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啷”一聲悶響,仁壽宮偏殿的氈地上,一只粉彩茶盅應聲滾落,盞中的參湯迅速浸濕了大紅的地氈,潮漬斑斑,似盛開了一地絳紅的花。
一股微帶苦澀的藥香,緩緩在殿中彌漫開去。
“你們是怎么當的差?”太后娘娘定定望向階前跪著的兩個人。
自三公主被送進仁壽宮,余喜穗和吳嬤嬤便被押至此處,聽候發落。
事情的經過其實很容易問出。畢竟,彼時內殿中并非只她兩個,尚還有幾名小宮人在外聽用,且那陣動靜也確實不小,就連喈鳳宮也被驚動了,還使了人來問。
太后娘娘心疼兩位公主,怕她們小孩子家膽氣弱,經不起這些驚嚇,遂只說無事,將兩位公主安撫住了。
至于受傷的三公主,此時正由柳娘子親自診治,太后娘娘這才抽出空來,親自問話。
“怎么?這時候就不說話了?方才不還在三丫頭跟前大呼小叫的么?到了本宮面前就啞了?”太后娘娘再度開了口。
聲音并不算高,神情亦淡然,然而,從她身上散發出的氣息,卻冷得瘆人。
余喜穗的后心早便被不知第幾身的汗水浸透,扶地的兩手亦酸軟難當,幾乎撐不住身體的重量,渾身哆嗦著,幾度張口,卻發不出一點聲音。
相較而言,吳嬤嬤情形稍好,唯面色異常地蒼白,此時正端正地跪著,亦是一言不發。
“吳喜鶯,本宮是在問你。”李太后的語聲陡然拔高,沉冷的眸光直掃向吳嬤嬤。
吳喜鶯,正是吳嬤嬤的名字。
吳嬤嬤在這聲音中震了震,隨后,面色變得愈發慘白,低垂的鼻尖觸上冰冷的地面,語聲低沉而又澀然:“回太后娘娘的話,奴婢實是無顏…”
“啪”,一只茶盞驀地飛來,重重砸上磚地,碎瓷四濺飛用,鋒利的瓷片擦過的吳嬤嬤的面頰,留下了數道細細的血痕。
“呼啦啦”,滿殿婢仆齊齊跪下,那“噗嗵”、“噗嗵”的膝蓋落地之聲,提醒著這里的每一個人,素來好脾氣的太后娘娘,大為震怒。
“本宮不想聽廢話!尤其是你吳喜鶯的廢話!”李太后霍然起身,身后的落地大燭臺火光晃動,將她的身影拉得極長,亦極大。
在這片巨大的陰影跟前,吳嬤嬤和余喜穗的身形越發縮成了一團,渺小得不值一提。
“回…回太后娘娘的話,奴婢只是想讓三殿下寫完大字,奴婢真的是為三殿下好,奴婢也沒想著會傷了三殿下。”吳嬤嬤的聲音顫抖得厲害。
這一刻,她終不敢再以虛言應對,說出了實情。
雖然她知曉,個中詳情,太后娘娘實則早便知悉,然而,李太后此時要聽她親口說,她就必須如實稟報,而非如從前那般,說些虛無空洞的漂亮話,搪塞過去。
太后娘娘聞言,神情變得越發淡漠,然而,那如同淬了冰的兩道眸光,卻令余喜穗再度抖衣而顫。
她忽地福至心靈,聚起僅存的那一點力氣,聲音嘶啞地道:“啟稟太后娘娘,奴婢是瞧著三殿下有點兒累了,想請三殿下先喝口牛乳,緩一緩再寫大字。奴婢不是…”
緊澀的喉頭讓她短暫地失語了一瞬,而更大的恐懼則又迫使她鼓起余勇,將話說完:“…奴婢不是要耽誤三殿下寫功課,奴婢只是想覺著,三殿下太辛苦了,奴婢很…很擔心殿下的身子。”
此乃她肺腑之言,再由那嘶啞的語聲說出,益發有種掏心挖肺之感。
太后娘娘沉默了數息,低低“唔”了一聲。
隨著這一聲低嘆,殿中那如有形質的壓抑,似是減輕了幾分。
“娘娘還請息怒,喝口參湯緩一緩罷。”見李太后面色不似方才震怒,跪伏于地的程壽眉此時便膝行上前,輕聲勸道,一面高高舉起了手中的托盤。
方才太后娘娘氣得將參湯都給砸了,程壽眉便又從外頭捧進了第二盅,不想正撞見李太后發怒,她忙隨眾跪下,盞中參湯卻是一滴未灑。
