不過這事沒人敢問,朱厚照則是好奇的四下看著,太監先進去,今天當值的是賀能,站在臺階上大喊了一聲陛下駕到,然后朱佑樘就走了上去,朱厚照則是跟在后面。朱佑樘坐在龍椅上,朱厚照責被安排在了臺階下面站著,不是去臣子那邊領班,因為他是君。
座位自然是別想了,大殿之后沒有朱厚照的座位,他只能在那站著,然后聽著,當然了,也能說話。
群臣跪拜之后,朱佑樘抬手虛扶道:“眾位愛卿免禮吧!“等到眾人都站起了起來,朱佑樘又說道:”從今日開始,太子隨朝聽政。“
這事在下面沒引起什么波瀾,皇上就這個一個兒子,大臣們想站隊都沒戲,如何巴結太子才是他們需要做的。朱厚照的幾位老師更是捋著胡子,一副老懷大慰的模樣,看得朱厚照直想笑,但是也只能忍著,一副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的模樣。
隨朝聽政,這代表著皇上要栽培太子了,這一點沒人會二桿子一樣站出來反對,誰反對誰都會被弄死,有奪嫡的時候都沒人敢,何況這個時候。
整個早朝朱厚照就站在那里聽著,大事小事都有,君臣奏對,還有人吵架,朱厚照看了一眼坐在龍椅上老神在在的老爹,心中感嘆,皇上也是一個力氣活。當然了,整個過程之中朱厚照都沒有說話,只是認真的聽著,時而思考,有大臣高談闊論的時候,點頭做恍然大悟狀。
朱翊鈞才十歲,第一次隨朝聽政,你得抱著學習的態度,或者說別人都希望你抱著學習的態度。
上去就侃侃而談,無論是說的對不對,一個輕浮的印象就留下了,朱厚照這個做派,絕對是少年老成,謙虛謹慎,有人主之風。
尤其是有的大臣提出建議的時候,朱厚照做恍然大悟狀,簡直就是對大臣們最好的鼓勵,仿佛得到了認同一般,大臣們看向朱厚照的目光都柔和了不少。要知道朱厚照第一次隨朝聽政,那里猛地多了一個人,大臣們自然要給予更多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