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示上寫明舊棉衣、舊棉被、舊棉絮…總之一應舊物,只要能幫窮人家御寒,便能捐來,當作你的一份善舉。
這與上一回捐錢、捐糧、拿值錢之物出來換錢,是完全不同的事情。
好像…家中確實有幾身孩子的舊棉衣,孩子大了穿不上,不如?
于是得知了消息的一些普通百姓家,也不禁動了心思。
上回葉大人要的是錢,許多錢!
他們尋常人家哪來這些錢?就只能看個熱鬧,如今只要家中不用的舊物,自然就不一樣。
正所謂搬家搬富,再窮的人家也還找得出三兩鐵呢,何況這是府城人家?
在這府城里,就是受到接濟的百姓都不多,也多是因為一些特殊情況而受窮,送些糧去接濟一下,再了解情況之后,給幫忙解決一下實際難題,讓其恢復正常生活能力。
這就是府城百姓受到的待遇,真正的錢糧,都送到各縣去了。
告示一出,這次積極響應、送物資最神速的,便是尋常百姓家了。
這家搬了一床舊棉被過來,那家抱了幾件大大小小的棉襖、厚袍過來…
很快往衙門來的人便排起了隊,有衙差維持秩序。
葉子皓沒想到告示才貼了一早上,就有幾十個人來送物資,也是驚訝。
他還正在升堂呢。
他立刻交代葉正誠去外面,讓大家把物資放下,再將各家名字與所捐物資都記錄在冊,甚至連舊衣也會略作評估。
誰知這么一評估,頓時讓一些好面子的百姓有些不好意思。
“大家無需多想,于你們用不上的舊物,于窮寒之家卻能救人性命,度過難關,你們是行善。”
葉正誠連忙說道。
他的話安慰到那些人,氣氛很快便又熱鬧起來。
而公堂之上,因為前邊衙門外的吵鬧,案子便有些審不下去,于是葉子皓便道:“今天不審了,待審時再傳你們,近期不要離開府城。”
于是原、被告也能理解地便告退了,到也沒有在堂上再生事端。
葉子皓退堂之后也立刻到前面去,自然又說了一翻感謝的話。
盡管大家只是給了舊物,但他還是十分誠懇地道了謝,讓大家都覺得心里暖暖的,積極性也更高了。
“葉大人,就咱們這些捐物,真的能幫到那些窮家過冬嗎?”一個老婦有些擔憂地走過來詢問。
“大娘放心,一人之力自然遠遠不夠,但眾人拾柴火焰干,只要參與的人家多,咱們齊心協力幫助自然就大了。”
“葉大人,你為何不上報朝廷,讓朝廷管管啊?”一個老頭不解地問。
“以前的城守不管百姓死活,你是青天老爺,但你畢竟兩袖清風,咱們府城人數有限,就怕耽擱,還是杯水解不了渴啊。”
老頭想得也在道理上,立刻得到許多人的附和,都關切地望著葉子皓。
“老丈所言甚是,這事兒就如之前衙門里辦過的事,都在琢磨著更好的辦法了,如今募集這些御冬之物是第一步。”
“讓各縣清查災情隱患,以及整理往年災情的文書,一大早就送往各縣了,等核實之后自然上報朝廷。”
“但朝廷不是只有咱們青華州的事兒,若咱們能自己分擔一些,幫著同鄉們一些,既是行善,也是為朝廷分憂。”
“咱們不求多好,只愿今年冬天所有人都能安然過冬,將悲劇盡量減少,救下更多的人,上天有好生之德,這是福報。”
葉子皓說得誠懇,又拿出了“眾人只出一分力,一起幫助窮苦百姓度過難關,行善積德”的姿態,頓時讓大家都認同地點頭,心里也是暖烘烘的。
而葉子皓這翻話自然也會很快被大家傳到市井。
那些大戶人家知道后卻是一臉錯愕。
葉大人不籌銀兩?給錢糧不應該更快更好用嗎?
還是想等朝廷撥款?
據他們所知,這墾荒銀兩還沒到呢,若又要錢救災,只怕朝廷也是有心無力。
就算國庫充盈,也不是你說要多少撥款就有的,等朝廷派人下來核實,估計冬天已經到了。
因而,看到城守大人如此大張旗鼓地貼告示、滿大街去宣傳,卻只是要舊棉襖?舊棉被?
再看匆匆捐物的皆是市井百姓家,頓時又讓那些大戶們琢磨起來了。
上回捐錢捐糧,這些人可都只是遠遠看著熱鬧,卻關心得好比是自家自己似的。
搞得他們就算不愿,也只能硬著頭皮支持了,就怕躲得過大人的算計,也躲不過這些百姓的口水閑話。
要知道他們大部分都是開鋪做生意的,若是百姓說你壞話影響你聲譽,可是會影響鋪子生意的。
而今,先捐起來的是尋常百姓,他們能避過去嗎?
顯然不能,但他們能一樣也捐舊物嗎?
恐怕…也不能吧。
于是各家都關起門來父子兄弟齊相商,想要尋一條最合適的路。
既要積極響應城守大人的慈善之舉,也要協助城守大人幫轄下窮家百姓共御寒冬,還要不落后于市井人家而避免被罵寒酸、小氣。
可就在大家正為這“最合適”煩惱時,街頭巷尾已經出現了一種聲音,皆是將矛頭對向那些富戶、世家的。
“上次還捐錢捐物呢,這回怎么都沒反應了?不至于就傷了元氣吧?”
“那么多錢都捐了,幾床舊被而已,不難吧。”
“就是,咱們也不寬裕,不也捐了啊!做善事不是說誰捐得最多,而是你有沒有這份心意!”
“…”大家議論紛紛,甚至有的還跑到別人家鋪子前面去嚷嚷。
一時之間還真是讓那些家主們進退兩難。
而此時陳家主卻沒那么遲疑,他與長子商議之后,立刻就開始籌糧,并四處尋找不新不舊的棉被。
下午時,陳家主就親自押著十輛馬車前往城守府。
他走在前面,逢人就說葉大人一心為善,是個好官,他們家有余糧的,應該也盡到一份心意,畢竟也是為了青華州。
因而不久之后,全府城都知道出了貴人的陳家,開始響應城守府的募捐告示了。
這一路招搖過市,自然陳家捐的什么就不是秘密,而陳家一動,其他家主也松開眉頭,豁然開朗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