李太后疲倦地捏了捏眉心,緩聲道:“罷了,你們幾個都起來罷。”
眾人忙謝恩,皆起了身。
自然,余、吳二人是不在其列的。
程壽眉輕手輕腳走上前,將參湯擱在李太后手邊。
李太后也確實乏了,慢慢將參湯飲盡,又由小宮人服侍著凈面勻臉,總算又提起些精神來,一時也不想再說話,只閉目養眼。
半刻后,一名小宮人在外稟道:“啟稟太后娘娘,柳夫人求見。”
“快請柳夫人進來。”李太后一下子睜開眼,面上有著幾分急切。
如今,柳娘子有誥命在身,自是當得起一聲“夫人”的。
柳娘子進殿時,裙角上猶有寒意,鬢邊亦懸著幾粒晶瑩的水珠。
“外頭雨大,有勞柳夫人跑了這一趟。”一俟她進來,太后娘娘便當先說道,語聲中再不復方才淡然,而是頗為溫和。
柳娘子忙謝了一聲,便開門見山道:“太后娘娘,三殿下額角的傷乃是外傷,并不曾傷及骨頭,血也已經止住了。”
說到此處,清緩的語聲忽一頓,半抬了頭,往寶座的方向投去一瞥,一臉地欲言又止。
太后娘娘見狀,心底里嘆了一聲,抬手揮了揮。
滿殿婢仆立時退去,吳、余二人亦被帶走了,只程壽眉一人侍立在側。
“說罷。”太后娘娘再度闔上了眼睛。
事實上,她已經猜到柳娘子要說什么了。
“三殿下的外傷其實不打緊,倒是她心里的癥候,委實不輕,若再經年累月地下去,殿下年紀還小,只怕打熬不住。”
果然,柳娘子接下來所言,與太醫們之前的結論完全一致,只是她說的情形,又更嚴重了一些。
這也是可以預料的。
心情長期郁結、且始終不得紓解,便是大人也受不了,何況才八歲的孩子。
而李太后想聽的,顯然并非這些。
她目注柳娘子,滿是滄桑的眸子里,有著一絲隱約的期盼:“還要請問柳夫人,這個癥候,可有法子治好么?”
柳娘子輕聲道:“不瞞太后娘娘說,這個癥候,有些棘手。”
太后娘娘眼睛一亮。
棘手?
這是否表明,此癥候并非不能治,而只是不容易治而已。
“依妾身淺見,三殿下這個癥候,實則不該拖到這個地步的,簡言之,三殿下就是…被保護得太好了。”說這話時,柳娘子的面色十分肅然。
這是她近段時間來查閱典籍、細加辨析、反復推導后,得出的結論。
身為醫者,她天然地對三公主這種病癥感興趣,早在徐玠與她初識之時,她便曾聽過只言片語,而方才,她親身見到了三公主,診其脈、觀其色、察其情,再結合進宮后得來的各方消息,方才如此斷言。
“此癥候,分為先天與后天兩種。先天者,胎毒侵腦、藥石罔效,從幼時至成年皆如癡似傻,吃飯穿衣這樣簡單之事亦做不好;而后天者,則是因種種原因不與外界接觸、或少與外界接觸,進而對外界厭煩、懼怕或漠然,最終閉合心神所致。若好生疏導,,還是能夠有起色的。”
柳娘子的聲音很輕,然那語中所蘊含的強大自信,卻令太后娘娘動容,她忍不住問:“那依你之見,三丫頭這是…”
“后天所致。”柳娘子肯定地道。
太后娘娘心頭一喜:“那就要有勞柳夫人了。”
“太后娘娘說笑了,雖妾身說有法可治,不過,那治病之人卻非妾身。”柳娘子含笑說道。
太后娘娘怔了怔。
柳娘子也不賣關子,起身上前,細細地說起了一番話。
不知何時,雨漸漸地停了,一輪久圍的明月破出重云,素華清冷,為這座華麗的皇城,鍍上了一層銀霜…
半個月后,三公主額角的傷疤,便淡得只剩下了一點微痕。
太后娘娘足賞了兩匣子的“玉容膏”,令得她的傷口愈合極快。
