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鄉縣的這些地主土豪,他們平時是絕對不會那么好說話的,正如劉顯對田豐所說,他們哪一個是良善之輩?
他們平時,未必都會仗勢欺人,也未必會魚肉鄉里,或也構不上是一些土豪劣紳,沒有什么的大惡。
可是他們總會想盡辦法多向百姓多收取一些田租畝稅,總會想盡辦法從那些一般的百姓手上購買下那些田地。其中自然會使用一些見不得光的手段。
他們平時在面對一般的百姓的時候,肯定不會那么恭順的樣子,也絕對不會任由劉顯說什么就是什么。
但是,他們現在的確是被劉顯震住了。
劉顯現在也不是和他們用商量的語氣說話,直接就是不容置疑的用肯定的語氣來跟他們說事。這讓他們真的有如吃了一只蒼蠅,心里哪怕有多不滿惡心,但是在這個時候,卻沒有一個人敢跳出來多說什么,更不敢多說什么反對的話。
別看劉顯只是一個少年人,可是,其身上自然有一股讓人心悸的氣勢。起碼看上去貴氣逼人,說話都似特別的有底氣。
當然了,這種底氣就是劉顯挾剛剛新敗黑山數成黃巾軍之勢,這次出行,又隨行數百人馬。加上劉顯漢室宗親、平原王府少主的身份,這不是王爺卻勝似王爺出行。
這里要說的,朝廷雖然不會承認劉顯是平原王府少主的身份,可是在這里,卻不會有人敢不承認的。
畢竟山高皇帝遠,劉顯現在的名聲名氣以及實力都是實實在在的東西。這些一般的地主土豪,如果沒有深厚的背境,他們肯定不敢正面拂逆劉顯的意思。
這里也哪怕劉顯跟他們本來是八輩子都打不著邊,但如今似乎能夠全權代表田豐說話,處理田豐欠他們的糧債的事。
且劉顯所說的那些話,的確也是在理,就算不在理,這個威脅的意思其實也比較明顯的,直接說出官府向他的征用糧食的情況存在。
他們其實也都知道,現在劉顯跟整個巨鹿縣的官府都是有一定關系的,起碼,幾乎各個縣城都向劉顯借了不少糧食來解決他們各縣的糧食危機的問題。
還有最主要的,劉顯卻也并沒有讓他們真正的吃虧,雖然說有了三年之期,可是他們借出多少糧食到時候就還回他們多少糧食。這個情況,他們也不是不能接受的。
硬說要虧嘛,其實也就是和當時楊氏縣楊杰等人差不多的心態,他們本是想利用這個機會大賺一筆的,只是現在因為劉顯的插手而見財化水了。
糧食,如果在正常的世道中,其價值真的不值一提,可以說是比較廉價的。只要稍懂得想一想的人,都能夠想得明白,他們想利用這些糧食在這亂世中大賺一筆的事,發這樣的戰爭苦難財,說心中無愧就怪了,除非他們當真的是無藥可救的真正的土豪劣紳。
但真正的惡劣的,恐怕早就被黃巾軍打殺了。且后來也不太可能把糧食借給田豐去救濟百姓。
劉顯也不想道德綁架他們,但是讓他們明白,他們如此讓田豐一人背負那么多的債務,且這些田豐也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百姓而背負的債務。這樣,他們不覺得有些過分嗎?
