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70章 陽春面

  這天一大早,長久星期天辰光都不在家的小毛爹爹,罕見地不僅呆在家里,還一大早就帶著全家人一起去“玉蘭樓”吃面。

  小毛家巷口出來,沿花園石橋路東走不遠是一個十字路口,往左拐是楊家宅路,往右是海興路。

  楊家宅路前行不遠就到了陸家嘴路。這里海興北路與北楊家宅路之間的一段陸家嘴路邊就是三四層樓高的現代化菜場,陸家嘴菜場。

  菜場的周圍,包括北護塘路一帶,陸家嘴的商業網點基本上都布局于此,油、鹽、醬、柴、米、醋一應俱有。

  玉蘭樓飯店就位于菜市場的西北角上,與之隔馬路形成掎角之勢。這家飯店解放前就有了,已有相當長的歷史。

  飯店朝東貼隔壁有一小弄堂。弄堂口開有一爿熟食店,每到中午、晚上兩個市口總有七八個人排隊買熟食。隔著玻璃櫥窗,看看濃油赤醬的肉食和魚肴,聞著豆制品的五香味,饑腸轆轆中勾起人無限食欲。

  這家熟食店包裝食品基本上用的是土黃色的牛皮紙。店內的師傅用秤稱好熟食后,把熟食在木砧上一放,用菜刀斬好碼齊,攤放在牛皮紙上。量小的用手包成三角包,量稍多的包成四方包。

  如果誰一次買了三四包就是家里請客開大葷了。手里捧著三四個牛皮紙包走進弄堂里,一定會吸引住不少小孩子的目光和鼻息,這目光會一直把你送得很遠。這其中,比較受尋常人家青睞的當數豬頭肉了。牌子上寫著“白切豬頭肉”,一般買上三兩左右,就可以回家渳老酒了。

  熟食店的隔壁是米店,洋粞米、粳米、標準粉、精白粉、切面、餛飩皮子等等一應俱全。

  米店朝東是另一條小巷。緊挨巷口有個小煙雜店,大前門、飛馬牌、牡丹牌等香煙可以成包買,也有論支買的,生意做得很活。

  再旁邊就是惠民藥房,一開間的門面,但大眾化藥品卻還算很齊備的。

  緊鄰藥房的是太平洋西菜社,后來又改名為清真飯店。店里最有名的是涮羊肉。小時候小毛總聽大人說,涮羊肉很貴也很鮮美。但他無論如何也想不通,切得薄如紙片的羊肉怎么有肉味呢?半生不熟的半透明的羊肉怎么會比紅燒肉還好吃呢?

  但放學回家路上,小毛和“四眼”不止一次在飯店外,隔著透明玻璃窗向里望,看砧板師傅把凍成塊的羊肉,用薄刀切出極薄極薄的如蟬翼般的羊肉片,欣賞刀功飽眼福。

  不過,每次到陸家嘴菜市場附近,小毛總有兩個地方搞不明白,甚至有些稀里糊涂。

  一是簇簇新的菜場大門口,本來很是寬敞,卻孤零零地留著一幢民居,顯得非常突兀,和周邊的環境也極不協調,大煞風景。爹爹說是這戶人家的動遷條件談不攏。

  小毛想不通的是,菜場每天早上四五點鐘時就人山人海、熱鬧非凡,這戶人家生活肯定會不得安寧,他們家里人又怎么能天天受得了?想想真的蠻受罪的。

  另外他搞不明白的是,海興北路隔著陸家嘴路的一段名為“楊家宅路”,往南過“花園石橋路”后路名又叫“海興路”。這樣一來,原本其實就是一條馬路,卻兩頭名“海興”,中間叫“楊家宅”,頗令人費解。

  楊家宅路的來歷,后來小毛讀初中以后才知道:據清乾隆年間記載,有崇明人楊氏遷居于此,子孫繁衍成族,所以地名由此而來。當然這里最有名的還是“楊家宅”,聽說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博士70年代回國祭祖曾到過這里。

  玉蘭樓飯店是一家以面點為主要營業的飲食店,在陸家嘴名噪一時。之所以這么出名,說來可能有人不相信,并不是它有什么高檔的名點心,而只是普普通通一碗面和一碗湯。

  它這里的面就是價廉物美的陽春面。

  陽春面其實就是清湯光面,其素面朝天的陽光模樣,使上海人想到了“陽春”這個高雅脫俗的好名字。當年的這款大眾點心,現在成了外省市人口中的上海招牌點心。

  光面主要解決溫飽,如要增加營養,在面上加肉絲,或鱔絲,或爆魚,或辣醬,或素雞,或大排、小排。光面上加的這些食料,稱之為“澆頭”,就是因人而異個性化了,所謂豐簡自便,各由其人。上海人就形象地稱之為“陽春面加澆頭”。

  說起“玉蘭樓”的陽春面,住在陸家嘴周圍的老百姓都會豎起大拇指,由衷地贊嘆:“哦,‘玉蘭樓’的陽春面,沒閑話講,價鈿便宜,用料正作,味道適口,百姓歡迎。”

  為什么這四周的老百姓對“玉蘭樓”的陽春面這么感興趣,給予這陽春面這么高的評價?

  原來,居住在這里四周的絕大多數是在工廠做工的普通百姓,他們一般收入較低,家庭負擔比較重。所以,這些家庭的早餐都比較隨便,一般都是“四大金剛”:大餅、油條、粢飯糕、豆腐漿。

  稍微“講究”一點、偶然也消費得起的,就是到“玉蘭樓”吃一碗陽春面了。如果家里有客人來,主人陪他到“玉蘭樓”吃陽春面那是很有面子的事情。

  “玉蘭樓”的陽春面的售價,相比大餅油條、粢飯糕和豆腐漿來說是“貴”了一點。但是,陽春面是坐在像模像樣的店堂里吃的。每張桌子上還有香醋、醬油、辣糊醬,由吃客自行調配。

  端上來的陽春面一看就讓人食欲大增:金黃色的面條軟硬適中,清清的湯里漂著一層油花,青色的切成小段的蔥花碧綠生青,還散發出淡淡的清香。

  寬湯細面,又香又鮮,既能果腹,又有口舌之娛。

  很多年以后,長大的小毛曾經在很多地方吃過所謂的陽春面,但總覺得盡管有其色,卻未必有“玉蘭樓”其味,始終吃不出小時候的味道。

  作為小孩子的小毛他們,一般情況之下,從來不敢奢望大人帶他們去“玉蘭樓”吃陽春面,除非家里有什么特別讓人覺得高興的事情,才會舉家前往“四如春”。

  每逢這時,就是小毛最高興的時候。因為他知道:今天不僅有盼望已久的陽春面可以吃,而且可以肯定,今天還可以一個人吃一碗陽春面。

  要知道,以往爹爹帶他到“玉蘭樓”,總是只叫兩碗,他和姆媽兩人一碗,爹爹一人一碗。每次盡管沒吃飽,但心里已經很滿足了。

  小毛心想:像今天這樣既然是爹爹主動提出來這里吃早餐,他肯定不會再讓自己只吃半碗面條的,說不定還會再配上一些好吃的澆頭也說不定。

大熊貓文學    浦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