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61章 脫色和澄清

大熊貓文學    明朝最強工科生
🔊點這里聽書
*已支持Chrome,Edge,Safari,Firefox瀏覽器

  白廟村一帶的泥瓦匠大多有修筑陶器窯爐的經驗,因此他們建起丁原設定的玻璃窯爐也很快,畢竟原理相通,只有細微之差。

  在熟練工匠們的打造下,不到六天,一座嶄新的玻璃窯爐就矗立在煤場邊上了。

  里面備有五座能夠承載一千五百度高溫的坩堝,不但足夠燒玻璃的需求,還預留了一定的緩沖空間,保證即便出現一些意外,也不會把坩堝給燒了。

  畢竟丁原手里只有理論,這些工匠們也沒有實際經驗,需要在理論的指導下工作,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瑕疵,因此各種設施的設計搭建都要有一定空間的緩沖區,保證試驗失敗的情況下也不損壞實驗器材。

  原材料的話,玻璃的核心是上好的石英石,里面的二氧化硅決定了玻璃的透明度。后世有人利用純粹二氧化硅制作出的玻璃制品,還被稱作水晶玻璃。

  剩下的石灰石和純堿就容易多了,對材質要求也沒那么高。

  把石英石、石灰石、純堿這三種原材料研磨成粉,在坩堝中燒到1200度以上,足足燒了有四個多時辰,燒到熱得發白,這些固態的原材料終于融化成了滾燙黏稠的玻璃液。

  丁原就守在玻璃窯爐附近,一得到第一鍋玻璃液燒成的消息,立刻沖進了熱氣騰騰的窯爐房間。

  “趁熱把均勻的攪拌起來,把玻璃液里的氣泡攪拌出來。”丁原一邊安排任務,一邊朝幾個伙計揮了揮手。

  純凈的石英石在自然界極為罕見,透明度再高的石英石里面也有各種鹽類礦物,并非只有二氧化硅,因此在高溫融化的時候,各種金屬鹽也同樣會發生高溫分解,這就是大量的氣泡釋放出來的原因。

  聽到丁原的安排,立刻便有三個伙計手持大鐵混子圍到了高爐周圍。

  這些大鐵混子都是丁原提前找鐵匠打造好的,一共準備了十幾根,長度足足有四五米。丁原讓這些伙計在玻璃液冷卻之前,不斷的攪拌坩堝中玻璃熱液,把玻璃熱液中的泡沫盡量攪拌冒出。

  攪拌兩個字看著簡單,但也不是光拿著大鐵棍子去攪和就足夠了。

  而要在盛放著玻璃液的坩堝之中放入攪拌器,這是一個用耐火泥制成的中空的圓筒,利用一個掛鉤,讓伙計可以操作大鐵棍子在玻璃液內晃動。

  這種攪拌方式雖然看似笨重原始,不夠先進,效果卻出奇得好,只要攪拌的時間足夠長,不僅絕大多數氣泡能夠消失,玻璃液里面的雜質碎末也全都消失了,質地均勻,透明度很高的玻璃液就得到了。