劉顯這時道:“田豐先生見不得平鄉縣百姓的苦難,以一己之力救濟了那么多的百姓。這當中,其實也有你們的功勞,的確,因為沒有你們的糧食,田豐先生也沒能有糧食去救濟百姓。你們起碼還愿意把糧食借給田豐先生。這事,我會給官府方面提一下的,畢竟你們也都不容易,能夠在這樣的亂世里生存下來就算是不錯了。起碼,讓官府方面,不會隨便向你們這些地方的富戶征用糧食。”
“田豐大人的確是高風亮節,讓我等汗顏。劉顯公子的話,也讓老朽茅塞頓開,醒悟到老朽當時還真的豬油蒙了心。現在想來,還真的不應該貪圖這么一點錢財。算了,老朽當初也只是借給田豐大人數千斤糧食,這點糧食其實不算什么,就不用田豐大人還了,回頭,老夫就把那借據燒了。就當作是拿出那點糧食來救助一下鄉里鄉親。另外,在劉顯公子的感化之下,老朽覺得還真的越活越回去了,從明天開始,老朽就讓家里人拿出一部份糧食救濟百姓吧。這也算是為了我們平鄉縣的百姓做一點實事。”
一個約五十多歲的老者站了起來,向田豐、劉顯施禮,當場表態,還揚言還要拿出一部份糧食來救濟百姓。
“哦?潘福老先生,此舉大善啊。”劉顯早記住了這十多人的樣貌姓名,當即也向他回禮道:“潘福老先生,所謂是好事不怕晚,你現在開始救濟一些饑餓貧困的百姓也是一個善舉。嗯,我向田豐先生了解過一下你們家的情況,你是平鄉縣里有名的布商之家,是平鄉縣的大富之家。你們家不僅經營布匹,還在城外擁有不少田地…嗯,這次黃巾暴亂,你們家避過了大難,以后必定是大難不死必有后福。這救濟百姓,亦等于是積福之事,值得稱道啊。”
“不敢不敢,老朽也只是小本經營而已。”潘福聽劉顯居然知道他的底細,心底里不禁暗抹了一把汗。
“好吧,即然潘老先生有這樣的善心,免了田先生所借的糧食款項,這說起來,亂世的糧食的確不能按正常的糧食價格來出售。為了禰補你的損失,這些事,本公子也在經營布匹成衣等等的生意,咱們雖然說是同行,但是相信肯定會有一些合作的地方。打個比方說,我們柳林村劉府有自己的商隊,無論你是想販運自家的布匹到別的地方去售賣,還是想去別的地方采購,我劉府商隊允許你潘家隨行,我們商隊護衛,可以給你們提供一樣的保護,確保你們潘家的貨物的安全。或許,也可以在別的方面進行一些合作,這些情況,看潘老先生你的意見吧,你們可派人去柳林村找我的人商談。你看如何?”
“劉顯公子此話當真?“潘福眼睛大亮,臉現喜色的道。
“自然當真。“
“好!待過些天,潘某親自到劉顯公子府上拜訪。“
“自然歡迎之至。“劉顯點頭道。
跟著劉顯也對在座的眾人道:“你們的意思如何?其實不管你們有什么的心思,本公子都認為大家應該在百姓困難的時候伸一把手。只要你們能做到像潘老先生如此,那么我劉顯也不是小氣的人。你們都能獲得一樣的代遇。“
威逼利誘,再許以一些利益。劉顯就不相信他們還要死死的抓住田豐的那一點債務不放。說起來,那點糧款,恐怕還真的算不了什么。只不過全都落在田豐的身上,這自然就能讓田豐喘不過氣來。
“嗯,再說一些事,我柳林村馬上就成柳林城了,這個城池馬上就建好,以后肯定會牽及到各行各業,因此,其實我們都有合作的機會。“劉顯再拋出一個消息道。
這一下,這些平鄉縣的地主富戶的家主或是主事人都坐不住了。
這可是一個跟劉顯打上關系的好機會啊,不說是否能夠從中獲得什么的利益,可是跟劉顯這樣的一個少年英杰拉上關系肯定是不會錯的。
地主還好說一些,如果單純是一些商人富戶,他們平時就算是想巴結一些有權有勢的人都有些困難,苦于沒有門路。畢竟官方的人看不起他們這些商人。
又或許,他們也有一定的背境,可是,誰會嫌棄背境多?且他們的背境能夠有劉顯的能量大?
