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76章 鮮活的大橋

  王建東的熱淚,恰是他在此刻的真心流露,也是他真情縱橫流淌的淚。

  這時候已是后半夜,除大橋的建設工地仍然一片燈火通明,四周漆黑一片。初夏的星空下,整個上海都仿佛寂靜了下來。

  有江風從黃浦江上吹來,悶熱的黃梅天略有些許的涼爽。

  浦西端位于南市區董家渡的眼前這座大橋,是上海市區第一座真正意義上將浦江兩岸緊密連接在一起的大橋。

  只有暗流洶涌的黃浦江水,靜靜地淌過風風雨雨的董家渡。

  浦東和浦西,咫尺之遙,卻一江之隔。這一隔,隔斷了浦西的繁華,也隔斷了浦東的眺望。

  如何消除黃浦江對浦東浦西的自然阻隔,切實解決過江難問題,既是上海城市發展的需要,更是浦東開發開放的首要問題。放眼世界,主要大城市都是跨河發展。唯獨上海,浦西人潮擁擠,浦東荒涼一片。如何手牽手一起發展,當然先得修橋。

  建什么橋?誰來建?想當初,現在的這座大橋,有日本專家提出來倒是可以免費設計,但條件是工程必須由日方進行。其要價之高,都可以建兩座大橋了!

  中國的橋難道不能中國人自己建嗎?國內的橋梁專家們得知消息后,主動擔起了自主設計的重任。這是中國人開始第一次依靠自己的力量設計施工的第一座現代化的大跨徑橋梁。

  現在大橋成功合龍,說明大橋在技術上是過硬了,說明工程質量是沒問題的,更標志著我國的大橋設計和施工技術均進入世界領先地位。

  工程總投資超過8億元的這座大橋,是我國第一、世界第三大的雙塔、雙索面迭合梁斜拉橋。大橋全長8千多米,橋頭兩座主塔各高達150米,主橋長864米,由1500噸的斜拉鋼索和6300噸的鋼梁、3200塊混凝土橋面板拼裝而成。主橋離水面凈高46米,橋下可通行55萬噸巨輪。橋上每天最多通車容量為5萬輛。

  是啊,這么多年間,多少上海人在眼前的這座大橋上圓了自己的跨江夢?

  橋下滔滔的黃浦江,不僅僅是上海海派文化的象征,更是上海歷史的見證。

  關于黃浦江的“前世今生”,王建東因為自身學習工作和愛好的關系,對它的來龍去脈,還是比較熟悉的。

  關于黃浦江的開鑿,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上海曾是一片荒涼的沼澤地。雨水多了,就泛濫成災;雨水少了,又河底朝天。人們深受其害,咒之為“斷頭河”。

  戰國時楚令尹黃歇來到這“斷頭河”河畔,不辭辛勞地弄清其來龍去脈,帶領百姓疏浚治理,使之向北直接入長江口,一瀉而入東海。從此大江兩岸,不怕旱澇,安居樂業。人們感激黃歇的恩德,便將這條大江稱作黃歇江,簡稱黃浦。

  當然,這不過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而已。

  現存最早的史書《尚書》,上面有“三江既入,震澤底定”的記載。意思是:只要三江通暢入海,太湖流域就能安定。

  遠古時期,太湖流域就依靠這扇形排列的“三江”泄水:東江向東南方向的現杭州灣排泄;松江,后稱吳淞江,向東面的大海排泄;婁江向西北方向的長江口排泄。南宋時東江從閔行、閘港入海,閘港以北一支稱黃浦,北流至今十六浦一帶與吳淞江支流上海浦相接。后來東江入海口逐漸淤塞,江水反流向北形成了“大黃浦”,所以講黃浦江的前身既是東江。

  黃浦形成之初,還只是吳淞江的小支流。東江入海口堵塞后,杭嘉湖地區大量泄水,北流進入黃浦,迫使其江面逐漸加寬。

  元代始有“黃浦口”之名。黃浦此時雖為吳淞江的支流,但已經本末倒置:主流吳淞江由于淤塞嚴重越來越小,支流黃浦反而越來越大。一場地理變革已經孕育成熟、初露端倪。

  明代永樂初年,戶部尚書夏原吉順應潮流,放棄舊出海道,開辟新出海道。他指揮開挖范家浜,上接黃浦,下連吳淞江,一直到吳淞口入海,將浙西來水排入長江,基本形成了現在黃浦江的格局。

  從此以后,黃浦江成為主流,吳淞江反而成為支流。上海地區的水系格局,也由從前的吳淞江水系,逐步變成為黃浦江水系,史稱“黃浦奪淞”,從而奠定了黃浦江成為上海母親河的基礎。

  王建東翻閱查找過不少的資料,世界上有許多的國家和城市都有母親河,中國就有長江黃河這兩條母親河。

  但是要說上海也有著一條母親河,那就非黃浦江莫屬了!