  別說是用來制造肉眼看不到瑕疵的玻璃器皿了,早期的時候,那些對鏡片質量要求極高的光學玻璃,都是使用這種辦法制造出來的。

  因此用在這兒可是說是牛刀小試了。

  幾個工匠累得渾身冒汗,用大鐵棍子攪拌了小半個時辰,氣泡是快消失了,可玻璃液也快要冷卻了。

  還沒有來得及放入脫色用的硝石和澄清用的澄清劑。

  這讓丁原這個只有理論知識的人有點皺眉。

  不過也已經來不及了,只能趕緊把這第一鍋玻璃液經過通道流入退火塑型間,降低溫度,壓入模具。

  不管怎么說,大明朝自制玻璃還是在丁氏作坊里誕生了。

  只是這一批燒制出來的穿越神器還有些缺憾。

  從模具里取出來的玻璃杯子,玻璃內里很勻稱,也沒什么氣泡,可顏色不透,有些像啤酒瓶子的顏色。這點雖然不影響使用,卻嚴重影響美觀。

  這也就意味著會嚴重影響售價。

  攪拌雖然可以讓玻璃液狀態下的氣泡消弭,卻無法解決玻璃透明度的問題。

  拿著這幾個生產出來的玻璃杯,丁原叫來了史鐵柱。

  “還是得先脫色,然后再進行攪拌啊。”丁原端詳著手中的啤酒瓶一樣的杯子說道。

  史鐵柱比較憨直,直接問道:“東家給個準話,我這就去燒第二鍋。”

  “先別著急,把經驗總結會開完再去。這叫磨刀不誤砍柴工。”丁原糾正了史鐵柱的毛躁,轉頭看向杯子,沉吟道,“我打算再建一座脫色澄清室。這樣的話,玻璃液從燒制間出來,在脫色澄清室處理完脫色和去氣泡的問題,再到退火塑型室。”

  史鐵柱搖了搖頭:“溫度保持不住啊。我擔心玻璃液流到模具的時候,早就涼了。”

  “這里就涉及到你的知識盲區了。”丁原胸有成竹的說道,“脫色的時候加入的是硝石粉,澄清的時候加入的澄清劑,都會跟玻璃液產生反應,會生成很高的熱量,讓玻璃液保持住溫度。”

  “那感情好。”史鐵柱摩拳擦掌,已經躍躍欲試了。

  事不宜遲,丁原也趕緊找來泥瓦匠人,讓他們按照規劃加蓋了一座脫色澄清室。

  三個房間連成一個環形,完成了從原料到成品的轉化。

  房子脫色澄清室只用了一天就蓋成了,丁原安排史鐵柱等人接著開始試煉第二鍋原料。

  燒制成玻璃液之后,在脫色澄清室先加入了研磨成粉的硝石。

  硝石的效果立竿見影,加進去之后,玻璃液立刻變成了透明質。

  之后便是澄清。

  能查閱各種知識內容的丁原自然很清楚,明朝末年比較容易弄到的澄清劑是兩種。

  一是砒霜,二是食鹽。

  砒霜的澄清效果更好,可一來成本太高,二來操作的危險度也高。

  再說了,如果讓工匠們知曉了要在燒制過程中往玻璃液中倒入砒霜,他們心理上估計也無法接受。

  流傳到民眾那里,還指不定傳成什么樣子,對玻璃制品的銷售肯定不利。

  因此丁原決定還是使用食鹽這種價格相對低廉,工匠們也不用擔心人身安全的澄清劑。

  倒入食鹽之后,由于澄清反應,玻璃液的溫度再次升高,內里也產生了許多大氣泡。

  整個粘稠的玻璃液像是火山口的巖漿一樣。

  再一次叫來那三個膀大腰圓的粗壯伙計,丁原讓他們仨在脫色澄清室攪拌了起來。

  果然,按這樣的操作方法操作再次將鍋取出之后,玻璃液中的氣泡幾乎完全消失。

  滾燙的玻璃液的黏稠度減低了,玻璃液變得十分均勻,流淌起來目光可見的順暢滑潤。

  最后就是讓經過了如此多步工序的玻璃液流入模具,等待冷卻成型。

  這一次,新鮮出爐的玻璃杯晶瑩剔透,光彩照人,而且氣泡極微極少,肉眼完全看不出來,即便是后世的著名玻璃品牌施華洛世奇的玻璃杯子比也不遑多讓。

  把玩著這第一批新鮮出爐的玻璃杯子,丁原難掩心中歡喜,長長的出了一口氣,銀子啊,都是銀子啊。

  之后只要制作新的模具,就可以生產出更各式各樣的玻璃器具了。

大熊貓文學    明朝最強工科生