不得不說,劉顯拜平原王府馬貴人為義娘的事,在這個時候的確開始展現出一些好處來。因為馬貴人是可以在朝廷說得上話的人物,起碼,在他們的心目中,馬貴人就是一個貴人。
很快,十四個人當中,就有大半人表態免了田豐所借的那些糧食。當中也有人如那潘福一樣,會拿出一部份糧食來救濟百姓。
對于這個,劉顯倒沒有強求。
余下少部份人,劉顯承諾會還給他們的糧食。這部份人,他們畢竟不是經營什么生意的,就純正是地主。劉顯最后,也答應到時會多還兩成糧食給他們。
如此一來,大家都滿意這個結果,最后也算是賓主盡歡,散了宴席。
田豐也滿意這個結果,劉顯并沒有讓他感到為難。
不過田豐的心里也很明白,知道如果是他說了劉顯的那些同樣的話,這些地主土豪肯定是不可能免了他的糧款的。這就是劉顯對他所說過,有身份地位,手上也有兵有馬的威懾力的原因。
如果劉顯只是一個普通少年人,那些地主土豪能夠正眼看一眼劉顯就怪了。哪會這么輕易就解決了他的這些債務問題?
接下來第二天,沒來的一些債主也來了,同樣是被劉顯說服或說是威懾住,最后也都是同樣的結果。
其實劉顯現在也不缺錢不缺糧,完全可以直接為田豐還了那些錢款。但劉顯肯定不會當這個冤大頭,再說了,也該這些地主土豪出點血,救濟百姓,也算是他們的一份責任。
三天后,劉顯護送田豐回到了柳林村。
田豐到了柳林村,他馬上就被柳林村正在修建的城墻所震驚。
聽劉顯說柳林村建城是一會事,但是現在親眼見到了,他才知道劉顯所說的不是大話。
這說建一座城池就建一座城池,真的讓人不敢想象。
安頓好家人后,田豐第一時間就拜訪了蔡邕。相對于田豐來說,蔡邕才是真正的大家,是前輩,他是后進末學。
田豐是搞內政的一把好手,但對柳林村、楊氏縣的情況了解不多,劉顯就先讓他了解情況,暫時讓他跟著蔡邕,先展開修建柳林學院的事,尤其是關于較編教材的事,田豐特別有興趣,因為有一些東西,他還真的是聞所未聞。
劉顯把后世搬來的那一套,不僅吸引了蔡邕,現在也吸引了田豐。
劉顯把學院分為小學部、中學部、大學部。有針對性的計劃開設一些專業技術的學科。
其中數學、物理、化學等等的學科,他們都沒有聽聞過。
反正,蔡邕也好,田豐也罷,他們覺得劉顯所提出來的教育方式跟他們原來的完全不同,尤其是把一些他們認為比較重要的學子必學的一些項目學科列為根據學子個人興趣愛好以及特長有選擇性的去學習感到有些不太理解。
比如說琴棋書畫。這對于蔡邕來說,都是他比較擅長的方面,但是劉顯卻認為不必要單獨開設這些學科授課。
因為此事,蔡邕也曾找劉顯爭論過。
但劉顯卻說,蔡邕大人是當世琴曲大家,他如果專門向學子們傳授琴曲之藝,他能否教導出幾個琴曲大成的大家?而這些琴曲大家,又能否救得了如今的大漢?
至于棋藝就更不用說了,下棋厲害是否就能在戰場上戰無不勝?書畫能夠治國?
但劉顯也很明確的表示,這些也不能說沒有,但必須要根據學子的特長、興趣來傳授。如果有潛質潛力的,他完全可以收為弟子,單獨傳授。平時就算是有這些學科課程,但只需要讓學子們去了解就行了,不用讓人人都去學習。
劉顯務實,要的是真正可用的有一技之長的人才。
別的不說,讀書識字,懂得數學計算,能夠記帳,這樣的人,馬上就可以使用。
當然,文學方面的東西,劉顯也向蔡邕妥協,交由他來編較一些教材。
田豐和蔡邕一拍即合,很快就投入去工作。
這也是劉顯樂見其聞的,相信田豐只要在這里待下去,那么以后趕他都不走了。
在這里不僅僅只是百姓生活得已經比別的地方好,主要的還是這里的百姓生活得更有沖勁,人人都對未來充滿了希望。這種由內心深處散發出來的熱切,相信田豐肯定能夠感受得到。
何況,田豐的母親、夫人及兩個孩子,在這里很快就融入了生活。
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