  從歷史上來看,黃浦江對上海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世紀中葉借助水運之利,貿易運輸工業迅速發展,也為上海帶來了繁榮。

  但是,黃浦江對上海來說也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存在。曾今的她利用水運優勢讓上海得以發展壯大,但同樣也硬生生將這座城市分割成了浦西和浦東、城市和農村。浦江兩岸不僅來往交通不便,經濟發展也極為懸殊。

  如今,眼前的這座大橋建成,黃浦江“天塹變通途”,浦西與浦東不再受黃浦江的物理分割,上海開始走向完整的“一個上海”,使得黃浦江兩岸的開發可以開始同步高速進行。

  顫顫巍巍,興奮又緊張。

  王建東猶記得自己來大橋實習,第一次爬上了建設中的南浦大橋橋塔的感受。被稱為“頂梁柱”的橋塔,相當于50層大樓的高度,即使有保護措施、也有施工人員前后護送,但是當時他內心仍不免“發虛”。

  王建東后來又無數次地爬上橋塔俯瞰南浦大橋,遠眺黃浦江兩岸風光無限。

  而現在,放眼這座剛剛合龍的大橋,王建東終于真正感受到了這個偉大工程的壯闊:上海數代人溝通黃浦江兩岸的夢想,終于實現了!興奮!自豪!

  當然,相比于黃浦江上海市區段架橋夢想的實現,這座大橋之于浦東、之于上海、之于整個中國的偉大意義,隨著改革開放的蓬勃行進而更顯不凡。

  對這座世紀之橋更深層次的這些意義,這是王建東當時沒有想到,后來才逐漸感知到的。當然這是后話。

  實際上,黃浦江、黃浦江上造大橋于王建東個人而言的意義,還有另外一層又明顯不一樣的含義和意味。

  這其中,不僅僅是因為王建東自己在黃浦江邊陸家嘴出生成長的緣故,還在于他的阿爺從遙遠的蘇北濱海赤手空拳獨闖上海灘討生活,以及之后開枝散葉的故事,還有他自己父親、大伯一家人在黃浦江上多年開渡船的歷程,包括了父親最終在黃浦江上永遠離去時的痛苦…

  當然,這其中也有自己親自參與建設眼前的黃浦江大橋,自己曾經的夙愿得償的歡樂和沉思,也包含有和自己的朋友、同學在黃浦江上玩耍有用的過往,特別是小花多年前半夜三更在黃浦江上顛簸過江治病的經歷…

  這一切,仿佛就在眼前,這一幕幕清晰的畫面不停的交替浮現!

  現在這一些看起來,自己、自己的一家人,好像和黃浦江有一種天然的緣份和聯系,還真是離不開黃浦江,離不開這個黃浦江上的大橋了的啊。

  這時候,突然一陣悠揚的鐘聲傳來,打破了夜的寂靜。

  原來是遠處外灘海關大樓上的鐘聲開始報時。

  王建東抬頭,看向前方,目光在那一片老建筑中搜尋著那鐘聲響起的那一幢大樓。

  水霧繚繞,前方的視線的距離卻是非常的有限。

  一艘巨大的輪船,正慢慢的從橋下的江面上駛過。“嗚,嗚,嗚…”的鳴號聲,打破了夜的沉寂,船上的探照燈,強力撕開眼前的重重水霧。

  眼前的這座大橋頃刻間鮮活了起來,宛如一條昂首盤旋的巨龍橫臥在黃浦江上,造型剛勁挺拔、景色壯麗!

  啊!沉睡的黃浦江蘇醒了!

  不知道什么時候,老胡來到王建東身旁。

  看著王建東臉上的陰晴變化,他輕聲說道:

  “我們要知道,其實每一座建筑都是有生命的,自然也就會有它的思想。實際上,人,動物,靜物,比如山水,橋梁,房屋,一切的一切,莫不如是。”

  王建洞tu然間想起來師傅之前在去纜索廠船上曾經對自己說過的話:每一個建筑各有自己的語言,自身的性格。只是有些我們能懂,有些我們正在懂。

  是啊,自己現在能懂一些了嗎?王建東自忖。

大熊貓文學    浦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