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仁浦病逝,且被賜予謚號以及加封中書令、子爵的消息,伴隨著邸報的發行,從洛陽,流傳到了全國。
皇帝的看重,讓其葬禮,可謂是極盡哀榮,文武百官,以及勛爵子弟,哪怕是皇弟衛王,也親自過來祭奠一番。
文人是最敏感的。
他們自然能夠明白,皇帝的這番行為,其實也表明,皇帝一直是尊賢使能,渴望良才的。
所以,這些內心火熱的人,也是萬分期盼,能夠得到重用。
而其中,許諾自詡為相才的,更是議論紛紛,對于進士制度,極為不滿。
他們言語稱,考試是考不出良才的,只能說收下一群死讀書的人。
這般的言論,在洛陽竟然還有一番市場,完全出乎了李嘉的所料。
讀書人不滿,屬于精英階級的讀書人不滿,這就足以讓他警惕了。
對于洛陽的風吹草動,李嘉是極為關注的,一國之都,其實就相當于一個國家的晴雨表。
如明末北京鼠疫,百萬人口僅剩下不過時來萬,清末的北京,更是一片狼藉,保守守舊,幾乎見不得多少工業。
元末的大都,因為大運河的截斷,餓死了數十萬人。
當然,如果杠一下,北宋的汴梁,其實在靖康二年,也就是金人第二次圍城時,其實已經殘破不堪,人口散逃了大半。
“調查一下,看看是什么情況!”
皇帝閑話不多說,有事沒事先調查一番再說。
劉文應下,皇城司又來任務了。
“對了,洛陽的糧價,這幾天降的有些多了。”
就在其將要走時,皇帝突然叫住他,然后瞇著眼睛說道:“按照道理來說,秋糧入庫,斗糧從二十錢,降至十六七錢,也著實不大,往年都是這般。”
“但今年,卻降到了十五錢,十五與十六,雖然只是一錢之差,看上去小,但實際上卻很大啊!”
劉文聽聞,在這秋末,他的額頭滿是細汗。
糧鋪之糧低賤,那收糧時,必然是更低,斗米十錢,八錢,甚至六錢,都有可能。
谷賤傷農。
“奴婢打探了一番,街面傳聞,是小麥產量高,讓糧價低賤了許多。”
“哦!”皇帝輕輕點頭,但仍舊不太滿意,他言語道:“話雖如此,但也不能輕信流言,這樣,皇城司去仔細調查一番吧!”
“諾——”劉文馬不停蹄的離去。
李嘉頗有感觸地笑了笑,自己還真是個好皇帝啊!
隨即,不到半天時間,文人對于進士制度不滿的原因,皇城司調查出來了。
原因有兩種。
一個是六代時期的蔭官階級。
這群人依靠父祖的余蔭,從而成為了官員,屬于朝堂的主流。
而,伴隨科舉制的盛行,朝堂之上的進士們越來越多,錄取的名額也多了起來。
這樣,他們抱團,必然會擠壓蔭官們的權力。
進士們瞧不起蔭官。
偏偏的話,蔭官還斗不過進士,因為宰相們,就是進士的靠山,如此涉及到了權力,自然埋怨很多。
另外一個,則是那些無法適應科舉制而失落的讀書人,由于無法通過科舉來獲得權力,自然憤憤不平。
比如,有的人擅長律法,而不會詩詞,策論,那么自然連秀才都難考。
還有的會算術,或者其他的偏科人物,自然而然,他們也無法適應科舉制。
要知道,隨著時間的推移,科舉制也在不斷的進行完善,即使是最低一級的秀才試,也需要考明經,算數,詩詞等,而且還要過三關,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壓力自然可想而知。
這對于偏科人士,自然是極為不好。
“科舉這張網,還是有所偏漏啊!”
李嘉搖搖頭,像前唐時期,那科舉幾十科,亂七八糟的一起考,著實有些過分。
但,這也確實能夠網羅一些偏才,畢竟人無完人嘛。
不過,列出明經,明算,明法,這三科為雜科,作為進士科的補充,也確實不錯。
自己當時一次性把這三科全部并入進士科,也著實有些孟浪了。
“罷了罷了!”
李嘉想了想,還是要給那些偏科的人一次當官的機會的。
“那么,從下科起,進士科由六十人,擴充到一百二十人,再以明法,明經,明算,每科十人,總共一百五十人,列為科舉正途,為官正流,也著實不錯。”
十人,是李嘉最后的容量了,偏科的人,也不能要太多不是,有個機會算不錯了。
其實科舉的擴容,早已經在他心中醞釀了,之前孫釗提出,否決,就是為了不讓他獲得威望。偏偏的話,蔭官還斗不過進士,因為宰相們,就是進士的靠山,如此涉及到了權力,自然埋怨很多。
另外一個,則是那些無法適應科舉制而失落的讀書人,由于無法通過科舉來獲得權力,自然憤憤不平。
比如,有的人擅長律法,而不會詩詞,策論,那么自然連秀才都難考。
還有的會算術,或者其他的偏科人物,自然而然,他們也無法適應科舉制。
要知道,隨著時間的推移,科舉制也在不斷的進行完善,即使是最低一級的秀才試,也需要考明經,算數,詩詞等,而且還要過三關,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壓力自然可想而知。
這對于偏科人士,自然是極為不好。
“科舉這張網,還是有所偏漏啊!”
李嘉搖搖頭,像前唐時期,那科舉幾十科,亂七八糟的一起考,著實有些過分。
但,這也確實能夠網羅一些偏才,畢竟人無完人嘛。
不過,列出明經,明算,明法,這三科為雜科,作為進士科的補充,也確實不錯。
自己當時一次性把這三科全部并入進士科,也著實有些孟浪了。
“罷了罷了!”
李嘉想了想,還是要給那些偏科的人一次當官的機會的。
“那么,從下科起,進士科由六十人,擴充到一百二十人,再以明法,明經,明算,每科十人,總共一百五十人,列為科舉正途,為官正流,也著實不錯。”
十人,是李嘉最后的容量了,偏科的人,也不能要太多不是,有個機會算不錯了。
其實科舉的擴容,早已經在他心中醞釀了,之前孫釗提出,否決,就是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