說起來,這玉容膏還是高祖皇帝時傳下來的,乃宮中秘法所制,生肌祛疤、增白淡斑,尤其對外傷形成的傷疤有奇效,在宮中亦是罕物,因其難得,這玉容膏又有個挺風流的別號,叫做“空谷佳人”。
如此珍貴的膏藥,太后娘娘一出手就是兩匣子,不要錢似地給三公主用,那疤痕自然很快消失。
而待傷勢大好,太后娘娘便許三公主重回噦鸞宮居住,只是,其身邊服侍的人手,卻不再只吳嬤嬤一個。
紅菱被提做了內殿頭等管事。
太后娘娘親自任命,由紅菱負責三公主的起居、衣物、首飾等等,而吳嬤嬤手頭的差事,便只剩下了飲食這一樣。
得此消息,噦鸞宮眾人倒也未覺吃驚。
吳嬤嬤畢竟犯下了大錯,若換作旁人,杖斃都是輕的,而太后娘娘卻只打了她十個板子,并削減其部分差事,這著實已是極大的恩典。
據說,吳嬤嬤謝恩的時候,哭得連話都說不出來了,可見心情有多么激蕩。
與之相比,余喜穗的運氣,顯然要差得多。
雖則三公主摔傷之責,她只擔了一小半,可是,太后娘娘卻直接將她的二等宮女給抹了,命她專管倒凈物,唯一點可差告慰的便是,她不曾受皮肉之苦。
而即便如此,從二等直降到末等,這臉面也算是丟盡了,余喜穗想要再出頭,只怕是難。
紅藥也受了連帶之責,被罰了半年的月例。
事發當晚正值她當差,雖則她并不在場,亦算失職,太后娘娘從來賞罰分明,自然不會漏掉她。
至于在場的其余人等,因事發時不加勸阻,事后還在吳嬤嬤的威懾下試圖隱瞞,罪加一等,盡皆被攆出了噦鸞宮,由尚宮局重新選撥一批宮人填補,不足的部分,則由仁壽宮出借人手暫代。
如此一來,噦鸞宮的氣象,便顯得大不相同,最明顯的一點,便是吳嬤嬤說話,再也不似從前那樣管用了。
仁壽宮來的那些宮人,可是很有幾個比她資格更老、職司更高的。
當然,因了三公主的關系,吳嬤嬤的權勢仍舊很大,但以往那種一人之下、諸仆之上的局面,卻是蕩然無存。
這一日晚間,又逢紅藥值宿,她比規定的時辰早了半刻來到寢殿,推門處,便見吳嬤嬤正陪在三公主身旁,手中捧著一碗甜羹,紅菱立在書案的另一頭,眉眼間壓著幾分不虞。
紅藥一臉見怪不怪,屈膝見了禮,便去榻邊攏帳子,又將被褥鋪好。
“孫姑姑,勞您駕,往旁站一站,別擋著殿下的光。”吳嬤嬤的語聲忽地響起。
話說得很客氣,挑不出半點兒毛病。
而后,便是三公主稚嫩的、緩慢的語聲:“紅菱…退下…不用…服侍”
竟是直接便下了逐客令。
看著三公主晃動的衣袖,紅菱的面色極為難看。
她分明瞧見,吳嬤嬤輕輕拉了拉三公主的衣袖,后者才說出了那句話。
還能做得更明顯一點么?
紅菱心中十分氣苦,然主子有命,她卻也不得不從。
這段日子來,她亦曾試過抗命不遵,而得來的結果卻是三公主心急氣促、滿頭熱汗,每回都是由吳嬤嬤柔聲哄勸,方得好轉。
幾次之后,紅菱便不敢再強項了。
太后娘娘曾親口交代,讓她以一種緩和的法子,漸漸取代吳嬤嬤在三公主心目中的地位,且再三言明,不可操之過急,以免加重三公主的病情。
如今看來,這所謂的“徐徐圖之”,只怕是要許久、許久了。
紅菱神情灰敗地退了下去,再過片刻,紅藥并另幾名小宮人,亦被吳嬤嬤以同樣的方法趕了出來。
待殿中只剩了她主仆兩個,吳嬤嬤方才紅了眼眶,將三公主輕輕攬在懷中,悲泣道:“殿下,奴婢如今也只有用這個法子,才能和您單獨呆上一會兒了,殿下不會怪奴婢罷?”
三公主乖乖地伏在她懷中,小手笨拙地拍著她的背,學著她哄自個兒入睡的模樣,很慢地道:“歡歡…不怪…嬤嬤,嬤嬤…對歡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